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81章 关中旱情,农事之忧

入夏后的关中,太阳像个烧红的铜盘,悬在天上快二十天了。没掉过一滴雨,风刮过麦田时,听不到往年 “沙沙” 的麦浪声,只有枯黄的麦秆被吹得打颤,碎叶落在干裂的土地上,一踩就成了灰。栎阳城外的麦田里,田埂上的土裂得能塞进成人的手指,裂缝里的枯草沾着尘土,捏在手里一搓就碎,连点潮气都没有 —— 去年这时候,田里的土还能攥成团,今年却干得像磨过的面粉。

秦风一大早就在田间转悠,玄色官袍的下摆沾了不少干土,走一步就往下掉渣,领口的汗渍干了又湿,留下圈白印子,是太阳烤出来的。他蹲在老周头家的麦田里,指尖戳进土里 —— 土块硬得像冬天冻实的冰,戳了半天才留下个浅印,指甲缝里嵌了土,蹭得指腹发疼。眼前的麦子才到膝盖高,穗子小得可怜,像没吃饱的孩子,叶子黄得发脆,风一吹就掉,落在手心里,轻轻一捏就成了碎末。

“去年还跟老周头拍着胸脯说,今年定有好收成,让大伙能吃上白麦饼。” 秦风心里沉得慌,像压了块干硬的土坯,“现在倒好,麦子快枯了,井里没水,流民们要是饿肚子,之前的努力不都白费了?” 他抬头望向远处的流民村,村口的井边排着长队,妇女们挑着空桶,桶沿磨得发亮,有的怀里还抱着孩子,孩子的嘴唇干得起皮,哭着要水喝,母亲只能把孩子贴在怀里,用沾了点口水的手指抹抹孩子的嘴唇 —— 井里的水太少了,挑一桶得等半个时辰,根本不够人喝,更别说浇地。

“秦大人,您来了!” 老周头的声音从田埂那头传来,他扛着个破木勺,勺底裂了道缝,边缘磨得卷了边,正往自家的麦地里泼井水 —— 井水少得可怜,一勺水泼在干土里,“滋啦” 一声就没了,连土皮都没润透,只留下个深色的印子,风一吹,印子很快又变白了。

老周头黝黑的脸上满是皱纹,愁得眉头像拧成的绳,眼角的皱纹里嵌着土,说话时声音发哑,像被砂纸磨过:“秦大人,您瞅瞅这麦子…… 俺家三亩地,昨天浇了半亩,井就见石了,今天再挑,桶底只能沾点泥。” 他蹲下来,手指捏着一根麦秆,麦秆一折就断,断口处没有一点汁水,“俺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这么旱的天,再不下雨,这麦子全得枯死,俺们流民今年就得饿肚子,到时候……” 他没往下说,只是抹了把脸,手背蹭过眼角,秦风看见他的眼眶红了 —— 这麦子,是流民们的指望,是他们在栎阳扎根的念想。

旁边的李二扛着锄头走过来,他的锄头刃上沾着干土,没一点泥,连草根都没带起来。“秦大人,俺家的井前天就干了,昨天去河边挑水,河沟里只剩点泥水,挑回来澄半天,底下全是沙,浇到田里跟没浇一样!” 他指着自家的麦田,麦子比老周头家的还惨,有的已经枯死,穗子垂在地上,像没了气的孩子,“俺媳妇昨天还跟俺哭,说要是麦子绝收,就带着娃回娘家,可娘家那边也旱,回去也是挨饿……”

不远处,几个孩子蹲在田边,手里拿着小铲子,在裂缝里挖着什么。秦风走过去,看见他们在挖土里的虫子 —— 是蝼蛄,因为干旱,虫子都往浅土爬,孩子们想抓来喂鸡。最小的孩子叫狗蛋,手里攥着两只蝼蛄,小脸晒得黝黑,嘴唇干得裂了小口,说话时漏风:“秦大人,俺家的鸡都快没水喝了,娘说再不下雨,鸡就得杀了,省点水给俺和弟弟喝。”

