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厥》脾移热于肝,目青盲。(静虚谷暮春,柳絮纷飞)
岐伯正教紫萱辨认药圃里的龙胆草,小姑娘指尖刚触到叶片,就被叶缘的细刺扎了下。“这草性子烈,像火炮,专清肝火,”岐伯拈起一片叶子,“但用错了就像放火,得看准证型才敢用。”话音未落,晒谷场的哭喊声就撞了过来。
紫萱跟着岐伯跑过去,见陈家丫头捂着眼睛打滚,她下意识从药篓里摸出薄荷油——前几日刚学的“清凉止痒法”,却被岐伯按住了手。“别急,先辨证。”老医生命她翻开丫头的眼睑,“记着《内经》说的‘肝开窍于目’,眼睛的病,多半和肝有关,但根源未必在肝。”
一、紫萱初诊:误把表象当根源
紫萱蹲下身,学着岐伯的样子诊脉,指尖下的脉跳得又急又劲,像揣了只蹦跳的兔子。“脉弦数,是肝火吧?”她脱口而出,“眼睛红、疼,肯定是肝火旺,该用龙胆草……”
“你再看看她的舌头。”岐伯提醒。
紫萱让丫头张嘴,只见舌尖红得发亮,舌苔黄腻,嘴角还沾着桑葚酱的残渣。“这……”她愣住了,“舌尖属心肺,可她眼睛疼啊……”
“傻丫头,”岐伯笑了,指着药圃里的藤蔓,“你看那丝瓜藤,藤蔓(脾)生了虫,叶子(肝)先黄。脾属土,肝属木,土热太盛,就会反过来看“烧”木。她三天前吃了三碗新麦饭,还偷喝了半罐桑葚酱——新麦性温,桑葚味甘易生湿,脾里积了热,没处泄,就往肝里跑,这叫‘脾移热于肝’。”
他翻开《内经》递给紫萱:“你看这句‘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为青盲’。‘青盲’就是眼睛突然看不见,瞳仁泛青,和这丫头的症状一模一样。”
紫萱恍然大悟,再看丫头的眼睑,果然在红肿的底色里透着层青灰,像蒙了层脏水的玻璃。“那……那该先清脾热?”
二、岐伯带教:三层辨证法析病机
“对,”岐伯点头,拉着紫萱一步步拆解,“辨这种病,得看三层:”
(一)看饮食:脾热的“导火索”
“新麦刚收,性温燥,像刚出炉的炭火,”岐伯指着晒谷场的新麦,“她一顿吃三碗,脾就像被塞进个小火炉。再加上桑葚酱,甜能助湿,湿遇热变成痰,堵在脾里,热就更散不出去——这是‘病源’。”
紫萱立刻追问:“那为什么眼睛先出问题?”
“脾主升清,本应把精微往上送,可热邪是‘浊气’,往上冲的时候,专挑薄弱的地方走。”岐伯指了指丫头的眼睛,“肝开窍于目,是肝的‘窗户’,热邪最容易从这里冲出来,就像烟囱总往破口冒烟。”
(二)观体征:脾肝同病的“证据链”
岐伯让紫萱记录症状:
1. 脾热证:口渴喜冷饮(热伤津液)、腹胀(食积生热)、舌尖红(脾热上炎)、舌苔黄腻(湿热);
2. 肝热证:眼痛、目盲(肝开窍于目)、脉弦数(肝脉热象);
3. 传变迹像:先有食欲亢进(脾热),后发眼疾(肝热),符合“脾移热于肝”的顺序。
“记着这个顺序,”岐伯强调,“若是先眼痛再食欲不振,可能是肝传脾;现在是先贪食再眼盲,必然是脾传肝。”
(三)查眼底:青盲的“特异性”
紫萱按岐伯教的方法,用银簪轻轻拨开丫头的瞳仁:“师父,她瞳仁边缘有圈青黑色!”
“这就是‘青盲’的‘青’,”岐伯道,“肝属木,色青,热邪灼伤肝阴,肝色外泄,就会在瞳仁上显出来。好比柴火快烧完时,会冒出青黑色的烟。”
现代医学的检查单恰好送来:眼底出血,视网膜水肿,眼压32mmHg(正常值10-21mmHg)。紫萱看着报告,再对照岐伯的话,忽然明白:“脾热→肝热→肝火上炎→眼底出血水肿→青盲——这就是传变路径!”
三、带教实操:从针药到外治,步步讲透
(一)针刺:教紫萱辨“荥穴”清实热
“脾经的荥穴是内庭,肝经的荥穴是行间,”岐伯让紫萱持针,“荥主身热,清实热就得用荥穴。”
紫萱紧张地捏着银针,在丫头足背第二、三趾间找到内庭穴,轻轻刺入。“师父,为什么先扎脾经?”
“火要灭,先抽柴,”岐伯握着她的手调整角度,“脾热是柴,肝热是火苗,抽了柴,火苗自然弱。”他让紫萱行“提插泻法”,只见丫头原本紧绷的眉头慢慢松开,“感觉到了吗?针下有沉紧感,就是热邪被搅动了。”
接着扎行间穴时,紫萱已经熟练多了。“这样就能清肝火了?”
“还得加个‘引热下行’的穴。”岐伯指点她在涌泉穴加了一针,“肾经涌泉,能把热邪往下导,像给火苗开个地漏。”
(二)方药:君臣佐使讲配伍
岐伯让紫萱开方,小姑娘提笔写了“龙胆泻肝汤”,刚要递出去,被师父按住了。
“不对,”岐伯摇了摇,“龙胆泻肝汤是治肝胆湿热的,但她的根在脾。该用‘泻黄散’为主,加清肝的药。”他接过笔修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