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123章 农讲专场,惠及民生

初冬的咸阳难得撞上个透亮的晴天,太阳刚爬过宫墙,就把暖融融的光洒下来,像给咸阳城裹了层金纱。风也没了前些日子的刺骨劲儿,裹着渭水畔新麦的清香,掠过扶苏府邸的朱红大门时,只轻轻掀了掀廊下挂着的竹帘,把院里晒着的粟穗吹得 “沙沙” 响,那是昨天刚从杨村试验田运回来的新粮,穗子饱满得能坠弯了木架。

晒粮院是扶苏特意腾出来的,平时用来晾晒试验田的收成,今天却收拾得格外规整。靠墙的地方摆着一溜农具,都是蒙毅昨天从作坊拉来的:一把磨得发亮的铁犁,犁尖还带着点黄土,是王老栓平时用的;两把竹编的锄,篾条编得紧实,手柄包着层牛皮,握着手感正好;最显眼的是个半人高的水车模型,桑木做的轴,榆木做的叶片,墨离特意刷了层清漆,在阳光下泛着浅黄的光。中间的空地上,搭了张长条木桌,桌面铺着块粗麻布,是厨房用来晒面粉的,上面摆着几个粗陶碗、一壶刚泡的菊花茶,还有个敞口的竹筐,筐底垫着油纸,显然是给今天的主讲人留的。

秦风蹲在桌前,手里捏着个麦穗,正跟冯安核对农情数据。麦穗金黄,麦芒细长,捏在手里沉甸甸的,他轻轻搓了搓,麦粒落在粗麻布上,发出细碎的 “沙沙” 声。“栎阳县送来的新麦,晒干了称过,亩产六石二斗,比去年的普通田多了两石五斗。” 秦风指着布上的麦粒,语气里带着点兴奋,“王老栓说,这全是按《泛胜之书》里‘趣时、和土、务粪泽’的法子种的,一会儿让他好好给贵族们讲讲,尤其是不同地域的适配法子,比如陇西的沙土地、蜀郡的涝洼地,都得说到。”

冯安手里攥着记录册,笔尖悬在纸上,有点犹豫:“秦先生,您说…… 贵族们会不会觉得王老栓是个平民,不乐意听啊?之前来讲学的不是先生就是将军,这次是个农师,还是个佃户出身的……” 他话没说完,就看见扶苏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捧着个陶瓮,瓮口冒着热气,显然是刚蒸好的东西。

“不会,” 扶苏把陶瓮放在桌上,打开盖子,一股淡淡的麦香飘出来,瞬间漫满了院子,“陛下上个月还特意问过栎阳的农情,说‘农为邦本’,贵族们要是真想为大秦做事,就不会轻视懂农法的人。再说,这新麦粉蒸的糕,一会儿让大家尝尝,味道骗不了人,王老栓的法子好不好,吃一口就知道。”

蒙毅扛着个木梯走过来,梯子上挂着一张麻布画,画的是栎阳县的农田分布图,红笔标着 “试验田”“普通田”“涝洼地” 的位置,旁边还注着亩产数据。“这是王老栓昨天托人送来的,说试验田的土壤改良了三次,第一次加了草木灰,第二次掺了粪肥,第三次翻了地,才达到现在的肥力。” 他把梯子架在墙边,小心翼翼地把麻布画挂好,“一会儿挂在这儿,大家一看就明白,改良和没改良的差别到底有多大。”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伴随着护卫的问好:“王老栓先生,这边请!”

众人赶紧迎过去,就见院门口站着个老汉:穿件深灰色的粗布短打,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胳膊,胳膊上满是深浅不一的老茧,有的地方还裂着小口,显然是常年握犁、锄留下的;腰间系着一根青麻绳,绳上挂着个靛蓝色的布兜,布兜鼓鼓囊囊的,走路时晃来晃去,偶尔能听见麦粒碰撞的轻响;脚上穿双草鞋,鞋帮用麻绳编得紧实,鞋底沾了点黄土,是从栎阳赶来时沾的,从栎阳到咸阳,得走两天路,这土怕是没来得及蹭掉;头发花白,用一根磨得发亮的木簪绾着,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一点眉眼,却挡不住眼里的亮,那是常年在田里晒出来的光,透着股踏实劲儿。

