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虚谷里岐伯耐心的教导紫萱。
在中医的浩瀚知识体系中,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以及测量法则和四季治法,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神秘的光芒。它们蕴含着古人对人体精妙的认知,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依然熠熠生辉,为后世医家照亮了探索生命奥秘与疾病治疗的道路。
一、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测量法则
形度:人体外在的直观洞察
形度,是对人体外在形态的测量与观察。它涵盖了多个方面,首先是身高。在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精准的测量工具,但通过简单的方法也能大致确定身高数值。身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值,它与人体的气血分布、脏腑功能有着微妙的联系。身材高大者,往往气血相对充足,脏腑功能也较为强盛;而身材矮小者,气血可能相对较弱,脏腑功能也可能稍逊一筹。
其次是体型胖瘦。胖人多痰湿,这是因为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代谢障碍,痰湿内生,聚于体内,使人体呈现肥胖之态。而瘦人多阴虚,可能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阴液亏虚,身体失于濡养,故而身形消瘦。通过观察体型胖瘦,医生能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类型,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此外,肢体比例也在形度的范畴之内。正常的肢体比例协调,反映出人体气血运行通畅,骨骼肌肉发育正常。若肢体比例失调,可能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疾病影响,如小儿佝偻病会导致骨骼畸形,影响肢体的正常比例。通过对肢体比例的观察,医生可以发现潜在的疾病隐患,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骨度:精准定位的骨骼标尺
骨度,是以人体骨骼为标志来测量确定人体各部位的长短、大小,从而确定穴位的定位和针灸、推拿等操作的分寸。在中医经络学中,骨度分寸法是极为重要的定位方法。例如,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这一固定的骨度分寸,为确定上肢部穴位的纵向距离提供了标准。在针灸治疗时,医生根据这一标准,能够准确找到相应的穴位,如位于腕横纹上2寸的内关穴,就是通过骨度分寸法精准定位的。
再如,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这对于确定下肢部穴位的位置至关重要。像足三里穴,位于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就是依据骨度分寸法结合其他定位方法确定的。骨度分寸法不受人体胖瘦、高矮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对固定和准确的特点,为中医针灸、推拿等治疗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脉度:气血运行的神秘轨迹
脉度,关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的长度和规律。《黄帝内经》中对十二经脉等的长度有相关论述。人体的经脉犹如纵横交错的河流,气血在其中循环往复。十二经脉的总长度是一定的,气血在经脉中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也有相应规律。通过了解脉度,医生能知晓气血在体内的循环路径和大概时间,这对判断疾病在经脉中的传变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当外邪侵袭人体时,可根据脉度和气血运行规律,判断邪气在经脉中的传变方向和速度。如果邪气侵袭手太阴肺经,根据脉度和气血运行顺序,可能会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等其他经脉。在针灸治疗时,医生也会根据脉度和气血运行规律,选取合适的穴位和掌握刺激量。如在气血流注到某一经脉的特定时间,针刺该经脉的穴位,能更好地调节气血,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筋度:柔韧力量的精准考量
筋度,涉及对人体筋的长度、柔韧度等的考量。筋,约束骨骼、参与运动,在人体的运动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同个体的筋度存在差异,有的人筋较为柔韧,关节活动范围大;而有的人筋相对僵硬,关节活动受限。
在中医临床中,了解筋度有助于判断筋病的发生发展。当人体受到外力损伤,或因年老体弱、久病等原因,导致筋的柔韧度下降,出现挛缩、松弛等情况时,就会引发各种筋病。如常见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都与筋的病变密切相关。在治疗筋病时,医生会根据筋度的情况,采用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调整筋的状态,恢复其正常的长度和柔韧度,从而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二、四季治法
春季:取络穴,顺应阳气生发
春季,阳气渐升,万物始生,大自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人体的气血也开始向外舒展,如同种子在春天破土而出,阳气逐渐从体内向外散发。在中医经络学中,络穴是经络系统中沟通表里、联络气血的重要部位。
春季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是因为络穴能更好地调节经络气血,使人体与外界气候相适应。络穴犹如经络系统中的交通枢纽,能促进表里经气血的相互流通。在春季,人体阳气生发,气血渐盛于外,取络穴可以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帮助人体更好地适应阳气上升的趋势。例如,当人体在春季感受风邪,出现头痛、鼻塞等症状时,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可疏风解表,调节经络气血,缓解症状。因为手阳明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春季风邪易侵袭肺系,通过调节大肠经的络穴,可达到表里同治的效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