秦风心里像被针扎了下,疼得慌。他蹲下来,摸了摸狗蛋的头,孩子的头发里全是土,扎得手痒。“别慌,咱们会想办法的,肯定能让麦子活下来,鸡也不用杀。” 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没底 —— 旱情这么重,光靠嘴说没用,得有真法子。

就在这时,墨渊带着几个墨家弟子往这边走,他们手里拿着竹简和几根长铁钎,竹简上还沾着点土,显然也是刚查过田。墨渊的花白头发被晒得打卷,贴在额角,布袍的袖子卷到肘弯,露出胳膊上的老茧 —— 他一大早就在田里转,测了好几块地的土墒。

“秦大人,旱情比咱们想的严重。” 墨渊蹲下来,摸了摸麦秆,指尖蹭过麦叶上的土,“关中入夏少雨,往年也有,但今年持续二十天,土墒已经耗尽,表层土含水率不足一成,再不下雨,半个月内,栎阳的麦子就得全枯。” 他展开手里的竹简,是《墨子?备穴》的抄本,上面用墨笔标着重点,“不过,《备穴》里有‘穴地求水’之法,说‘穴地求水者,必以律知水脉,审其所在,凿穴深至水,以缶挹水’。咱们可以先找水脉,挖深井,再修渠引水,应该能缓解旱情。”

秦风眼睛亮了亮,心里的土坯好像松动了点,但很快又沉下去:“找水脉?老周头他们之前挖过井,挖了一丈深就见石了,没水,别是白费劲。”

“那是没找对水脉。” 墨离蹲下来,从怀里掏出个陶罐 —— 陶罐是粗陶做的,罐底钻了十几个小孔,孔眼大小均匀,像筛子似的。“这是‘测水罐’,按《墨子?备穴》里的法子做的。” 她拿着陶罐给大家看,手指划过罐壁的小孔,“原理很简单:地下有水脉的地方,土壤里的水汽会比别处多,这陶罐透气性好,埋在土里后,水汽会透过小孔渗到罐壁上,半个时辰后挖出来,罐壁湿的地方多,就说明附近有水脉,湿痕越高,水脉离地面越近。” 她顿了顿,又补充,“为了准,这陶罐我昨天特意烤干了,没一点潮气,这样吸附的水汽全是土里的,不会错。”

老周头凑过来,盯着陶罐看:“这玩意儿真管用?俺们之前凭经验找水,挖了好几口井都没水,要是这罐子能找到水,俺们就有救了!”

“试试就知道。” 墨离笑着,选了块离麦田不远的空地,用铲子挖了个半尺深的坑,把陶罐放进去,罐口朝上,再用干土把坑填实,土要压得紧,让罐壁贴紧土壤,“这样水汽才能更好地渗进来,要是土松了,空气进去,就不准了。”

秦风看着墨离认真的样子,心里的慌劲少了些 —— 墨家做事向来踏实,不会说空话。“好!咱们现在就组织人,流民们都熟悉田间,让他们帮忙找合适的地方埋测水罐;墨家弟子负责盯着罐子,记录湿痕;李校尉,你派些士兵来,要是找到水脉,就帮忙挖井、修渠!”

“俺们愿意干!” 老周头立马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土块掉下来,砸在地上没声音,“只要能保住麦子,俺们流民就算不睡觉,也跟着挖井!” 他转身就往流民村跑,脚步比刚才轻快多了,连破木勺掉在地上都没察觉,还是李二帮他捡起来的。

李二和周围的流民也跟着动起来,有的回家拿铲子,有的去通知其他村民,田埂上很快热闹起来。虽然太阳依旧毒,风依旧干,吹在脸上像砂纸擦,但大家脸上没了之前的愁容,多了点盼头 —— 就像快枯死的麦子,突然看到了露水。

