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124章 始皇微访,暗中听坛

初冬的夜像被揉碎的冰碴子,裹着一层浓得化不开的冷雾,沉甸甸地压在咸阳城的上空。风从渭水冻僵的冰面刮过来,带着一股砭骨的寒气,掠过扶苏府邸的朱红院墙时,卷起墙根堆积的枯梧桐叶,“沙沙” 蹭过青砖地,声音在寂静的夜里被放大,像谁在暗处轻轻翻着书页。府门口挂着两盏竹编灯笼,暖黄的光透过篾条的缝隙渗出来,在地上映出细碎的光斑,把门前的小路照得半明半暗,既够行人走路,又藏得住墙角的影子。

亥时刚过,三条黑影贴着墙根,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巷口。走在中间的人裹着一件深黑色的粗布黑袍,布料看着像平民穿的,却比普通粗布厚实三倍,那是宫里织工用双层桑蚕丝混着麻线织的,表面压了暗纹,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既能抵寒风,又不张扬。他头上戴着顶宽檐斗笠,斗笠檐压得极低,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一截线条硬朗的下颌,下颌上泛着一点青色的胡茬,是今天早上没来得及刮的。他手里揣着个黄铜手炉,炉身刻着不起眼的云纹,是贴身侍卫刚从宫里带来的,里面的银丝炭烧得正好,暖意顺着掌心往手腕漫,抵消了不少夜里的寒气。

这就是微服的嬴政。身后跟着两个侍卫,都是宫里挑出来的亲信,穿的灰布短打看着普通,腰里却藏着镶铁的匕首,手按在腰间,眼神警惕地扫过四周,他们从宫里出来时,特意绕了三条小巷,避开了尚书省和丞相府的眼线,连马车都没坐,就是为了不引人注意。嬴政最近总翻秦风呈来的讲坛记录,前几天是农家王老栓讲 “亩产六石”,今天又看到 “法家专场” 的预告,说邀了廷尉府的官员讲《韩非子》,心里实在按捺不住好奇:这能聚起道家、农家、法家的讲坛,到底藏着什么门道?他不想惊动太多人,便只带了两个侍卫,想悄悄听听,看看这讲坛是不是真像记录里写的那样,满是 “务实民生” 的话。

“陛下,前面就是扶苏公子府了。” 左边的侍卫压低声音,气息几乎贴在嬴政耳边,“书房的灯还亮着,您听,里面已经开始了。”

嬴政点点头,脚步放得更轻,靴底踩在结了薄霜的青砖上,几乎听不到声响。他走到院墙根下,借着灯笼的光往里瞥,书房的窗纸透着暖黄的光,里面隐约传来人的说话声,夹杂着翻竹简的 “哗啦” 声,还有偶尔拔高的争论声,听起来比朝堂上的议事还热闹。他绕到书房侧面的月亮门,门旁种着一丛青竹,竹叶被风吹得 “簌簌” 响,正好能挡住他的身影。他抬手把斗笠檐又压了压,往竹丛里靠了靠,冰凉的竹影落在肩上,倒比外面的寒风多了点遮拦。

书房里,一场关于 “法家与民生” 的辩论正酣。主讲的是廷尉府的官员张律,四十出头,中等身材,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官袍,官袍的领口和袖口磨得有点发白,是廷尉府中层官员的常服,没绣花纹,看着朴素。他手里拿着一卷《韩非子》,竹片泛着深黄色,是廷尉府的官藏本,边缘被翻得发毛,上面用朱笔圈着重点,圈痕都磨淡了,显然是常翻的。张律是李斯的下属,平时负责核查地方刑案,却不像李斯那样把 “重刑” 挂在嘴边,反而总说 “法要管得住人,更要帮得了人”。这次秦风邀他来讲学,他犹豫了三天,怕李斯怪罪,又觉得 “能跟人说说真法,比守着官位强”,最后还是揣着竹简来了。

