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97章 麦收大获,粮库充盈

盛夏的关中平原像被泼了桶滚烫的金漆,日头悬在头顶,晒得麦芒泛着油亮的光,风一吹过,齐腰高的麦浪 “哗啦啦” 翻涌,裹着浓郁的新麦香,飘得老远,连村口的老槐树都像被染了金,叶子缝里漏下的阳光,落在打麦场的麦堆上,晃得人睁不开眼。

王家坳的麦田里早已闹成一片。王老汉光着膀子,古铜色的脊梁上挂着汗珠,顺着沟壑分明的纹路往下淌,却顾不上擦,手里的弧形镰刀 “唰唰” 地割着麦秆,割倒的麦子在他身后码成整齐的小堆。这镰刀是墨家弟子送的,比老家什快一倍,刃口磨得锃亮,割麦时不缠秆,一上午就割完了两亩地。“老婆子,你看这麦穗!” 他举起一束金黄的麦穗,麦粒饱满得快把麦壳撑破,“今年这亩地,少说能收八石五斗!比去年还多五斗!”

王老汉的老婆子坐在田埂上,手里攥着根麻绳,把割好的麦子捆成束,每捆都扎得紧实。她抬头瞪了老汉一眼,却掩不住笑意:“你慢着点,别割到手!去年收八石,今年多五斗,够给小石头买两斤糖,再扯块布做新衣裳了!” 话音刚落,就见小石头提着个竹篮,蹦蹦跳跳地从麦垄里钻出来,篮子里装满了掉落的麦穗,手里还攥着半串野葡萄,葡萄汁沾在嘴角:“爷爷!俺捡了满篮子麦穗,能换多少糖呀?是不是能换一大块,像去年秦大人送的那样甜?”

“能!能换两大块!” 王老汉放下镰刀,弯腰抱起小石头,满是麦芒的胡茬蹭得孩子咯咯笑,“等陛下来了,让陛下也尝尝咱们的新麦,看看咱们种的麦有多好!”

不远处的打麦场上,墨家弟子正围着新做的打麦机忙活着。这机器是墨渊按《墨子?备城门》里的 “连机碓” 改的,木头支架有一人多高,中间架着个石碾,下面踩着踏板,墨影正光着脚踩得 “咯吱咯吱” 响,石碾 “咕噜咕噜” 转着,麦秆里的麦粒 “簌簌” 落在下面的竹筐里,没一会儿就积了小半筐。“这东西真管用!” 旁边的李二看得直咋舌,“之前俺家人工打麦,一天才打一石,现在这机器,一个时辰就能打两石!俺家那三亩麦,两天就能打完!” 墨影停下脚,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递过竹筐:“李叔,你试试?踩慢点开,熟了就快了,明年墨家还会做水力的,到时候连脚都不用踏,借着渠水就能转!”

秦风带着两个农官在田里巡查,手里攥着《泛胜之书》和亩产记录表,每到一块田,就蹲下身子,用木尺量麦秆的密度,再拔起一束麦穗,数麦粒的数量。“王家坳这块田,麦秆密,麦粒饱满,亩产八石五斗错不了。” 农官在竹简上飞快记录,笔尖划过竹简的 “沙沙” 声,和麦浪声混在一起,“李家村刚测完,八石二斗;张家湾七石九斗,比之前预估的平均七石五斗还高,今年真是大丰收!”

秦风点点头,心里像被晒得暖洋洋的。他走到打麦机旁,看着墨影教李二踩踏板,手指轻轻摸过机器的木支架,上面还留着墨家弟子凿刻的纹路:“这机器要是推广到全国,百姓收麦就能少受不少累。明年春耕,咱们再把粟种的区田法推出去,日子就更有盼头了。” 墨影接过他递来的水囊,喝了一口:“墨渊师兄已经在画水力打麦机的图了,还说要加个筛子,打完麦直接把麦壳筛出去,更省事!”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尘土飞扬,是扶苏派来的使者,手里举着明黄色的圣旨,老远就喊:“秦都尉!陛下明日亲自来河东郡视察,让您准备好亩产数据和粮库清点情况!”

百姓们一听始皇要来,瞬间炸了锅。王老汉赶紧把镰刀擦干净,对老婆子说:“俺去把仓里最好的麦子筛出来,让陛下尝尝新麦粥!” 刘婶也放下手里的麻绳,拉着村里的妇女说:“俺们烤点麦饼,用新麦粉掺芝麻,让陛下尝尝咱们的手艺!” 孩子们更是兴奋,围着使者跑,嘴里喊着 “要见陛下咯!要见陛下咯!”

