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119章 讲 “兵农合一”,军方关注

深秋的咸阳像被浸了冰水的棉絮裹着,天还没亮透,淡青色的霜就铺满了扶苏府的青砖回廊,踩上去 “咯吱” 响,薄霜沾在鞋底,凉得能渗进袜子。风从北境的方向刮过来,裹着关外的沙尘和枯草味,掠过朱红的府墙时,卷起几片挂在石榴树梢的残叶,叶子早没了绿意,枯得像脆纸片,“啪嗒啪嗒” 撞在书房的窗纸上,像有人在外面轻轻叩门,带着股说不出的肃冷。

书房里却透着股暖意。六盏青铜烛台沿着墙根摆成半圈,烛芯烧得正旺,火苗偶尔 “噼啪” 溅出点火星,落在案上的麻布垫上,留下个浅褐色的小印。案头放着个黄铜炭火盆,里面的银丝炭烧得通红,冒着淡淡的炭香,混着墨汁的清香,在屋里绕了圈,把从窗缝钻进来的寒气都烘暖了。秦风蹲在地上,手里攥着一块磨得光滑的木炭,正往一块三尺长的桐木板上画着,木板是蒙毅昨天从作坊定制的,打磨得能映出人影,边缘用细砂纸蹭过,摸上去滑溜溜的,不会硌手。

“秦兄,炭火要不要再添点?” 扶苏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是刚烤好的粟米糕,还冒着热气,“刚才护卫说,府外巷口有个穿灰布衫的人晃悠,怕是李斯的眼线,一会儿开讲时,窗缝再关小点。”

秦风抬头笑了笑,指了指木板上的痕迹:“不用,人多了就暖和。你看这农时表,我画了关中的月份,左边是农时,右边留着写练兵安排,一会儿讲‘兵农合一’,得让大家一眼看明白。” 木炭在木板上划过,留下深黑色的线条,“正月、二月春耕,三月到五月麦子生长期,六月到八月秋收准备,九月秋收后农闲,十月到十二月天寒地冻,每个阶段该怎么安排练兵,都得标清楚。”

冯安坐在角落的矮凳上,手里捧着本新装订的麻纸记录册,是用细麻绳串的,纸页泛着米白色,比之前的竹简轻便多了。他正用狼毫笔蘸着松烟墨,在封皮上写 “第十三次讲学记录”,笔尖顿了顿,小声问:“秦先生,今天讲《孙子兵法》,会不会触了陛下‘不议军务’的规矩啊?上次李斯就拿‘议兵权’说事,这次要是再被抓把柄……”

“咱们讲的是‘农法跟军务结合’,不是议军务。” 秦风解释道,伸手摸了摸木板上的线条,确认画得清晰,“比如农闲时怎么练兵不耽误种地,农忙时怎么保收成不缺军粮,这些都是务实的法子,不算越权。” 他从案上拿起一卷《孙子兵法》残卷,竹片泛着深黄色,是博士府的孤本,边角磨得发毛,上面还留着博士们的朱笔批注,“你看这句‘兵贵胜,不贵久’,孙子说打仗要速胜,为啥?因为拖久了会误农时,农忙的时候,佃户都去打仗了,地里的粟没人收,军粮就断了,这就是农和兵的关系,不是空谈军务。”

说话间,书房外传来了脚步声,带着笑闹声,贵族子弟们陆续到了。第一个进门的是李岩,穿件靛蓝布袍,袍角沾了点霜花,裤脚扎得紧紧的,是边军子弟常有的穿法。他手里提着个布包,里面是北境的粟种,颗粒饱满,泛着浅黄色,一进门就嚷嚷:“秦兄!扶苏兄!我从家里带了北境的粟种,比关中的耐冻,去年在陇西种,亩产多了半石,您看看能不能用到试验田!”

他凑到木板前,弯腰盯着 “正月” 那行字,手指轻轻碰了碰木炭画的线条,语气激动:“正月农闲,我们边军子弟就是这时练骑射!每天早上练两个时辰,下午帮家里收拾农具,既不耽误练兵,又不耽误春耕,要是能在全军推广,就不会有人因为练兵误农时了!” 李岩的手上有一层薄茧,是常年握弓箭磨出来的,指关节处还有个浅褐色的疤痕,是去年练箭时被弓弦蹭的。

紧接着,王述也来了,怀里抱着本《商君书》,封皮上沾了点粟米糕的碎屑。他走到木板前,皱着眉,手指点在 “三月到五月” 那行:“秦先生,三月到五月麦子生长期,抽半天时间练兵,会不会耽误浇水?我家佃户说,麦子拔节时一天不浇水,穗子就会小一圈。”