“今天咱们讲《韩非子?有度》,” 张律的声音不高,却很清晰,像撒在平地上的豆子,每个字都听得真切,“里面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话啥意思?就是律法不偏袒权贵,就像墨线不迁就弯木头。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犯了法都得受罚;不管你是大臣还是佃户,立了功都得受赏,去年咸阳城西的贵族赵成,借着‘封地特权’,让佃户少交了三成粮税,被廷尉府查出来,按律罚了他半年俸禄,还让他补足了粮税,连他儿子想求情都没敢开口,这就是‘法不阿贵’。”

他顿了顿,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是廷尉府的刑案卷宗,翻到其中一页:“你们看,这是案卷记录,‘赵成封地佃户王二,去年秋收应交粟三石,赵成令其只交两石,私吞一石,用于扩建府邸。廷尉府核查后,判赵成罚俸五百石,补足私吞粮税,佃户王二免罚,因王二是被迫,且主动揭发’。律法没因为赵成是贵族就饶了他,也没因为王二是平民就冤枉他,这才是律法的本意。”

坐在第一排的李岩往前凑了凑,手里攥着个小本子,笔尖悬在纸上,语气里带着点困惑:“张大人,您说的我懂,可要是佃户自己偷偷逃税,贵族根本不知道,最后却要跟着受罚,这也太冤了吧?我家封地在北境,去年有个佃户,瞒着我少交了半石粟,后来廷尉府查出来,不仅让他补了税,还让我这个领主‘监管不力’,罚了我十石粮,这合理吗?”

张律没直接反驳,而是放下案卷,看着李岩的眼睛,语气平和:“李公子,您先别急,我问您,那佃户为什么逃税?您查过吗?”

“查…… 没仔细查,” 李岩愣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当时只觉得他贪小便宜,没问原因。”

“我查过这个案子,” 张律说,“那佃户家里有个重病的老母,去年春天北境遭了蝗灾,他的两亩地只收了三石粟,自己吃都不够,又不敢跟您说,怕您收回地,才偷偷少交了半石。您作为领主,没去封地考察过农情,没帮他申请‘灾年减税’,他走投无路才逃税,这‘监管不力’的罚,您觉得冤吗?”

李岩的脸一下子红了,低下头,小声说:“不冤…… 是我没尽到领主的责任。”

扶苏坐在旁边,点点头,补充道:“张大人说得对。律法不光是约束佃户,也是约束贵族的。贵族有责任帮佃户解决困难,比如灾年申请减税、推广新农法多收粮,佃户有粮交,自然不会逃税。去年杨村的佃户,按王老栓的法子种麦,亩产多了两石,不仅没逃税,还主动多交了一成,这就是‘百姓有粮才遵法’。”

秦风也接过话头,语气温和:“就像《韩非子》里说的‘因势利导’,律法不是硬邦邦的条文,得顺着民生的需求来。要是佃户连肚子都填不饱,你再严的律法,他也会想办法逃;要是他有粮有存粮,不用你催,他也会主动交税。”

嬴政站在竹丛里,手炉的暖意顺着指尖往心里漫,听到 “百姓有粮才遵法” 时,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手炉,炉身的云纹硌得掌心有点痒。他微微侧过头,耳朵更贴近门缝,生怕漏了后面的话,这话说到他心坎里了。去年栎阳旱灾,佃户逃税的多,后来他让少府开仓放粮,又推广了新农法,今年逃税的就少了大半,这不就是 “有粮才遵法” 吗?他忍不住小声嘀咕了句:“此言在理。” 声音压得极低,刚出口就被风吹散,连身边的侍卫都没听清。

书房里的辩论还在继续。王述举着卷《秦律》,皱着眉问:“张大人,《韩非子》里说‘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说君主靠律法选官、评功,不凭自己的喜好。可要是官员只懂律法,不懂民生,比如只知道催税,不知道帮佃户防涝,这样的官,律法怎么选?总不能只看他收了多少税吧?”