当天下午,王家坳就忙开了。有的百姓把新收的麦子用竹筛筛了又筛,选出最饱满的麦粒;有的打扫打麦场,插上五颜六色的彩旗;小石头和几个孩子用麦秸编了个大大的 “丰” 字,插在村口的老槐树上,麦秸上还系着红布条,风一吹,红布条飘得格外热闹。

第二天一早,始皇的队伍就到了。没有浩浩荡荡的仪仗,只有十几辆马车,始皇穿着件浅灰色的布袍,袖口挽到小臂,脚上穿着布靴,刚下马车,就被满田的金黄吸引了,脚步不由自主地往麦田走。“这麦子长得真好!” 他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束麦穗,指尖轻轻一搓,麦粒 “簌簌” 落在掌心,圆滚滚的,比御田种的麦子还沉实。

王老汉早就提着个陶碗在旁边等着,见始皇看麦子,赶紧上前,双手递过碗:“陛下,您尝尝这麦粥,是俺用今早刚磨的新麦粉煮的,还热乎着呢!” 始皇接过陶碗,碗沿还带着王老汉手心的温度,他喝了一口,麦香混着点淡淡的米香在嘴里散开,没有御膳房糕点的甜腻,却透着股实在的烟火气。“好!好!” 他连连点头,又喝了一口,“比宫里的御膳还合胃口!这才是百姓该有的收成!”

扶苏和秦风陪着始皇往打麦场走,墨家弟子正在演示打麦机,墨影踩得踏板 “咯吱” 响,石碾转得飞快。始皇凑过去,弯腰看石碾下的麦粒,好奇地问:“这机器是按什么做的?竟这么省力?” 墨影赶紧停下脚,躬身回答:“回陛下,是按《墨子?备城门》里的‘连机碓’原理改的,原先是用来舂米的,俺们改了石碾的形状,让它适合打麦,脚踏着就能动,比人工快三倍。” 始皇让内侍取来《墨子》的抄本,翻到 “备城门” 篇,果然看到 “连机碓,以水或脚踏,可省力倍” 的记载,他指着记载笑:“典籍里的智慧,用在农事上,竟有这么大的用处!以后要多让墨家弟子琢磨这些,多造些能帮百姓的工具!”

随后,众人去了河东郡的粮库。粮库建在高台上,用青砖砌成,墙面上留着整齐的通风口,防潮又透气。粮官早就候在门口,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穿着灰布袍,袖口挽起,露出结实的胳膊,手上满是老茧,一看就是常年跟粮食打交道的。他见始皇来,赶紧躬身行礼:“陛下,河东郡粮库已清点完毕,请陛下查验!”

粮官推开粮库的大门,“吱呀” 一声,一股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里面的麦子堆得像小山,从地面一直堆到房梁,麦堆旁摆着十几个木斗,粮官的徒弟正用木斗一勺一勺地量,嘴里念着:“二十一石八斗…… 二十二石……” 始皇走到麦堆旁,伸手抓起一把麦子,麦粒干燥,攥在手里沙沙响,没有一点潮气。“今年收了多少?” 他问粮官。

粮官赶紧递上账册,竹简上的字迹工整:“回陛下,今年河东郡共收麦二十四万石!去年撒种时,全郡才收八万石,今年翻了三倍还多!” 他指着麦堆旁的草木灰,“这些麦子都按《泛胜之书》的法子存的,收回来先在打麦场晒三天,含水量降到一成以下,再用草木灰按一比五的比例拌均匀,放在通风的粮囤里,既防潮又防蛀。陛下您看,这麦子一点霉点都没有!” 他抓起一把拌了草木灰的麦子,递到始皇面前,“您摸摸,干干爽爽的,能存到明年春耕都没问题!”

始皇接过麦子,在手里掂了掂,满意地点头:“好!做得好!粮官,你踏实肯干,朕赏你粟五百石!以后各郡的粮库,都要按你这法子存粮!” 粮官愣了一下,赶紧跪下磕头:“谢陛下!臣就是做了分内的事,不敢要赏!” 始皇笑着扶起他:“该赏!能让百姓的粮食存好,就是大功!”

视察完粮库,始皇又去了韩仲的封地。韩仲是之前韩成的旁支,自从韩成被严惩后,他主动把五百亩封地分给无地百姓,自己也跟着墨家弟子学种区田法。马车刚到封地,就见一片整齐的麦田,麦秆挺拔,麦穗饱满,佃户们正在收割,韩仲穿着件沾了泥土的青布袍,手里拿着麻绳,正帮着捆麦,额头上满是汗,却笑得很实在。

见始皇来,韩仲赶紧放下麻绳,快步上前,躬身行礼,腰弯得很低:“臣韩仲,参见陛下!陛下驾临,臣有失远迎,还望陛下恕罪!”

