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29章 研读兵法,注解准备

咸阳城的雨下了整整一夜,晨光没等来,倒让偏殿的青砖沁出了凉意。秦风坐在案前,窗棂半开着,雨丝斜斜飘进来,落在摊开的《孙子兵法》残卷上,他赶紧用袖口擦了擦,竹片上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的篆字,被水汽浸得更清晰了,墨迹里还透着前朝博士官留下的细痕 —— 这卷是张博士昨天送来的,说是从周王室遗址挖出来的孤本,比宫里藏的刻本更完整。

偏殿的陈设比三天前更满了:靠墙的竹书架上,除了之前的《尚书》《周易》,又多了几卷兵法典籍,最上面是《吴子》的拓片,用红绳捆着,旁边还放着蒙恬送来的北境地形图,图上用墨点标着匈奴常出没的山口;案上摆着块新磨的松烟墨,砚台里的墨汁还冒着细泡,旁边是始皇赐的旧锄头,锄头上的锈迹被秦风用布擦了擦,露出里面的铜色,放在案角像个镇纸,提醒着他注解兵法不是空谈,是要用来护百姓、守边疆的。

“大人,该用早膳了。” 小李子轻手轻脚走进来,手里端着个漆盘,里面是粟米粥和蒸枣,还冒着热气,“外面雨大,御膳房特意多蒸了枣,说能暖身子。” 他把漆盘放在案边,眼神悄悄瞟了眼《孙子兵法》,小声说,“刚才我去拿膳的时候,看见李廷尉府的人在偏殿外晃悠,手里还拿着竹简,像是在记什么。”

秦风捏着鹿骨笔的手顿了顿,心里一凛 —— 李斯果然没放过他,连研读兵法都要盯着。他没露声色,只是接过粥碗,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滑,压下心里的烦忧:“知道了,你以后看见他们,不用管,也别跟别人说。” 见小李子点头要退,他又补充,“对了,你去把张博士昨天送的《吴子》拓片拿来,我要对照着看。”

小李子应着去了,很快捧着拓片回来。秦风展开拓片,上面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八个字格外醒目,是《吴子?图国》里的核心句。他指着这八个字,对小李子说:“你看,这‘文德’就是让百姓过好,‘武备’就是练强兵,跟咱们之前做的《秦民要术》《边民册》是一个理 —— 只有百姓安稳了,士兵才愿意拼命守边。”

小李子凑过来,眯着眼睛看,似懂非懂地点头:“大人这么一说,小的就明白了!就像小的老家,去年种了新麦,收成多了,村里人都说‘要好好守着,别让匈奴抢了’,这就是‘文德’让‘武备’更管用吧?”

秦风笑了,觉得这内侍虽没读过书,却懂实在理:“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他拿起笔,在竹简上写下 “内修文德,即《秦民要术》之农桑、流民策;外治武备,即蒙将军之练兵、斥候防”,作为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的注解 —— 他要让注解不只是解文义,更要能落地,让蒙恬的士兵、关东的郡守一看就懂,知道怎么用。

刚写了两句,院外传来脚步声,伴着张博士的咳嗽声:“秦风先生,老臣来送好东西了!” 秦风赶紧起身开门,见张博士披着件粗布雨衣,手里捧着个布包,头发和胡须都沾了雨珠,冻得发红。

“张博士快进来,外面雨大!” 秦风接过布包,放在案上,小李子赶紧递上热茶。张博士喝了口茶,搓了搓手,笑着说:“这是老臣从秘库借来的《司马法》残卷,里面有‘仁本’篇,讲的是‘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跟你注解《孙子兵法》正好配着用!”

秦风展开《司马法》残卷,眼睛亮了 —— 这卷里提到 “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讲的是打仗时不追逃兵太远,避免士兵疲于奔命,正好能用来注解《孙子兵法》里的 “穷寇勿追”。他指着这句对张博士说:“北境匈奴打仗,总喜欢假装逃跑,引士兵去追,然后设埋伏。要是把这句注解给蒙将军的士兵看,让他们别追太远,就能少中埋伏,减少伤亡!”

张博士点头,凑到案前,看着秦风写的注解:“你把‘穷寇勿追’跟北境匈奴的战术结合,太实用了!老臣之前注解《司马法》,只敢解文义,不敢往实际用,还是你胆子大,敢把典籍往练兵、守边里套。”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不过你得小心,李斯要是知道你注解兵法,肯定会说‘你一个儒生,懂什么打仗’,还会说你‘篡改古法,不遵秦律’。”

秦风心里清楚,张博士说的是实话。他拿起案角的北境地形图,指着上面的山口:“我不怕他说,我注解的每一句,都有蒙将军的军报当依据。比如这‘斥候防’,我写了‘每十里设一岗,白天举烟,晚上点火,遇匈奴则鸣锣’,这是蒙将军在北境用了半年的法子,减少了三成的匈奴偷袭,李斯总不能说这是‘篡改古法’吧?”