半个时辰像过了半天,大家都围着埋测水罐的地方,没人说话,连孩子都不闹了,狗蛋攥着蝼蛄,眼睛盯着那片土。墨离蹲下来,慢慢把土扒开,陶罐露出来时,大家都屏住了呼吸 —— 罐壁下半截全是湿的,连罐口边缘都沾着水珠,用手一摸,潮乎乎的。

“有水脉!” 墨离兴奋地喊,声音都高了些,“你们看,罐壁湿到这么高,说明水脉离地面大概一丈五,挖下去肯定能出水!” 她把陶罐举起来,阳光照在湿罐壁上,亮闪闪的,像挂了层小水珠。

墨石赶紧拿起探水钎 —— 钎子是铁做的,两丈长,尖头淬了火,磨得锋利,能戳进硬土。他双手握着钎子,慢慢往地上戳,钎子一点一点往下钻,钻到一丈五时,突然 “噗” 的一声,钎尖带出点湿土,土是深褐色的,捏在手里能攥成团,不会散。

“出水了!真出水了!” 墨石激动得喊,把钎子拔出来,尖头上的湿土滴着水,虽然不多,却看得清清楚楚。周围的人都欢呼起来,老周头跑过来,抢过钎子,自己也戳了一下,带出湿土时,他哈哈大笑,眼泪却顺着脸颊往下淌:“有水了!麦子有救了!”

“开始挖井!” 秦风一声令下,流民们拿起锄头、铁铲,围着探水的地方挖起来。老周头力气大,挥着锄头先挖了个坑,锄头下去,终于能带起湿土,虽然还是硬,但比干土好挖多了。李二和几个年轻流民负责运土,他们用筐子装土,筐子满了就往旁边倒,堆成个小土堆,土堆是深褐色的,透着潮气。妇女们则去河边挑泥水,虽然水少,也先往坑里浇点,让土湿点好挖 —— 就算泥水混着沙,也比干挖强。

墨渊和墨家弟子在旁边指导,墨渊拿着竹简,指着上面的图:“挖井要挖圆坑,直径三尺,这样井壁不容易塌;每挖三尺,就用槐木板做个圈,嵌在井壁上,挡住泥土,不然挖深了会塌方。” 他怕大家听不懂,还找了几根细树枝,在地上画了个井的剖面图,“你们看,木板圈要卡紧,这样人下井也安全。”

墨离则帮着搭架子,用两根长槐木架在井口,中间绑个滑轮,方便往上运土 —— 之前挖干井时没搭架子,土全靠人往上扔,又慢又累,现在有了滑轮,快多了。小石头也跑过来帮忙,他力气小,搬不动土筐,就帮着递木板,虽然木板沉,他咬着牙抱起来,小脸憋得通红,也没喊累。

太阳升到头顶时,井已经挖了一丈深,井底能看见湿土了,用手摸,能感觉到潮气,甚至能拧出点水。可就在这时,李二突然 “哎哟” 一声,手里的铁铲被什么东西磕了一下,差点飞出去,他的虎口震得发麻,疼得咧嘴。

“咋了?” 秦风赶紧跑过去,趴在井口往下看,井底中央有块大石头,足有磨盘大,表面光滑,是青石,铁铲的刃都卷了。

“有石头!这么大一块!” 李二蹲在井口,往下指,声音带着绝望,“这石头硬得很,挖不动啊!俺们之前挖井,就是遇到石头才放弃的!”

周围的人都泄了气,有的流民坐在地上,耷拉着脑袋,叹着气:“刚看到点希望,又来块石头,这是老天爷不让咱们活啊!” 一个妇女抱着孩子,小声哭起来:“这可咋办啊,麦子救不活了,俺们真要挨饿了……”

秦风心里也沉了下去,刚才的兴奋像被一盆冷水浇灭了。“难道真要放弃?” 他看着井底的石头,又看了看旁边快枯死的麦子,“不行,不能放弃,再想想办法。”

“别慌!” 墨渊走过来,趴在井口往下看了看,又让墨石用探水钎戳了戳石头周围,“这石头是孤石,不是岩层,周围有土,咱们能把它凿碎了弄上来。” 他让墨石去工坊拿 “破石锤”—— 是墨家改良的锤子,锤头是青铜的,比普通锤子沉三倍,还带着尖,能凿石头缝。