“王老栓,辛苦你跑这一趟!” 秦风上前一步,笑着拱手,语气里满是客气。

王老栓赶紧回礼,手有点抖,布兜晃了晃,从里面掉出个麦穗,滚到了扶苏脚边。他慌得赶紧弯腰去捡,动作快得差点趔趄,捡起麦穗后,还小心翼翼地用袖口擦了擦上面的土,生怕沾了灰:“秦先生客气啥!能来给公子和各位贵人讲农法,是老汉的福气!” 他的声音有点沙哑,带着关中老农特有的憨厚,尾音还带着点颤,显然是有点紧张,“布兜里装的是试验田的新麦,还有老汉的农家账本,都带来给大家看看,咱庄稼人办事,讲究个眼见为实,空说没用。”

扶苏弯腰捡起地上的麦穗,递还给王老栓,语气温和得像暖阳:“王先生,快进院歇会儿,院里晒着您送的粟穗,您瞧瞧,长得多壮实。”

王老栓跟着进了院,目光一下就落在了木架上的粟穗上,眼睛瞬间亮了,快步走过去,伸手摸了摸穗子,手指轻轻捻了捻麦粒,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这是杨村东头那片试验田的吧?去年播种的时候,老汉还跟佃户说,这片地的土板结,得先翻三遍,掺点草木灰,没想到长得这么好!” 他又捏了捏穗子的重量,忍不住感慨,“这穗子,一攥能出不少粮,佃户们今年冬天不用饿肚子了。”

说话间,贵族子弟们陆续到了。李岩第一个进来,穿件靛蓝布袍,手里攥着把木尺,那是他昨天特意从家里带来的,想量量新麦的穗长。他看到王老栓,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主讲人是个穿粗布短打的老农,但很快就反应过来,笑着走过去:“老人家,您就是栎阳的王老栓先生吧?我听秦先生说,您种出了亩产六石的麦子,穗子在哪儿呢?我想量量有多长,跟我家封地的麦子比一比。”

王老栓一听这话,紧张顿时消了一半,赶紧从布兜里掏出一把麦穗,双手捧着递过去,动作里带着点自豪:“贵人您看,这就是!去年在栎阳试验田种的,咱选的是‘金芒麦’,穗长能到七寸,一株麦穗能结三十多粒,比普通麦子多五六粒,一亩地下来,就能多收两石多!” 他指着麦穗的芒尖,“您看这麦芒,金黄发亮,说明麦子熟得透,麦粒瓷实,磨出的面粉也香。”

李岩接过麦穗,用木尺量了量,眼睛一下子瞪圆了:“好家伙!七寸三!我家封地的麦子,最多也就五寸半,还稀稀拉拉的,麦粒也没这么饱满。” 他把麦穗递给旁边的王述,语气里满是惊讶,“你尝尝,这麦粒嚼着是不是更甜?”

王述接过麦穗,指尖捏了几粒麦粒,放进嘴里慢慢嚼着,眉头渐渐舒展开,最后忍不住点头:“甜!比普通麦子香多了,还有点回甘。老人家,您这到底是用了啥法子?我家封地在陇西,土都是沙质的,保不住水,麦子长得总不好,您这法子能用不?”

“能用!咋不能用!” 王老栓一听有人问具体的法子,眼睛更亮了,快步走到长桌前,拿起桌上的粗陶碗,倒了点菊花茶,用手指沾着水在桌上画了个田字,边画边说,“咱这法子,说穿了就是老祖宗传的《泛胜之书》里的话 ——‘趣时、和土、务粪泽’。” 他指着田字的横画,“‘趣时’就是顺农时,咱关中的麦子,得在九月底、十月初播种,晚了一天,麦苗就少长一天,冬天抗冻能力就差;要是种早了,麦苗长得太旺,开春容易倒伏。去年栎阳有个佃户,贪多晚种了十天,结果冬天来了场霜冻,麦苗冻死了一半,最后亩产才三石,连种子都没回本。”

他又在田字里画了几道斜线:“‘和土’就是改良土壤,不同的地有不同的改法。像您说的陇西沙土地,保不住水也保不住肥,就得掺点黏土和腐熟的粪肥,黏土能保水,粪肥能养地,掺匀了再翻三遍,土就松快了,麦子的根能扎得深,自然长得壮。去年我去陇西看过,有户佃户按这法子改了半亩地,亩产比之前多了一石八斗,比普通田强多了!”

