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潮汐陷落 > 第12章 程序员张伟

潮汐陷落 第12章 程序员张伟

作者:欧皓辰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24 06:34:41

离开农科所,空气中那份属于泥土和生命的宁静感迅速被城市傍晚的喧嚣所取代。陆锋没有直接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而是将车开上了环绕城市的高架路。他需要一点时间,让周毅那份敏锐到近乎直觉的忧虑,以及自己编织谎言时内心的沉重,稍微沉淀一下。

夕阳将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染成一片燃烧的金红,车流如织,尾灯连成一条蜿蜒的光河。一切都显得如此繁忙而正常,正是这份“正常”,让陆锋感到一种刺骨的荒诞。他知道,在这片繁华之下,细微的裂痕正在蔓延,而他要做的,就是赶在全面崩塌前,找到足够多的“修补匠”,并且说服他们登上一艘目的地未知的船。

下一个目标,是张伟。

如果说周毅是沉浸在微观世界里的科学家,需要用一个宏大而严谨的“项目”外衣来包裹真相,那么张伟就是生存在数字世界的哨兵,他依赖的是信号、数据和逻辑链。对他,需要用另一种方式。

陆锋将车停在软件园附近的一个公共停车场。与农科所的静谧不同,这里即便到了傍晚,依然充满了年轻的活力。穿着休闲装的程序员们三三两两地从高大的玻璃写字楼里走出来,讨论着算法、需求和即将上线的新版本。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熬夜代码的味道。

陆锋没有进园区,他拿出手机,点开一个图标极其简单的加密通讯App,给张伟发了一条信息:

“已到园区东门停车场,b区23号位。有技术问题请教,关于远程高增益天线阵列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号稳定性。方便见面聊吗?”

信息措辞直接切入技术核心,避免任何寒暄和模糊性,这是与张伟这类人打交道的有效方式。果然,不到一分钟,回复来了:

“电磁环境的具体参数?干扰源类型?现有设备型号?五分钟後到。”

典型的张伟风格:问题导向,追求精确,缺乏社交润滑。陆锋简单回复了部分已知参数,强调了“现场实测遇到异常波动”,便放下手机等待。

五分钟后,一个身影出现在停车场入口。他个子不高,穿着格子衬衫、牛仔裤和一双有些旧的运动鞋,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双肩电脑包,走路时微微含胸,眼神快速扫过车位编号,带着一种习惯性的、对周围环境的警惕和快速检索感。他就是张伟,28岁,某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后端工程师,同时也是业余无线电圈子里小有名气的技术高手。

张伟准确地找到陆锋的车,拉开车门坐进副驾驶。他看起来有些睡眠不足,眼袋明显,但一双眼睛在镜片后却异常明亮有神。

“陆哥,”张伟打了个招呼,注意力却似乎已经集中在了虚拟的技术问题上,“你车上带了设备?频谱仪有吗?还是只有终端机?”

“设备在另一个地方。”陆锋发动车子,缓缓驶出停车场,“情况有点特殊,需要找个信号干净点的地方现场看。路上我再跟你细说。”

张伟“哦”了一声,没再多问,似乎对这种“神秘兮兮”的安排并不意外,或者说,他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技术挑战吸引了。他掏出自己的手机,飞快地调出一个信号监测App,看着上面跳动的数值。

陆锋将车开出软件园区域,向市郊驶去。他一边开车,一边用平静的语气叙述着事先准备好的说辞:

“是一个……民间气候监测项目,需要在高山和沿海建立几个无人中继站,传输实时气象数据。但最近,几个站点的数据回传出现了严重的丢包和延迟,不是设备故障,更像是受到了强烈的、非自然的定向干扰。频率飘忽不定,强度却很大。”

他刻意将“气候监测项目”与“非自然干扰”这些真实的元素混合在一起。周毅关注的是土壤和作物,而张伟的领域是电波和信号,这是灾难在另一个维度上的显现。

“定向干扰?”张伟猛地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锐光,“民用频段?功率多大?有没有频谱特征截图?”