墨石很快扛着破石锤跑回来,锤子柄是槐木的,磨得光滑。“《墨子?备城门》里说‘破坚石者,以铜锤凿其缝,灌以水,冻而裂之’,现在没水冻,但咱们可以用锤子凿缝,再用撬棍撬,肯定能把石头弄出来。” 墨石说着,系上绳子,下到井底 —— 井壁窄,只能侧着身,他把锤子举到头顶,慢慢往下砸,“砰砰” 的声音震得井底的土往下掉,可石头只留下个小坑,纹丝不动。

“俺来帮忙!” 老周头也系上绳子,下到井底,他接过撬棍,往凿开的小缝里塞,“墨小哥,你砸,俺来撬!” 上面的人也过来帮忙,拉着绳子,往下拽撬棍。“一二三!” 众人一起喊,声音震得周围的麦子都动了,“啪” 的一声,石头终于裂了道缝,再使劲,裂缝越来越大,最后分成了两块,被众人拉了上来。

墨石从井底爬上来,衣服全湿了,是汗和井底的潮气,他的手磨出了泡,泡破了,沾着土,却笑着说:“成了!下面没石头了,接着挖!”

大家又有了劲,接着往下挖,这次挖得很顺利,挖到一丈八时,井底开始冒水 —— 先是小水珠,慢慢汇成小水洼,用陶罐舀上来,水虽然有点浑,却带着泥土的清香,没有沙。“出水了!真出水了!” 老周头从井底舀了罐水,递上来,流民们都凑过来,有的用手蘸着尝了尝,“甜的!是井水!” 大家欢呼起来,连哭着的妇女都笑了,孩子也跟着拍手。

就在这时,村口突然传来吵嚷声,越来越近。秦风走过去,看见几个流民围着一个穿粗布褂的汉子,那汉子是赵平的余党王二狗,正站在村口的土坡上,扯着嗓子喊:“这旱情是上天罚的!秦风搞那些木头机关,得罪了上天,才不下雨!再不改,还要闹蝗灾,让你们颗粒无收!”

“你胡说!” 老周头冲过去,指着王二狗的鼻子,手指因为生气而发抖,“去年秦大人给俺们分田,俺收了六石麦,今年要是没旱,能收更多!你小子就是赵平的余党,想造谣捣乱,让俺们慌了神,好让匈奴来打栎阳!”

“就是!俺们去年没机关,也旱过,跟机关没关系!” 李二也喊起来,手里拿着刚挖出来的湿土,“你看,俺们挖井出水了,靠的是墨先生的法子,不是上天!”

流民们也跟着喊:“把他抓起来!送官治罪!” 王二狗吓得脸发白,想跑,却被李二伸脚绊倒,按在地上,嘴里还喊:“你们别不信!蝗灾肯定来!到时候你们都得死!”

秦风走过去,蹲在王二狗面前:“你要是再敢造谣,就按《秦律?贼律》治你‘惑众’之罪,流放三千里,永世不得回栎阳!要是老实,就跟着挖井、修渠,戴罪立功,流民们能原谅你,官府也能从轻发落。”

王二狗赶紧点头,头磕在地上,沾了满脸土:“俺老实!俺跟着挖井,再也不造谣了!俺错了!”

解决了造谣的事,大家又回到井边,继续挖井、修渠。墨离还从工坊推来个 “龙骨水车”—— 是用槐木和竹筒做的,按《墨子?备穴》里的 “机巧” 之法改良的,水车的轴上绑着一排竹筒,只要有人踩,轴就会转,竹筒转到井底舀水,转到上面倒进水渠里。“这水车比挑水快三倍,一个人踩,一天能浇半亩地。” 墨离演示着,踩了几下,水车 “哗啦” 转起来,井水顺着竹筒流进渠里,渠水很快就满了,流进旁边的麦田里 —— 干渴的麦子像喝到了甘露,麦叶慢慢舒展开,虽然还是黄的,却有了点生气。