张博士笑了,拍着秦风的肩膀:“好!有蒙将军撑着,有实际成效摆在那儿,他就算想说,也没底气!” 两人又一起讨论了半个时辰,把《孙子兵法》的 “上兵伐谋” 注解成 “先查匈奴动向,再派士兵设伏,不用硬拼”,还结合蒙恬送来的军报,写了 “匈奴秋天常去阴山下抢粮,可在阴山南设粮仓,引其来,再围歼” 的具体策略。

雨渐渐小了,院外传来马蹄声,是蒙恬派来的亲兵,手里拿着封军报,浑身湿透了:“秦先生,蒙将军让小的送来军报,说匈奴的游骑最近常在北境山口晃悠,像是在探路,让您注解兵法时,多写些‘防偷袭’的法子。”

秦风赶紧接过军报,展开一看,上面写着 “七月初三,匈奴游骑五人,在狼山口窥探,被斥候发现,逃去”,还有 “边民报,匈奴最近在囤积干草,怕是要过冬,秋天会来抢粮”。他心里一紧,对张博士说:“得加快注解进度,三天后要去关东,得把注解好的兵法带给蒙将军,让他提前准备。”

张博士点头:“老臣帮你!今天下午我把秘库的《尉缭子》拓片借来,里面有‘兵谈’篇,讲的是‘量土地肥硗而立邑,建城称地,以城称人,以人称粟’,跟你写的‘边民互助守边’正好能结合!” 说完,他披着雨衣,又冒雨去了秘库。

小李子收拾案上的茶具,看着秦风埋头写注解,小声说:“大人,您要是累了,就歇会儿,小的帮您研墨。” 秦风点点头,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向窗外 —— 雨停了,天边露出点浅蓝,阳光透过云缝洒下来,落在院中的老槐树上,叶子上的水珠闪着光。

他拿起始皇赐的旧锄头,摩挲着锄柄,心里满是踏实 —— 这把锄头,是始皇年轻时在邯郸用过的,见证过 “想种地却没地” 的苦;现在他注解兵法,是为了让边民能安稳种地,不让匈奴抢了他们的收成。两者虽不一样,却都是为了 “百姓安稳”,这就是典籍的意义,是他要守住的初心。

刚歇了一会儿,小李子突然凑过来,压低声音:“大人,院墙外有个人影,刚才雨停的时候就站在那儿,手里还拿着竹简,像是在记您写的注解。” 秦风顺着小李子的目光看去,只见院墙外的老槐树下,有个穿灰衣的人影,正偷偷往殿里看,手里的竹简在阳光下泛着白。

是李斯的眼线!秦风心里冷笑,却没慌 —— 他早就料到李斯会来这手。他对小李子说:“你去拿张空白竹简,放在案上,就写‘兵法注解,需依秦律,不可擅自改动’,然后故意放在窗边,让他看见。” 小李子赶紧照做,那人影看了一会儿,才悄悄退走。

“大人,您这是……” 小李子不解地问。

“给他看假的,让他回去跟李斯报信,让李斯以为我注解兵法还在按他的意思来,暂时不找咱们的麻烦。” 秦风笑着说,“等他反应过来,咱们的注解已经好了,还拿到了蒙将军的军报,他想拦也拦不住。”

小李子恍然大悟,忍不住佩服:“大人真聪明!这样李斯就不会来捣乱了!”

下午,张博士果然带来了《尉缭子》拓片,两人一起注解 “兵谈” 篇,把 “量土地肥硗而立邑” 注解成 “关东荒地多,可按土地肥瘦分,肥地种麦,瘦地种粟,让流民安居,同时在肥地旁建堡垒,守粮防匈奴”。一直忙到夕阳西下,才把《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的核心篇章注解完,整整抄了五卷,每一卷都有 “文义解”“实际用”“军报依据” 三部分,条理清晰,一看就懂。

秦风把注解好的兵法放在案上,用红绳捆好,心里满是成就感 —— 这不仅是注解,是能用来守边、护百姓的 “活兵法”。他抬头看向窗外,夕阳把天空染成了金红色,院中的老槐树下,小李子正帮着晒被雨淋湿的典籍拓片,嘴里还哼着关中的小调,透着股安稳的味道。

可他心里清楚,这只是准备阶段,三天后去关东,李斯肯定还会有新的阻挠,匈奴的威胁也没解除。他拿起注解好的兵法,又看了眼案角的旧锄头,心里更坚定了 ——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要把这些注解带到北境,带给蒙恬的士兵,让他们用典籍里的智慧,守住长城,守住百姓的安稳日子。

而此时的李斯府里,那个灰衣眼线正拿着 “兵法注解需依秦律” 的空白竹简,递给李斯。李斯看了,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秦风,就算你注解兵法,也得按我的规矩来!等你去了关东,我倒要看看,你的注解能不能挡得住匈奴的马刀!” 他把竹简扔在案上,眼神阴鸷,又开始琢磨新的阻挠法子 —— 他绝不会让秦风的兵法注解,成为蒙恬的助力,更不会让秦风在始皇面前,再立功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