最后,他指着田字周围的圆点:“‘务粪泽’就是施肥浇水,这可是关键。麦苗长到两寸高的时候,得浇一次‘粪水’—— 不是生粪,是发酵过的,掺三倍的水,浇在根旁边,既能肥地,又不会烧苗;等抽穗的时候,再浇一次‘草木灰水’,草木灰含钾,能让麦粒更饱满。去年杨村的试验田,就按这法子浇了两次,你看这麦穗,比没浇的沉一半!”

他说着,从布兜里掏出个巴掌大的账本,递到扶苏面前。账本是用桑皮纸做的,页面有点皱,边缘还磨破了几处,上面的字歪歪扭扭,显然是请村里的先生代写的,但数字却记得清清楚楚,每一页都画着简单的对比图:左边是试验田的麦穗,画得又大又饱满;右边是普通田的,画得又小又稀疏,旁边还注着 “试验田亩产六石二斗,普通田亩产三石七斗”。

“公子您看,这是老汉的账本,去年每个月的农事都记着。三月初除草,三月中旬施草木灰,五月浇穗水,九月收割,每一步都没落下。” 王老栓指着账本上的日期,语气里满是自豪,“村里的佃户都照着这账本种,今年的收成比去年翻了近一倍,有的家里还存了余粮,准备明年再多种两亩。”

扶苏翻看账本,手指拂过那些歪扭的字迹,心里有点触动,这账本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奏疏都实在。他抬头看向王老栓,笑着说:“王先生,您这账本比官府的农情记录还详细!一会儿讲学的时候,多给大家说说具体的操作,比如怎么发酵粪水,怎么判断麦苗该浇水了,还有不同地域的农时差异,比如蜀郡的涝洼地、北境的旱坡地,都得讲讲。”

“哎!您放心,老汉都记着呢!” 王老栓点头,心里的最后一点紧张也没了,他本来还怕贵族们嫌弃他土、听不懂他的话,没想到大家不仅认真听,还问得这么细,显然是真的想解决封地的农情问题。

讲学正式开始时,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暖光洒在院子里,把每个人的影子都拉得短短的。王老栓站在长桌前,手里拿着麦穗,时不时比划两下,话也说得越来越顺:“咱先说说‘趣时’,农时这东西,比啥都金贵。咱关中有种农谚,‘九月种麦,不怕霜来早;十月种麦,霜来就发抖’,说的就是播种时间的重要性。去年杨村的佃户张老根,九月二十八就种完了麦子,麦苗长得跟葱似的,冬天零下五度都没冻着;隔壁村的李二柱,十月初五才种,麦苗刚冒芽就赶上霜冻,最后只收了半亩粮。”

他顿了顿,又从布兜里掏出个小布包,打开里面是一小块土壤样本,黑褐色的,看起来很松软:“再说说‘和土’,这是老汉从试验田取的土,大家可以摸摸,比普通的土松快多了。要是土太板结,就像咱手上的老茧,麦子的根扎不进去,咋能长好?改良的法子也简单,秋收后先把地里的秸秆烧了,烧成草木灰,撒在地里,再用犁翻三遍,把草木灰和土掺匀;开春播种前,再撒点腐熟的粪肥,比如牛粪、羊粪,别用鸡粪,太烈,容易烧苗。”

王述听得认真,忍不住举手:“王先生,我家封地有片涝洼地,一到雨季就积水,麦子总烂根,这咋改良啊?”

“涝洼地好改!” 王老栓笑着说,“先挖排水沟,每隔三尺挖一条,沟深一尺五,宽一尺,让水能流出去;再在地里起垄,垄高半尺,把麦子种在垄上,根就不会泡在水里了。去年咸阳城外有户佃户,就这么改了一亩涝洼地,收成比之前多了两石!要是您家封地的涝洼地多,还能在沟里种点芦苇,芦苇能固土,还能编席子卖,一举两得。”

李岩也凑过来,指着麻布画上的北境旱坡地:“老人家,北境多旱坡,没水浇地,种麦子总收不上来,您看种啥合适?能不能用您的法子?”