始皇走上前,扶起他,目光扫过眼前的麦田,笑着说:“你这麦田种得不错,比朕上次见的御田还好。” 韩仲的脸有点红,声音诚恳:“回陛下,之前是臣糊涂,总觉得贵族不该种这些‘粗活’,还暗地里抵触区田法。后来见百姓种区田法收了那么多粮,又听秦都尉讲了陛下推广区田法的用意,臣才明白,大秦的贵族,不是要享受特权,是要帮百姓做事,帮国家种粮。” 他指着旁边的佃户,“这些百姓都是之前没地的,臣把地分给他们,墨家弟子教他们种区田法,今年他们每户都能收六石多麦,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始皇拍了拍韩仲的肩膀,语气温和:“知错能改就好。大秦不需要只会享乐的贵族,需要能跟百姓一起下地、一起丰收的人。你今年种得好,明年要是还能保持,朕还会赏你,不是赏金银,是赏更好的麦种、更好的农具,让你帮更多百姓种好粮。”

韩仲眼睛一亮,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发颤:“谢陛下!臣一定不辜负陛下的信任!明年臣还要多种两亩粟,按墨家弟子给的新粟种,争取亩产八石,给陛下报喜!”

周围的佃户们听说陛下夸韩仲,都欢呼起来。一个老佃户走上前,递上一束麦穗:“陛下,这是俺们种的麦,您尝尝!都是韩大人和秦大人的功劳,俺们今年能吃饱饭了!” 始皇接过麦穗,笑着说:“这是你们自己种的,是你们的功劳!以后好好种,日子会越来越好!”

当天晚上,始皇在河东郡行宫召开会议,扶苏、秦风、李斯、墨渊都参加了。行宫的院子里摆着一张石桌,桌上放着新麦做的吃食:刚烤的麦饼还冒着热气,麦粥里撒了点芝麻,旁边放着一小袋墨家培育的新粟种,颗粒饱满,比普通粟种大一圈。

“今年麦收大获,粮库充盈,是件大好事,” 始皇拿起一块麦饼,咬了一口,麦香在嘴里散开,“但咱们不能满足,明年还要做得更好。秦风,你说说,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秦风躬身道:“回陛下,下一步臣想在全国推广区种粟法。墨家已经改良了粟种,按《泛胜之书》的法子在北地郡试种,亩产能达到八石五斗,比撒种翻了三倍还多。另外,南方的南郡和九江郡,臣想改良区田法用于水稻种植,墨渊师兄已经设计出适合水田的区田坑,坑底埋陶管排水,不怕涝,试种时亩产比普通水田多两石。”

墨渊补充道:“回陛下,水田陶管已经批量做了,用的是黏土烧制,耐用还便宜。另外,俺们还在改水车,之前的水车只能浇近田,新水车加了木槽,能把水引到二里地外的田里,以后百姓灌溉不用再挑水了。”

扶苏笑着说:“父皇,明年春耕,咱们可以先在北地郡、南郡各选十个县试点,派墨家弟子和农官去指导,成功后再推广全国。另外,今年粮库充盈,还可以减免各郡一半的赋税,让百姓手里多留些粮,明年种粮更有干劲。”

始皇点点头,眼里满是赞许:“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明年春耕,朕还来河东郡,看看你们的粟种和水稻长得怎么样。李斯,你负责协调各郡的麦种、粟种调拨,别让试点的地方缺了种;秦风,你多盯着南方的水田,有问题随时报给朕。”

李斯和秦风齐声应道:“臣遵旨!”

会议结束后,秦风走出行宫,望着远处的打麦场。月光洒在麦堆上,像铺了层银霜,偶尔传来几声百姓的笑声和狗吠,格外安宁。他手里攥着那袋新粟种,指尖轻轻捻着粟粒,心里满是坚定 —— 今年的麦收只是开始,明年的粟、后年的水稻,会让大秦的土地上长满丰收的庄稼,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饭,让粮库永远充盈。

接下来的几天,全国各郡的麦收数据陆续传到咸阳:关中各郡平均亩产七石三斗,比去年多收四石;河内郡二十二万石,北地郡十六万石(虽为沙质土,亩产也达六石五斗);南郡十八万石,比去年翻了一倍。始皇收到数据后,下旨全国欢庆三日,减免当年一半赋税,还让各郡打开粮库,给贫困百姓发放救济粮。

王老汉家也领了救济粮,虽然他家不缺粮,但他还是领了,说要留给小石头当口粮。“今年收了八石五斗麦,又免了赋税,明年俺再多种两亩粟,日子肯定比现在还好!” 他跟老婆子说,手里正编着麦秸筐,准备明年装粟穗。

刘婶则带着村里的妇女,去郡城扯了布,给孩子们做新衣裳。“以前冬天孩子只能穿打补丁的棉袄,今年能穿新的了,还能给孩子买糖吃!” 她拿着布,笑得合不拢嘴。

秦风则忙着筹备明年的试点,和墨渊一起画水田区田坑的图纸,和农官一起统计各郡的粟种需求,还去南郡考察了水田的情况。他站在南郡的田埂上,望着成片的水田,仿佛已经看到明年春天,水田区田坑里插满了稻苗,陶管排水顺畅,百姓们笑着插秧,秋天收获沉甸甸的稻穗。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有始皇的支持,有扶苏的协助,有墨家的智慧,有百姓的团结,大秦一定能年年丰收,粮库永远充盈,百姓永远不愁吃穿,这是他的梦想,也是所有大秦人的梦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