“问得好。” 秦风拿起木炭,在木板右边 “练兵安排” 那栏写 “三月 - 五月:每日辰时练步兵(列队、刺杀),午时后浇水”,“辰时天还不热,练两个时辰刚好,午时后温度高,正好浇水,不耽误。而且练兵可以跟佃户一起,比如村里的壮丁一起练,既能保村子安全,又能互相帮忙浇水,一举两得。”

王述眼睛亮了,从怀里掏出一块空白竹简,赶紧记下来:“这个法子好!我家封地有十几个村子,去年夏天闹过土匪,要是壮丁们能一起练兵,既能防土匪,又不耽误种地,比单独请护卫划算多了。”

没一会儿,书房里就坐满了人,算上站在门口的两个贵族子弟,正好五十个。大家围着木板,有的蹲在地上看,有的凑在秦风身边提问,冯安坐在角落,手里的毛笔飞快地写着,墨汁偶尔溅到纸页上,他也顾不上擦,生怕漏了哪个重要的例子。

秦风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屋里瞬间静了下来,只有炭火盆里的炭偶尔 “噼啪” 响一声:“今天咱们讲‘兵农合一’,核心就是一句话:农是兵的根,兵是农的护。大秦的兵源大多是农家子弟,军粮也靠农民种出来,要是农和兵脱了节,要么误农时缺粮,要么缺兵源守不住边疆,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让大秦又稳又强。”

他指着木板上的农时表,声音温和却有力:“咱们一条一条说。正月、二月春耕,这是一年最忙的时候,子弟们要在家种地,不能练兵,要是强行抽人,地里的粟种没人播,秋天就没粮;三月到五月,麦子长起来了,不用天天守着,每天抽辰时两个时辰练步兵,练列队、刺杀,既能强身,又能防土匪,午时后再去浇水,两不耽误;六月到八月,秋收前要除草、施肥,忙得脚不沾地,就停练兵,全心种地;九月秋收后,农闲了,集中练一个月,骑射、阵法都练,还能组织地方团练,保护粮仓不被抢;十月到十二月,天寒地冻种不了地,就去县里的练兵场,跟着正规军练,合格的还能去边军当差,既解决了兵源,又让子弟们有出路。”

李岩听得激动,忍不住举手:“秦先生!您说得太对了!我表哥在北境定襄郡当兵,去年正月农忙,他被抽去守长城,家里的三亩粟没人种,最后还是邻居帮忙播的种,收成才收了一半。要是按您这个安排,正月在家种地,九月再去练兵,就不会两边耽误了!” 他越说越兴奋,手不自觉地摸了摸腰间,那里平时挂着把短刀,今天为了不惹眼,特意摘了,只留下个空刀鞘的印子。

“就是这个理。” 秦风点头,拿起《孙子兵法》残卷,翻到 “兵贵胜,不贵久” 那页,指给众人看,“孙子说打仗要速胜,不能拖太久,本质就是怕误农时。要是农忙的时候,军队在前线拖几个月,佃户没人种地,军粮就会断,到时候想胜也胜不了。去年北境匈奴来犯,蒙恬将军之所以能速胜,就是因为正好赶在九月农闲,抽了一批壮丁补充兵源,又有秋收的余粮当军粮,才打得匈奴不敢南下。”

王述也凑过来,指着《商君书》说:“《商君书》里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其实跟‘兵农合一’是一个意思。农是战的根基,没有农,战就没了粮草;战是农的保障,没有战,农就会被土匪、匈奴抢,两者缺一不可。”

众人纷纷点头,冯安飞快地在记录册上写着,连 “李岩表哥的例子”“蒙恬将军速胜的原因” 都记了下来,墨汁溅到纸页上,他也只是用袖子擦了擦,继续写;韩章坐在后排,平时话少,今天也忍不住开口:“我家封地有个村子,去年冬天组织了团练,壮丁们农闲时练刀,开春后真打跑了一伙抢粮仓的土匪,粟米一点没少,这就是‘兵护农’的好处。”

就在这时,书房外传来一阵轻微的 “叮” 声,是甲片碰撞的声音,很轻,却在安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众人都抬起头,看向门口,护卫立刻上前一步,手按在腰间的环首刀上,沉声问:“来者何人?”

“是我,王离。” 门外传来一个爽朗的声音,接着,一个穿玄色铠甲的高大汉子走了进来。他身材魁梧,比普通男子高半头,脸膛黝黑,是常年在北境风吹日晒的颜色,铠甲上还沾着点关外的尘土和霜花,甲片边缘磨得发亮,一看就是常穿的。他手里拿着一卷竹简,用麻绳捆着,是边军的粮草清单,另一只手握着一个铜制的水囊,囊身刻着 “边军” 两个字。

王离是边军将领王贲的儿子,刚从北境押送粮草回来,本来是给扶苏送清单,路过书房时,听到里面讲 “农和兵”,就忍不住过来看看。他走进屋,目光先落在木板上的农时表上,又扫过案上的《孙子兵法》残卷,眼睛一下子亮了,这正是他要找的法子!