“峰值功率远超常规的工业干扰源。特征……很怪异,像是某种宽频带的脉冲压制,但又有规律性的间隙。”陆锋描述着从“山猫”碎片信息中解读出的、关于全球通讯正受到未知影响的蛛丝马迹,并将其包装成具体的“技术故障”。“我们怀疑,可能涉及到某些……非公开的测试项目泄露,或者更糟的情况。”

他透露出一点点超出常规认知的可能性,这对于追求逻辑解释的张伟来说,既是诱惑也是挑衅。

“非公开测试?军用?”张伟的眉头紧紧皱起,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打着代码般的节奏,“如果是那样,就麻烦了。民用设备很难对抗。需要更详细的频谱分析,最好是能抓到实时信号……”他的语气既兴奋又焦虑,兴奋于遇到高难度的技术谜题,焦虑于问题可能超出他的解决能力。

陆锋注意着他的反应,继续加码:“不止是高山站点。我们发现在市区部分区域,尤其是靠近一些敏感设施的地方,常规的无线电通讯也受到了轻微但可感知的影响。GpS信号偶尔会出现毫秒级的跳变。张伟,你对这些异常,有没有察觉?”

张伟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一种“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注意到”的表情。他语速加快了些:“有!当然有!我上周末在家用SdR(软件定义无线电)扫描短波,就收到一段很奇怪的数字编码信号,持续时间很短,加密方式我没见过。我还以为是哪个业余电台在测试新协议……而且,最近我们公司机房的网络延迟也出现了几次无法解释的峰值,运维查了半天没找到原因,最后归咎于骨干网波动。”

他开始滔滔不绝地列举他观察到的各种细微异常:某个常用App的推送消息延迟了几分钟,家里的物联网设备偶尔失灵,甚至他收藏的几个境外无线电爱好者的频道最近也变得时断时续,噪音增大。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普通人看来可能只是无关紧要的技术故障或巧合,但在张伟这样的技术专家眼中,却逐渐勾勒出一幅不祥的图景。他的语气从最初的技术探讨,慢慢带上了一丝不安。

“陆哥,你的意思是……这些现象可能都是关联的?某种大规模的……电磁污染?”他看向陆锋,眼神里充满了寻求确认的渴望。

陆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车开上了一条通往市郊一座小山的盘山路。这里远离光污染,是本地无线电爱好者常用的测试点。他把车停在一片相对开阔的平地边缘,熄了火。

车外,夜幕已经降临,山下的城市灯火如一片铺开的星海。山风微凉,带来了草木的气息。这里异常安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关联与否,需要证据。”陆锋下车,从后备箱里拿出一个黑色的、外观低调但一看就专业沉重的金属箱。“这是我搞到的设备,性能还不错。我们来测测看,这里的电磁环境到底干不干净。”

看到那个金属箱,张伟的眼睛瞬间亮了,像是看到了心爱玩具的孩子。他熟练地接过箱子,打开,里面是一台高性能的便携式频谱分析仪和一台多波段无线电接收机,还有一套可折叠的高增益天线。

“好东西!”他赞叹一声,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也顾不上地上的尘土,他席地而坐,开始熟练地连接设备、架设天线。那一刻,他身上那种社交中的局促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浸在技术世界里的专注和自信。

设备很快启动,屏幕上显示出实时跳动的频谱图。在大部分频段,背景噪音处于正常水平。张伟熟练地调整着旋钮和设置,扫描着各个频点。

陆锋站在一旁,默默地等待着。他知道,对于张伟,最好的说服方式不是语言,而是让他自己“看到”或“听到”异常。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山下的城市灯火依旧璀璨,夜空中有零星的星星闪烁。除了风声和虫鸣,四周一片寂静。

突然,张伟操作设备的双手停住了。他身体前倾,紧紧盯着频谱仪屏幕。

“陆哥,你看这里。”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紧绷。

陆锋凑过去。在屏幕上一个通常用于卫星通讯和部分军事频段的边缘区域,出现了一小段极其微弱、但明显不属于背景噪音的信号隆起。它像幽灵一样,时隐时现,强度在不断变化,但确实存在。

“这个频点……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干净的。”张伟喃喃道,手指飞快地在控制台上操作,试图锁定和分析信号特征。“信号结构很奇怪……不是常规的调制方式。强度太弱了,无法解码,但肯定不是自然产生的。”

他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作为一个资深爱好者,他非常清楚在这个频段、以这种形式出现的异常信号意味着什么。这绝不是普通的工业干扰或无线电爱好者所为。

就在这时,那诡异的信号突然增强了少许,持续了大约两三秒,发出一种低沉、仿佛刻意扭曲过的、类似数字噪音的“嘶嘶”声,然后再次减弱到几乎无法探测的程度。

虽然短暂,但那声音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非人性的冰冷感,透过耳机传入耳中,让人脊背发凉。

张伟猛地摘下耳机,脸色在仪器屏幕的微光下显得有些苍白。他抬头看向陆锋,眼神里充满了震惊和……恐惧。

“陆哥……这……这到底是什么?”他的声音有些发颤。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异常,远比陆锋的口头描述更有冲击力。