张律笑了笑,翻到《韩非子?有度》的另一页,用手指着上面的字:“王公子,你再往下看,这话后面还有一句‘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意思是君主让大臣不做律法之外的事,不搞法内的私情,一举一动都符合律法,但‘符合律法’不代表‘不懂民生’。秦律里有‘劝农律’,明确规定‘官员每年需赴封地考察农情三次,协助佃户解决灾荒、改良农法,若因失职导致粮税减产,罚俸降职’。”

他举了个实例:“去年陇西有个县令,叫周平,只知道催税,佃户说涝洼地要挖沟,他不管;说要种耐涝的豆子,他也不管,结果秋天涝灾,粮税少收了三成。廷尉府按‘劝农律’判他罚俸一年,调去偏远的北地郡当小吏,这就是‘使法量功’,不光看收了多少税,还看有没有帮佃户增产、有没有守农时,这才是律法选官的本意,不是只看表面的‘遵法’。”

嬴政听到这里,缓缓点了点头,斗笠檐下的眼睛亮了亮。他之前总听李斯说 “严法就能治世”,却没细想律法里还有 “劝农” 的条款,现在听张律一说,才明白律法不是为了 “罚人”,是为了 “让人守规矩”—— 贵族守规矩,帮佃户增产;官员守规矩,按律劝农;佃户守规矩,主动交税,这样国家才能稳。他想起去年看的农情奏疏,陇西那个县令的案子,当时只觉得是官员无能,现在才知道,是那县令没懂律法的真意。

书房里的讨论渐渐到了尾声。张律合上《韩非子》,总结道:“咱们今天讲‘法不阿贵’,不是要跟贵族作对,是想让大家都明白,律法是大秦的根基,不管是谁,都得守。贵族帮佃户增产,是守‘领主的规矩’;官员帮佃户劝农,是守‘为官的规矩’;佃户主动交税,是守‘百姓的规矩’—— 大家都守规矩,大秦才能强,大家的日子才能好。”

秦风站起身,笑着说:“张大人说得好!以后咱们讲坛会多开法家专场,不聊‘重刑’,只聊‘律法怎么帮民生’,比如怎么按‘劝农律’申请减税,怎么按‘灾年律’开仓放粮,让律法真正帮到大家。”

贵族们纷纷点头,有的围上来问张律 “怎么申请灾年减税”,有的跟秦风说 “下次能不能讲讲封地的律法细节”,气氛热热闹闹的。嬴政站在竹丛里,听着里面的声音,心里的好奇渐渐变成了认同,这讲坛不是在空谈学说,是在实实在在地教大家怎么用学说解决问题,比朝堂上那些只说 “遵法”“重刑” 的奏疏有用多了。

亥时三刻,讲坛散场。贵族们陆续走出书房,有的互相讨论着 “怎么查封地农情”,有的跟张律告别,脚步声和说话声在夜里渐渐远去。嬴政往后退了退,躲到竹丛深处,看着扶苏和秦风送张律到门口,又转身回了书房,才对身边的侍卫递了个眼色。

左边的侍卫会意,轻步走到扶苏身边,声音压得极低,只有扶苏能听见:“公子,我家主人让传话,‘讲坛可扩至府外庭院,不必再藏’。”

扶苏愣了一下,猛地抬头看向侍卫的方向,却只看到个灰布短打的背影,很快消失在巷口的雾里。他心里一紧,转身抓着秦风的胳膊:“秦兄,刚才那是谁?怎么会突然传这话?”

秦风也皱了皱眉,快步走到门口,蹲下身看了看地上的脚印,那脚印比普通平民的大,鞋底的纹路是宫里特制的 “回纹”,不是外面能买到的。他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却不敢确定:“会不会是…… 陛下?”

扶苏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声音都有点发颤:“陛下?您是说,陛下刚才在这儿听坛?”

“十有**,” 秦风点头,“除了陛下,没人能这么随意地让咱们扩讲坛,还知道咱们之前怕被李斯找茬,一直在偷偷讲学。你想,要是别人,哪敢管咱们府里的事?”

