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虚谷的午后,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一地碎金。溪边的古亭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紫萱与岐伯再次相对而坐,案上那本《黄帝内经》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似在无声诉说着千年的医学智慧。紫萱目光专注,轻轻翻开书页,指着有关“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的内容,望向岐伯:“先生,这阴阳两表里同受寒邪的两感病症,着实复杂,还请先生为我细细讲解其中奥秘。”
岐伯微微颔首,目光温和而深邃,顺着紫萱所指,缓缓开口:“紫萱啊,这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之症,在伤寒病症中,可谓是较为棘手的一类。它关乎人体经络气血的微妙变化,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联。”
一日:太阳与少阴两经同病
“且说这一日,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太阳经,主一身之表,为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它就像守护城池的卫士,一旦受邪,便会出现头痛之症。”岐伯伸出手指,轻轻点在书页上,继续说道,“这头痛,多是因寒邪束表,太阳经气不利,气血运行受阻所致。你想,太阳经从巅顶下行,寒邪侵袭,就如同道路被阻断,气血无法顺畅通行,头部气血瘀滞,疼痛便随之而来。”
“而少阴经,属肾,内藏真阴真阳,为人身之根本。”岐伯端起茶杯,轻抿一口,“少阴受邪,真阴被扰,虚火上炎,故而会出现口干之症。肾阴本是人体阴液之根基,寒邪入侵,肾阴受损,不能上承滋润口腔,虚火又灼烁津液,就导致口干。同时,邪扰心神,又会引发烦闷之感。肾与心通过经络相互联系,肾中邪热循经上扰心神,人就会感到烦躁不安。”
“这两者同时发病,就如同内外城门同时被敌寇攻击,人体的防线岌岌可危。此时,若不及时救治,病情便会迅速发展。”岐伯神情严肃地说道。
“那该如何治疗这太阳与少阴同病之症呢,先生?”紫萱急切地问道。
岐伯轻捋胡须,接着说道:“治疗此症,需兼顾表里。既要解太阳之表寒,又要顾护少阴之里虚。就方剂而言,麻黄细辛附子汤颇为合适。麻黄,辛温发散,能开腠理、透毛窍,驱散太阳之表寒。腠理就像是人体肌表的门户,麻黄能将其打开,让寒邪有出路。细辛,辛温走窜,既助麻黄解表,又能入少阴经,温散少阴之寒邪。它就像一个信使,能把药力带到少阴经所在之处。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助阳,补益少阴之里虚。三者合用,如同三位默契的战友,协同作战,解表温里,使表邪得解,里虚得补。”
二日:阳明与太阴两经同病
“到了二日,便是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岐伯放下茶杯,继续讲解,“阳明经,多气多血,主肌肉,又与胃肠相连。阳明受邪,邪热炽盛,蒸腾于外,便会出现身热之症。阳明经气血旺盛,一旦被邪热侵袭,就像干柴遇烈火,热势迅猛。热扰神明,还会导致谵言妄语,如同人在高热时,神志会变得混乱不清。”
“而太阴经,属脾,主运化。太阴受邪,脾失健运,气机阻滞,就会出现腹满不欲食的症状。脾就像一个掌管粮食的仓库管理员,太阴经气不畅,脾的运化功能就会失常,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在体内积聚,就会出现胀满,人也就不想吃饭了。这阳明与太阴同病,就像是体内的两个重要脏腑同时出现问题,一个燥热,一个虚寒,相互影响,病情也就更加复杂。”
“那针对这种情况,又当如何应对呢,先生?”紫萱追问道。
岐伯微笑着点头,说道:“此时治疗,需清泻阳明之热,温运太阴之寒。可选用一些清补兼施的方剂,如理中汤合白虎汤加减。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配伍,能温中散寒,健脾益气,以治太阴之虚寒。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甘草调和诸药,四味药合力,能让脾阳振奋,运化功能恢复。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合用,可清热生津,以解阳明之燥热。石膏清热泻火,知母滋阴润燥,粳米、甘草养胃生津,共同作用,清泻阳明邪热。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适当加减药物,调整清热与温运的力度,力求达到平衡。”
三日:少阳与厥阴两经同病
“到了三日,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岐伯的语气变得凝重起来,“少阳经,为半表半里之经,主枢机。少阳受邪,经气不利,清窍被蒙,就会出现耳聋之症。少阳经就像人体的一个枢纽,调节着表里之间的气血运行。一旦受邪,经气不畅,耳部的清窍就会被蒙蔽,听力也就受到影响。”
“而厥阴经,属肝,其经脉循行于阴器。厥阴受邪,寒邪凝滞,筋脉拘挛,便会出现阴囊收缩的症状;同时,阳气被遏,不能温煦四肢,就会导致四肢发冷。肝主疏泄,调节气血运行,厥阴经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得不到濡养,就会拘挛收缩。而阳气被阻滞在体内,无法到达四肢末端,就会出现四肢冰冷。这少阳与厥阴同病,病情已经深入,且涉及到人体的生殖与运动系统,若不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