“太好用了!” 流民们都围过来看,有的还试着踩了踩,脚下一用力,水车转得更快,水 “哗哗” 地流,大家笑得合不拢嘴。小石头也想踩,却够不着踏板,墨离就找了块石头垫在他脚下,还帮他绑了根绳子在腰上,怕他摔下来:“小心点,慢慢踩,别着急。” 小石头踩着石头,用力往下踩,水车转了起来,他笑得露出了豁牙:“出水了!俺也能浇麦子了!”

太阳快落山时,井已经挖好了,井口用槐木板围了圈,还搭了个棚子,防止太阳晒;水渠也修了半里长,水顺着渠流进老周头家和李二家的麦田,还有几家离得近的流民田,也浇上了水。看着枯黄的麦秆喝到水,慢慢直了点,叶子也有点润色了,老周头摸着麦秆,指尖蹭过麦叶,嘴里念叨:“活了,麦子活了,今年能吃上麦饼了……” 他的声音很轻,却满是欢喜。

可就在这时,驿卒骑着快马赶来,马跑得太快,身上的汗把毛都浸湿了,驿卒手里拿着封信,脸色凝重:“秦大人!始皇陛下知道关中旱情,派农官明天来栎阳查看,还说北边有蝗群往关中来了,规模不小,让您提前准备防蝗!”

“蝗灾?” 秦风心里一紧,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 —— 旱情还没完全解,又要来蝗灾,蝗虫啃麦子比干旱还厉害,一夜就能把一片麦田啃光,这对刚有盼头的麦田来说,又是一场灾难。

他接过信,信上的字迹是咸阳农官写的,说蝗群已经到了上郡,再往南走,不出五天就到栎阳。“知道了。” 他把信折好,揣进怀里,对众人说,“旱情还没过去,又要防蝗,咱们得接着干。明天开始,在麦田周围挖浅沟,沟宽一尺,深半尺,沟里撒草木灰,蝗虫怕草木灰,落到沟里就爬不出来;再准备些干柴,要是蝗群来了,就点柴草熏,把它们赶跑!”

老周头沉默了一会儿,蹲在田边,摸了摸刚浇过水的麦子,然后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眼神坚定:“俺们听秦大人的!只要能保住麦子,俺们啥苦都能吃!挖沟、撒草木灰,俺们都干!今晚俺就去通知全村人,明天一早开工!”

流民们也跟着喊:“对!俺们一起防蝗,肯定能保住麦田!”

夕阳西下,把麦田染成了金黄色,虽然麦子还是枯黄的,但井底的水还在冒,渠里的水还在流,大家的身影在田埂上忙碌着,有的在挖防蝗沟,有的在运草木灰,虽然累,却没一个人抱怨。秦风站在井边,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清楚,旱情和蝗灾都是难关,但只要大家齐心,有墨家的技术,有流民的肯干,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 就像这口井,挖通了,水就来了;坚持下去,希望就来了。

而此时,咸阳的皇宫里,始皇正看着关中旱情的奏报,眉头皱着。李斯站在旁边,手里拿着栎阳挖井、修渠的折子:“陛下,秦风在栎阳用墨家的法子抗旱,已经挖出水井,浇了几十亩麦田,流民们都很齐心,农官去了,正好看看墨家的法子能不能在关中推广,解旱情之忧。”

始皇点头,把奏报放在桌上,手指在上面敲了敲:“好!让农官仔细看,要是墨家的法子管用,就传令关中各县,都按这个法子挖井、修渠,帮百姓渡过难关!蝗灾的事,也让秦风多上心,要是他能防住蝗灾,保住麦田,朕重重赏他!”

夜色渐深,栎阳的田间还有人在忙碌,火把的光映着大家的身影,拉长了投在田埂上,像一道道希望的影子。风依旧干,天依旧旱,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底气—— 只要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守住麦田,守住自己的家,守住栎阳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