嬴政站在巷口的阴影里,听到里面的对话,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他转身对侍卫说:“走吧,回宫。” 脚步比来时轻快了些,夜里的寒风好像也没那么刺骨了,他原本还担心讲坛会变成 “结党” 的地方,现在看来,是他多虑了,这讲坛,比他想的更懂 “大秦的需求”。

回到书房,扶苏和秦风都没了睡意。冯安收拾着记录册,手里的毛笔都快握不住了,兴奋地说:“要是真的陛下,那咱们的讲坛就不用再藏着掖着了!庭院能容纳两百多人,以后可以邀各郡的农师、工匠,还有边军的士兵,都来听听,让更多人学农法、懂律法!”

“但也得小心,” 扶苏很快冷静下来,眉头又皱了起来,“李斯要是知道讲坛扩到庭院,肯定会在朝堂上弹劾,说咱们‘私聚众人,违制讲学’,说不定还会联合文臣一起发难。”

秦风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雾渐渐淡了些,语气坚定:“李斯肯定会发难,但咱们有陛下的默许,怕什么?只要咱们一直讲民生、讲实务,不碰朝政,他就挑不出错来。而且扩到庭院后,咱们可以请博士府的学者、少府的工匠来当见证,让大家都知道,咱们不是在结党,是在为大秦做事。”

而此时的巷口,一个穿灰布衫的人影从树后钻出来,是李斯的眼线赵平。他刚才躲在另一个墙角,看到了嬴政一行,却没认出来是陛下,只觉得那黑袍人的气质不一般,连侍卫走路都带着一股宫里人的沉稳。他赶紧往丞相府跑,鞋踩在结霜的地上,差点滑倒,心里盘算着:“扶苏府里有大人物来访,还让扩讲坛,这事得赶紧报给李大人,说不定能领赏!”

丞相府的书房里,李斯还没睡。他坐在案前,手里拿着赵磊送来的 “王老栓赴陇西推广农法” 的消息,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听到赵平的汇报,他猛地把竹简摔在案上,墨汁溅到了旁边的《秦律》抄本上:“大人物?什么样的大人物?穿什么衣服?有没有说别的?”

“穿黑色粗布黑袍,戴宽檐斗笠,看不清脸,带两个侍卫,” 赵平喘着气,努力回忆,“侍卫传话说‘讲坛可扩至府外庭院,不必再藏’,扶苏听了之后特别惊讶,还跟秦风嘀咕‘是不是陛下’。”

李斯的瞳孔猛地一缩,手指紧紧攥着案边的竹简,指节泛白:“陛下?你确定他们说的是陛下?”

“不确定,但扶苏公子是这么猜的!” 赵平赶紧说,“那黑袍人的手炉看着就不普通,侍卫腰里的匕首好像是宫里的样式!”

李斯站起身,在书房里踱来踱去,木屐踩在青砖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心里又惊又怒,陛下居然微服去听扶苏府的讲坛,还让扩庭院,这明摆着是支持讲坛!可他绝不能让讲坛就这么公开化,不然法家的根基迟早要被这些 “异端学说” 动摇!“赵磊!” 他喊了一声,声音冷得像冰,“明天一早,你去联络御史府的李御史、少府的张卿,就说扶苏‘私聚众人,违制讲学’,让他们跟我一起在朝堂上弹劾!我倒要看看,陛下会不会为了一个讲坛,驳了满朝文臣的面子!”

“是,老师!” 赵磊从门外走进来,躬身行礼,眼里满是得意,终于又有机会对付秦风了。

夜色渐深,咸阳城的灯火渐渐灭了,只有扶苏府的书房还亮着,烛火映着三人讨论的身影,墙上的影子忽大忽小;丞相府的书房也亮着,李斯正对着地图,手指在 “扶苏府” 的位置狠狠戳着,心里盘算着怎么把讲坛压下去。而宫里的嬴政,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秦风之前呈的 “法家专场” 预告,手指在 “律法帮民生” 几个字上轻轻摩挲,嘴角的笑意又深了些,他倒要看看,这讲坛扩到庭院后,能闹出什么 “好动静”,也倒要看看,李斯到底能拦多久。

一场关于 “讲坛公开化” 的较量,还没拉开序幕,空气里就已经弥漫着紧张的味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