扶苏赶紧站起来,笑着说:“王将军客气了,快坐。” 他心里却有点慌,王离是军方的核心人物,现在来听讲坛,要是被李斯知道,肯定又会说 “秦风勾结军方”,到时候麻烦就大了。

王离却没在意扶苏的顾虑,他快步走到木板前,弯腰盯着农时表,手指点在 “九月秋收后集中练兵” 那行,语气激动:“秦先生,您刚才说‘兵农合一’,是不是说农闲时集中练兵、农忙时回家种地,用秋收的余粮充军粮?”

“是。” 秦风点头,心里也有点紧张,刚被李斯发难,现在又来个军方将领,要是说错话,很可能又要被召去勤政殿对质。

“太好了!” 王离猛地一拍大腿,铠甲 “叮” 的响了一声,震得案上的墨汁都晃了晃,“北境边军现在就愁这个!农忙的时候,要从佃户里抽兵,结果地里的粟没人收,军粮只能靠渭水运,成本高还慢;农闲的时候,兵源多了,又没那么多粮草供着,只能让他们在营里闲着,有的子弟还偷偷跑回家种地,您这个法子,正好解了我们的困!”

他说着,转身走到秦风面前,一把抓住秦风的手,王离的手又大又糙,满是老茧,是常年握兵器、拉弓箭磨出来的,指关节处还有个浅褐色的疤痕,是去年跟匈奴作战时被刀划的。他的手劲很大,抓得秦风有点疼,却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急切和诚恳:“秦先生,您能不能去军中讲一次?边军的将领们都在愁粮草和练兵的事,要是您能把‘兵农合一’的法子跟他们说说,再举几个实例,说不定能在北境推广,到时候,佃户能种地,边军有粮草,两全其美!”

秦风被他抓得有点疼,却能感受到他的真心。他犹豫了一下,看向扶苏,小声说:“陛下之前说不让议军务,去军中讲,会不会被说越权?”

“不会!” 王离立刻摇头,语气肯定,“我们不讲军务,就讲‘怎么结合农法解决粮草和练兵的矛盾’,是务实的法子,不是空谈朝政。我这就去跟蒙恬将军报备,他最关心边军的粮草问题,肯定会支持;然后再跟陛下奏请,陛下一直想让北境稳下来,您这个法子能帮他解决大问题,他不会反对的!”

扶苏也赶紧点头,心里的顾虑少了些:“秦兄,去吧。王将军是真心想解决边军的问题,这个法子对大秦有好处,就算李斯知道了,也挑不出错来,咱们讲的是民生和军粮,不是议兵权。”

李岩也激动地站起来,走到王离身边:“王将军!我跟秦先生一起去!我是边军子弟,知道北境佃户和兵丁的苦,到时候我可以举例子,让将领们更明白‘兵农合一’的好处!” 他拍了拍胸脯,语气坚定,“我表哥就在定襄郡当兵,我可以跟他联系,让他帮忙收集北境的农时和练兵情况,到时候讲起来更有底气!”

王离笑着拍了拍李岩的肩膀,力道很大,拍得李岩踉跄了一下:“好!有你这个边军子弟在,更能说明问题!秦先生,您就放心,路上的安全、军中的安排,都包在我身上,绝不会让您受委屈!”

秦风看着王离期待的眼神,又看了看众人支持的目光,心里的顾虑终于消了。他点了点头:“好,我去。不过得先做两件事:第一,跟蒙恬将军和陛下报备,得到许可再去;第二,整理‘兵农合一’的详细方案,包括关中、北境的农时对比,试验田的余粮数据,还有地方团练的例子,让将领们看得明白、听得懂。”

“没问题!” 王离高兴得又拍了下大腿,铠甲的响声在屋里回荡,“我这就去跟蒙将军报备,您整理方案,有需要帮忙的,随时找我!” 他拿起案上的粮草清单,递给扶苏,“扶苏公子,清单放这儿了,我先走了,等我消息!” 说完,他又对秦风抱了抱拳,动作标准,带着军方的严谨,然后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甲片碰撞的 “叮” 声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回廊尽头。

书房里安静了几秒,然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议论声:“太好了!秦先生去军中讲,咱们的法子就能用到边军了!”“有王将军支持,李斯就算想找茬,也没那么容易了!”“我家封地的佃户农闲时也能组织团练,既防土匪又能练兵,一举两得!”

