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鬼才汪臧海 > 金陵初鸣:乾纲独断

鬼才汪臧海 金陵初鸣:乾纲独断

作者:潜龙在渊游龙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4 07:44:58

龙湾新堤方案以惊人的效率被核准并开始实施,工部上下对汪臧海这位突然出现的“先生”已是心服口服。然而,汪臧海自己却愈发沉静。他深知,在这金陵城中,真正的风暴眼,从来不在工部那充斥着算盘声和图纸的堂院,而在那戒备森严的吴王府深处。

刘伯温近几日愈发忙碌,回府时间越来越晚,眉宇间常带着一丝难以化开的凝重。汪臧海敏锐地察觉到,笼罩金陵的王气,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凝聚、压缩,仿佛暴风雨前的低气压,预示着某种决定性时刻的来临。

这一日,刘伯温罕见地在午后便回到了府中,他径直来到汪臧海的房间,神色肃穆。

“臧海,准备一下,随我入王府。”刘伯温开门见山,声音低沉而郑重,“殿下……要见你。”

终于来了!

汪臧海心中并无太多意外,反而有种尘埃落定的平静。他深吸一口气,体内气息自然流转,左胸胎记传来温热的稳定感,怀中的星陨玉璧也仿佛被唤醒,散发出内敛的光华。他换上了一身干净的青布长衫,并未刻意打扮,依旧保持着那份山野带来的清逸与从容。

“是,先生。”他平静回应。

马车穿过重重戒备,驶入那气象万千的吴王府。不同于外部看到的威严,府内布局竟有几分返璞归真的意味,道路宽阔,建筑敦实,少见奢靡装饰,却处处透着一种森严的秩序感和无形的压力。往来官吏、侍卫皆屏息凝神,脚步匆匆,不敢有多余的声响。

刘伯温引着汪臧海,并非前往议事的大殿,而是绕过几重回廊,来到一处僻静的书房外。书房门口侍立着两名目光如电、太阳穴高高鼓起的带刀侍卫,其气息凝练,远超汪臧海此前所见任何武者。

“在此稍候。”刘伯温低声叮嘱一句,整理了一下衣袍,独自进入书房。

汪臧海静立廊下,目光平静地打量着周围。他能感觉到,这书房所在的位置,竟是整个王府王气最为凝聚的核心点之一,如同龙穴之眼。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混合了墨香与某种金属锐气的味道,令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片刻后,书房内传来一个并不高昂,却带着金石之音、仿佛能穿透人心的声音:“让他进来。”

刘伯温推门而出,对汪臧海使了个眼色。

汪臧海定了定神,迈步踏入书房。

书房内陈设极为简单,一桌,一椅,数架藏书,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天下舆图。而此刻,所有的光线与气势,仿佛都聚焦于那背对着门口、负手立于舆图前的身影之上。

那人身形并不算特别高大,甚至有些清瘦,穿着一袭朴素的玄色常服,未戴冠冕。但当他缓缓转过身来时,汪臧海只觉得一股如同实质般的、混合着铁血杀伐与帝王威严的无形气势扑面而来!仿佛面对的并非一个人,而是一头收敛了爪牙、却随时可以撕裂苍穹的洪荒巨兽!

他的面容沧桑,棱角分明,一双细长的眼眸开阖之间,精光四射,仿佛能洞穿世间一切虚妄,直窥人心本质。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却带着一种执掌乾坤、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威。

这便是朱元璋!即将君临天下的洪武大帝!

汪臧海感到怀中的星陨玉璧骤然变得滚烫,左胸胎记也传来强烈的悸动,仿佛体内的力量与这外界的极致王权产生了剧烈的共鸣与对抗。他立刻默运心法,强行压下翻腾的气血,保持灵台清明,依礼躬身,不卑不亢地说道:“草民汪臧海,拜见吴王殿下。”他并未称臣,仍以“草民”自居。

朱元璋的目光,如同两把冰冷的刮刀,在汪臧海身上缓缓扫过,从头顶到脚底,每一寸都不放过。那目光中带着审视、探究,以及一丝毫不掩饰的怀疑。

“抬起头来。”朱元璋的声音平淡,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汪臧海依言抬头,坦然迎向那道足以让无数朝臣战栗的目光。他的眼神清澈而沉静,如同深潭,既有对权威的尊重,却无半分谄媚与畏惧。

两人目光在空中交汇,书房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刘伯温垂手立于一旁,屏息静气。

良久,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淡,却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

“刘先生屡次荐你,言你通晓天文地理,精擅营造机关,有安邦定国之才。”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咱来问你,依你之见,咱这吴王之位,可能坐得稳?这天下,可能传至万世?”

此言一出,连刘伯温都微微变色!这个问题太过敏感,太过宏大,直指王朝气运根本!答得好,一步登天;答得不好,恐怕立刻就有杀身之祸!