“北境旱坡种粟比种麦好!” 王老栓指着画里的旱坡,“粟耐旱,比麦子扛造。咱可以在坡上修小田埂,每隔两尺修一条,挡住土和水,不让水土流失;再在地里埋点‘水囊’—— 就是用羊皮缝的袋子,装满水,埋在根旁边,慢慢渗着,能顶半个月的旱。去年我跟墨离先生合作,在渭水畔的旱坡试了半亩粟,用这法子,亩产多了两石,比种麦强多了!” 他又指了指墙边的水车模型,“要是坡下有水,还能装墨离先生做的水车,把水引到坡上,不用佃户挑水,省力气还高效。”

贵族们越听越起劲,围着王老栓问个不停。张朔是蜀郡官员的儿子,家里有五百亩坡地,最愁的就是蜀郡的雨季涝灾,他挤到前面,手里拿着个小本子,准备记要点:“王先生,蜀郡多水,除了挖排水沟,还能咋防涝?种啥作物合适啊?”

“蜀郡水多,种豆子和稻子合适!” 王老栓说,“豆子耐涝,还能肥地,今年种豆子,明年种稻子,轮着来,地力不会亏。防涝的话,除了挖沟,还能在地里垫点沙土,沙土能渗水,再撒点石灰,能杀菌,防止根烂。去年我听蜀郡来的货郎说,有户佃户这么种,豆子亩产三石,稻子亩产五石,比单种麦子强多了!”

冯安坐在角落的矮凳上,手里的毛笔飞快地写着,记录册上记满了王老栓的话和贵族的提问,墨汁溅在纸上,他也顾不上擦,生怕漏了哪个重要的细节。有时候没听清,他还会小声问一句:“王先生,您刚才说的草木灰水,是按啥比例掺水啊?” 王老栓也耐心,每次都重复一遍,还补充一句:“草木灰和水,按一斤兑十斤的比例,搅匀了再浇,别太浓。”

秦风站在旁边,看着眼前的热闹,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之前他还担心贵族们会轻视王老栓这个平民,没想到大家不仅没嫌弃,还听得格外认真,连平时话少的韩章都凑过来,问起了封地的土壤检测方法。“看来只要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子,不管是谁说的,大家都愿意听。” 秦风小声跟扶苏说,语气里带着点欣慰。

扶苏点点头,目光扫过院子,却在瞥见院外巷口时,眉头轻轻皱了一下,那里有个穿灰布衫的人影,缩在老槐树下,帽檐压得低,手里拿着个小竹片,正往院里偷看,显然是李斯的眼线。“李斯肯定会知道今天的事,说不定又会说咱们‘拉拢平民,动摇贵族根基’。” 扶苏的声音压得低,带着点担忧。

“怕啥,” 秦风拿起桌上的麦穗,语气坚定,“咱们讲的是农法,是为了让佃户多收粮,让大秦的农情好起来,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事。陛下要是知道了,只会高兴,李斯就算想找茬,也没理由。”

正说着,厨房的仆人端着个木盘走过来,盘里放着几块麦糕,是用王老栓带来的新麦粉蒸的,还冒着热气。“公子,秦先生,新麦糕蒸好了,大家尝尝吧!” 仆人把麦糕放在桌上,麦香混着热气飘出来,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扶苏拿起一块麦糕,递给王老栓:“王先生,您尝尝,用您种的麦子蒸的,看看合不合口味。”

王老栓接过麦糕,咬了一口,眼睛一下子亮了:“甜!香!比老汉家蒸的好吃!这麦子磨得粉细,蒸出来的糕也软和,佃户们要是能天天吃这糕,就值了!”

贵族们也纷纷拿起麦糕尝了起来,李岩咬了一口,忍不住点头:“确实香!我家封地的麦子蒸出来的糕,没这么甜,回头我就让佃户按王先生的法子种,明年也能吃上这么香的糕。”

不知不觉,日头偏西,夕阳把院子里的一切都染成了橘红色,木架上的粟穗、墙上的麻布画,甚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温暖的光。王老栓讲得口干舌燥,扶苏递给他一杯菊花茶,他喝了一口,笑着说:“今天跟各位贵人聊得痛快,老汉这辈子没跟这么多贵人说话,没想到大家都不嫌弃我土,还问得这么细。要是各位不嫌弃,老汉以后多带些新法子来,也多跟大家学学。”

“王先生客气了,” 李岩从怀里掏出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自家封地的地址和佃户头的名字,递到王老栓手里,“这是我家封地的地址,在北境定襄郡旁边,您要是有空,一定去指导指导,佃户们肯定盼着您来!”