冯安兴奋地在记录册上写着,笔走龙蛇:“王离将军(边军将领)旁听讲学,赞‘兵农合一’解边军粮草与练兵之困,邀秦风先生赴军中讲学;秦风先生应允,约定先报备蒙恬将军与陛下,再整理详细方案;李岩(边军子弟)主动请缨同行,辅助举例。” 他写完,把记录册捧起来,仔细看了一遍,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

扶苏走到秦风身边,小声说:“秦兄,这下好了,讲坛得到了军方的认可,以后李斯再想拿‘结党’‘议军务’说事,就没那么容易了。” 他顿了顿,又有点担心,“不过还是要小心,李斯肯定会盯着这事,整理方案的时候,多留几份副本,万一被篡改,还有证据。”

“我知道。” 秦风点头,拿起木板上的木炭,在 “兵农合一” 下面画了个圈,“方案整理好后,我会让冯安抄三份,一份报备陛下,一份给蒙恬将军,一份咱们留底,绝不给李斯留空子。” 他看向众人,笑着说,“接下来,咱们一起整理例子,李岩,你负责北境的农时和练兵情况;王述,你查《秦律》里关于徭役和练兵的条款,看看怎么结合;冯安,你记录大家说的例子,分类整理;韩章,你说说地方团练的细节,比如怎么组织、怎么练兵……”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李岩从布包里掏出北境的粟种,跟大家说北境的农时比关中晚一个月;王述翻开《商君书》,找 “农战” 相关的章节;冯安拿着记录册,飞快地记着;韩章坐在地上,画了个简单的团练阵型图。烛火的光映在每个人脸上,满是兴奋和期待,炭火盆里的炭烧得更旺了,把屋里的暖意烘得更浓,连从窗缝钻进来的寒气,都好像变得温柔了。

而此时的府外,巷口的老槐树下,那个穿灰布衫的人还在晃悠,他是李斯的眼线,刚才王离进府、出来的全过程,他都看在眼里,手里的小竹片上,已经写满了字:“辰时,王离(王贲子,边军将领)入扶苏府,赴西院书房;午时出府,神色兴奋;期间秦风等人未出,似有商议。” 他看了看书房的方向,确认没什么动静,然后转身快步走了,往丞相府的方向去,他得赶紧把消息报给李斯。

丞相府的书房里,气氛却冷得像冰。李斯坐在案前,手里拿着赵磊送来的 “秦风讲学记录” 抄本,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案上的青铜笔架被摔在地上,笔杆断成两截,墨汁洒在麻纸上,晕开一大片黑。

“老师,眼线回来了。” 赵磊小心翼翼地走进来,手里拿着眼线的竹片,“王离去了扶苏府,听了秦风的讲学,还邀秦风去军中讲‘兵农合一’,秦风答应了。”

李斯猛地抬起头,眼神里满是怨毒,他一把抓过竹片,看了一眼,然后狠狠摔在地上:“好啊,秦风这小子,不光拢贵族,还想拢军方!去军中讲学?我倒要看看,他能不能走出咸阳城!” 他站起身,在书房里踱了两步,手指紧紧攥着拳,指节泛白,“赵磊,你去做两件事:第一,查王离和蒙恬的关系,看看他们是不是早就串通好了;第二,盯着秦风整理的‘兵农合一’方案,找里面的漏洞,比如农时数据不对、余粮计算错误,只要找到一点错处,我就奏请陛下,说他‘伪造数据,借讲学之名干预军务’!”

“是,老师!” 赵磊躬身行礼,心里暗暗得意,终于有机会治秦风了,只要这事成了,李斯肯定会提拔他,说不定能进御史府当差,压过赵平一头。他快步退了出去,脚步轻快,像是捡了宝。

书房里只剩下李斯一人,他走到案前,拿起那本 “秦风讲学记录” 抄本,手指在 “兵农合一” 几个字上狠狠划着,墨汁把字涂成一团黑:“秦风,扶苏,你们以为有军方支持就赢了?等着吧,只要我找到漏洞,你们就等着被按《秦律》处置吧!法家的根基,绝不能让你们毁了!”

夜色渐渐深了,咸阳城的灯火一盏盏亮了起来,像撒在黑夜里的星星。扶苏府书房的烛火却依旧亮得刺眼,秦风正和众人围着木板,整理 “兵农合一” 的方案,冯安的记录册写得满满的,李岩在画北境的农时图,王述在核对《秦律》条款,韩章在补充团练的细节。炭火盆里的炭还在烧着,暖意融融,墨汁的清香和粟米糕的余味混在一起,在屋里绕了一圈,让人心里踏实。

深秋的风还在吹,卷着地上的残叶,掠过扶苏府的墙,却吹不散书房里的暖意,也吹不灭众人心里的希望。一场关于 “兵农合一” 的讲学,即将从这个小小的书房,走向边军的大营,而这场走向,也注定会在大秦的土地上,掀起更大的波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