汪臧海心中亦是凛然。他知道,这绝非寻常问策,而是朱元璋对他心性、格局、乃至忠诚度的终极考验。他不能回避,不能敷衍,必须给出一个既能展现学识、又契合对方心意的答案。

他略一沉吟,脑中飞速运转,将所学星象、风水、历史兴替之理融会贯通,缓缓开口道:

“殿下恕草民直言。王朝气运,首重‘天道’、‘地脉’、‘民心’三者相合。”

他声音清越,在寂静的书房中格外清晰。

“天道,在于顺时应势。如今天下厌元久矣,群雄逐鹿,殿下起于微末,顺天应人,涤荡乾坤,此乃天道所归。观星象,紫微明朗,帝星已定,此乃天时。”

“地脉,在于根基稳固。金陵龙盘虎踞,形胜东南,长江天堑,漕运便利,乃王气凝聚之地。然……”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墙上舆图,“然地理之险,未若人心之固。关中百二河山,表里险峻;中原四战之地,枢纽天下。欲传万世,非仅恃金陵一隅之地脉,更需经营四方,使天下地气,皆为我用,融为一炉。譬如铸剑,非仅恃精铁,更需千锤百炼,方能无坚不摧。”

“民心,在于休养生息。殿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已得民心之大者。然乱世之后,疮痍满目,民心思定。唯有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百姓仓廪实、知礼节,方能根基永固。民心所向,即为地脉所钟,即为天道所显。”

他最后总结道:“故,殿下之位能否坐稳,天下能否传世,不在天,不在地,而在殿下自身能否持‘中正’之道,顺天时,固地利,聚人和。若能如此,则国祚绵长,可期万世。若失其一,则纵有险隘,终非坦途。”

汪臧海说完,书房内陷入一片死寂。刘伯温眼中异彩连连,汪臧海这番论述,高屋建瓴,既肯定了朱元璋的天命所归,又指出了潜在的隐患和努力方向,尤其是将“民心”提升到与“天道”、“地脉”并列的高度,完全契合朱元璋出身草根、重视民生的理念,其格局之大,思虑之深,令人叹服。

朱元璋面无表情,那双锐利的眼睛依旧紧紧盯着汪臧海,仿佛要将他灵魂深处都看透。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压力巨大得让人窒息。

突然,朱元璋发出一阵低沉的笑声,那笑声初时不大,却带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力量。

“好!好一个‘不在天,不在地,而在自身’!好一个‘中正’之道!”朱元璋抚掌,眼中的冰霜似乎融化了一丝,“刘先生果然没有看错人!你年纪轻轻,能有此见识,难得!难得!”

他走到书案后坐下,气势依旧迫人,但语气缓和了不少:“听说你在工部做了些实事,龙湾那个老大难,让你看出了门道。不错,是干实事的样子,不是那些只会掉书袋的酸儒。”

“殿下谬赞,草民只是尽己所能。”汪臧海谦逊道。

“咱不喜欢虚的。”朱元璋摆了摆手,目光再次变得锐利,“咱再问你一个具体的事。石头山,你也去看过了吧?依你之见,此地如何?可能镇得住?”

问题终于指向了核心!汪臧海心知,这才是今日会面的真正目的。

他谨慎地组织着语言:“回殿下,石头山形如虎踞,乃金陵西面天然屏障,其势雄浑,其气刚猛。然,刚极易折,猛虎亦需驯服。其地气燥烈,隐含肃杀,乃是因其地质特异,兼之前朝旧事,怨气积淀所致。若要‘镇之’,非以力压,而当以‘导’、以‘化’。”

“如何导?如何化?”朱元璋身体微微前倾,显露出极大的兴趣。

“导其刚猛之气,化为守护王城之锐;化其肃杀之性,转为震慑奸邪之威。”汪臧海沉声道,“可于山上关键地脉节点,立‘镇物’,非是寻常石碑石兽,而是以特殊法门炼制,蕴含王朝正朔之气、能沟通天地之宝器,引导其地气纳入金陵整体王气循环,使其刚猛为王气之锋刃,而非隐患之根源。同时,可辅以特定建筑或阵法,疏导其郁积之气。”

他没有直接说出“皇陵”二字,但“特殊宝器”、“沟通天地”、“纳入王气循环”等词语,已然指向了那个层面。

朱元璋听完,沉默良久,手指无意识地在书案上敲击着,发出笃笃的轻响,每一声都敲在刘伯温和汪臧海的心上。

最终,他停下敲击,抬起眼,目光如电,直射汪臧海:“汪臧海,咱欲委你一事关国运之重任,你可能担当?”

汪臧海深吸一口气,知道命运的闸门已然开启。他躬身,声音清晰而坚定:

“臧海不才,愿竭尽所能,以报殿下知遇之恩!”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沉甸甸的承诺。

朱元璋盯着他,仿佛要最后确认一次,终于,他缓缓点了点头:“好。具体事宜,刘先生会与你分说。记住你今日所言,‘持中正之道’!去吧。”

“草民告退。”

汪臧海与刘伯温躬身退出书房。直到走出那令人窒息的范围,两人才不约而同地轻轻舒了一口气。

刘伯温看着身旁神色依旧平静,但眼中已燃起熊熊斗志的年轻人,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臧海,从今日起,你便真正踏入这天下棋局了。前路艰险,好自为之。”

汪臧海望向王府外那广阔的天空,感受着怀中玉璧的温热与体内奔流的力量。

乾纲已独断,潜龙终入海。他的传奇,将由此刻,真正开始书写。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