其他贵族也纷纷效仿,有的掏出纸笔当场写邀请信,有的直接报出封地地址,让冯安帮忙记下来。张朔还从腰间解下一块玉佩,想送给王老栓,却被王老栓坚决推了回去:“贵人您这可不行!老汉讲农法,不是为了要东西,是想让更多佃户多收粮,日子好过点。您要是真认可老汉的法子,就多推广推广,让周边的佃户都学学,这比啥都强!”

夕阳快落山时,王老栓背着布兜,手里攥着一叠邀请信,开开心心地离开了扶苏府。布兜里的麦穗少了些,却多了沉甸甸的信任,他走得比来时轻快,嘴里还哼着关中的农谣,脚步踩在石板路上,带着点雀跃。

贵族们也陆续散去,有的还在讨论着怎么改良封地的土壤,有的则小心翼翼地把剩下的麦穗包好,打算回去给佃户们看看,让他们也有信心按新法子种粮。

秦风、扶苏、冯安留在院子里,收拾着桌上的账本、麦穗和农具。冯安把记录册抱在怀里,笑得合不拢嘴:“今天的记录肯定能让陛下高兴!亩产六石二斗,还有这么多贵族愿意推广,比任何农情奏疏都管用!”

扶苏把王老栓留下的土壤样本包好,放在木盒里,语气里带着点感慨:“要是大秦的每个郡都能按这法子种粮,用不了几年,就再也不会有佃户饿肚子了,边军的粮草也不用愁了。” 他顿了顿,又想起巷口的眼线,眉头又皱了起来,“就是李斯那边,怕是不会善罢甘休。他最看重贵族和法家的权威,现在平民能给贵族讲学,还能去贵族封地指导,他肯定会觉得动摇了他的根基。”

“他要是想找茬,就让他找,” 秦风把水车模型收好,语气坚定,“咱们做的是对大秦好、对百姓好的事,身正不怕影子斜。冯安,你把今天的记录整理好,明天我呈给陛下,把贵族们邀请王老栓去封地的事也写上,让陛下看看,讲坛不是在空谈,是真的在惠及民生。”

冯安点点头,赶紧把记录册收进布兜,生怕弄丢了。

而此时的丞相府里,李斯正坐在书房里,手里捏着眼线送来的字条,上面写着 “扶苏府开农家专场,邀平民农师王老栓讲学,贵族多有邀请,欲推广其农法;王老栓展示麦穗、账本,众人尝新麦糕,气氛热烈”。

李斯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他把字条摔在案上,墨汁溅到了旁边的《秦律》抄本上,晕开了一大片黑。“秦风这小子,越来越大胆了!居然找个平民来讲学,还让平民去贵族封地,这是想动摇贵族根基,拉拢民心!” 他叫来了赵磊,声音冷得像初冬的寒风,“你去查查这个王老栓,看看他有没有什么把柄,比如有没有夸大农法效果,有没有私吞官府的农种,要是能抓住一点错处,就奏请陛下,说他‘欺君罔上,误导贵族’,连带秦风也一起治罪!”

赵磊躬身行礼,眼睛里闪过一丝得意:“老师放心!学生这就去查,保证把他的底摸得清清楚楚,绝不让他和秦风好过!”

赵磊走后,李斯坐在案前,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手指在《秦律》抄本上轻轻摩挲,眼神里满是阴狠。他绝不能让秦风的 “民生讲学” 继续下去,更不能让平民爬到贵族头上,法家的权威,贵族的地位,绝不能被一个农师和一个书生动摇!

而远在栎阳的王老栓,回到家时已经是深夜。他没顾上休息,就点亮了油灯,把贵族们的邀请信铺在桌上,一一对应着地图,标注出每个封地的位置。油灯的光映在他脸上,满是期待,他已经开始盘算,明年开春先去哪个封地,该带哪些农具,该怎么教佃户们改良土壤。

初冬的月光洒在咸阳城的上空,温柔地覆盖了晒粮院的木架、丞相府的窗棂,也覆盖了栎阳农舍的油灯。一场关于农法推广的民生热潮,正在悄然兴起,而随之而来的,还有权力的阻挠和保守的质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