陆锋知道,时机到了。他关上设备箱,坐在张伟旁边的草地上,语气沉重而坦诚:

“张伟,我无法给你一个确切的科学解释。但我可以告诉你,我,以及我联系的一些朋友,相信这不是孤立事件。它可能和近期全球范围内一系列越来越频繁的气候异常、地质活动有关。某种……大规模的、系统性的扰动正在发生,而电磁异常,可能只是其中一个侧面。”

他没有提及海平面上升或具体的灾难预言,而是聚焦于张伟能够直观理解的技术现象,并将其与更广阔的异常背景联系起来。

“我们?”张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词。

“是的,我们。”陆锋看着他,“包括你刚才提到的气候监测项目成员,还有一些……像你一样,注意到了异常,并且有能力做点什么的专业人士。”

“做点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张伟的焦虑感明显上升了,“如果是这种级别的事件……我们只是普通人!”

“正因为在可能的大变故面前,个体是渺小的,所以才需要联合起来,提前准备。”陆锋的声音冷静而有力,“我们无法阻止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也许可以为自己,也为在乎的人,争取多一线生机。”

他停顿了一下,让张伟消化这些话,然后抛出了核心邀请:“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独立、可靠、抗干扰的通讯系统。不仅仅是为了那个监测项目,更是为了在极端情况下,能够保持联系,获取信息,协调行动。张伟,我们需要你的技术。”

“独立的通讯系统……”张伟喃喃重复着,眼神闪烁不定。这个提议显然击中了他的专业核心,但背后的含义却让他本能地感到抗拒和恐惧。“陆哥,你的意思是……我们要准备……应对世界末日吗?这太疯狂了!”

他的反应在陆锋意料之中。与陈海的果断、周毅的探究欲不同,张伟的性格底色是规避风险,追求系统的稳定和可控。而陆锋提出的,正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巨大风险的未来。

“我不知道是不是世界末日。”陆锋坦诚地说,“也许是,也许只是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严峻的危机。但无论如何,当现有的、依赖庞大基础设施的通讯网络变得不可靠时,拥有自己的‘耳朵’和‘嘴巴’,总不是坏事。这就像买保险,希望永远用不上,但一旦需要,就是救命的。”

他用了一个更贴近普通人思维的比喻。“想想看,如果某天,手机没信号,网络彻底中断,电台里只剩下噪音……你希望自己和你关心的人,变成聋子和哑巴吗?”

张伟沉默了。他低下头,双手紧张地绞在一起。山风变得更冷了些,吹得他打了个寒颤。陆锋的话,像一把冰冷的钥匙,打开了他内心深处最恐惧的那个盒子。他对技术的热爱,源于对秩序和可控性的追求,而陆锋描绘的场景,却是秩序彻底崩坏的混沌。

“我……我需要考虑一下。”良久,张伟才抬起头,声音干涩地说,“这太突然了。我需要时间。”

“当然。”陆锋没有逼迫他,他知道对于张伟这样的人,需要时间来说服自己。“不急着做决定。你可以继续观察,用你的设备监测。我相信,你会发现更多的‘异常’。等你想清楚了,随时联系我。”

陆锋将张伟送回了软件园附近。下车前,张伟犹豫了一下,问道:“陆哥,如果……如果我加入,我需要做什么?具体是哪些设备?什么规模的网络?”

他已经开始思考技术细节了,这是一个好迹象。说明他的专业本能正在压倒恐惧。

“初期是评估和筹备。我们需要一份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工作的通讯设备清单,包括短波、超短波、卫星电话备用链路,以及可能的中继方案。还有,最重要的,加密。”陆锋给出了明确的技术导向任务,“你可以先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技术项目来规划。”

听到具体的、可操作的技术任务,张伟的眼神安定了一些。他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背着那个沉重的电脑包,身影有些孤单地融入了软件园依旧熙攘的人流中。

陆锋看着他的背影,知道这颗种子已经种下。与周毅那种基于科学推理的忧虑不同,张伟的恐惧更直接、更个人化,源于对失控的技术环境的直觉。要让他迈出这一步,可能需要一个更强烈的、无法否认的刺激。

他发动汽车,看了一眼后视镜中那座灯火通明的软件园。那里是数字世界的心脏,但当物理世界的根基动摇时,这些璀璨的代码大厦,又能坚持多久呢?

下一个需要加固的,是物资的堡垒。他看了看时间,驱车前往那个位于城市边缘高地的废弃仓库。林舒应该已经在那里了。真正的“方舟”,正在一片看似平静的末日序曲中,悄然铺设着它的龙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