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潮汐陷落 > 第11章 农科所博士

潮汐陷落 第11章 农科所博士

作者:欧皓辰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24 06:34:41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院子里,安静得能听见风吹过老槐树叶子的沙沙声。

这种安静,与一墙之外城市隐隐传来的喧嚣浮躁截然不同。时间是下午三点,阳光正好,但研究所的红砖小楼却像一头蛰伏的野兽,在现代化的都市丛林中固守着一片过时的从容。陆锋把车停在院墙外的树荫下,没有立刻下去。他摇下车窗,目光掠过院子里试验田那一畦畦整齐的、绿得有些不真实的作物,最后落在主楼门口那块白底黑字的牌匾上。

“农科所……”他低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方向盘。

说服陈海的过程比预想顺利,那位老兵的直觉和对自己的信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接下来这位,是另一种人。用对付陈海的那套“感觉不对”、“早做准备”的含糊说辞,恐怕连对方五分钟时间都争取不到。

陆锋从副驾驶座上拿起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文件袋,里面装着他通宵达旦准备的东西——一些精心筛选、甚至部分篡改过的“项目计划书”、“合作协议”以及大量从公开渠道收集,但经过他重新编排打印的学术论文摘要。封面上,用醒目的黑体字印着虚构的项目名称:“‘诺亚’极地适应作物种子库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实地勘探合作建议书”。

一个听起来高大上、充满使命感,但又足够冷僻和专业化,能让真正领域的专家产生兴趣,同时因其“极地”和“保密”性质而不好向常规渠道核实的名头。这是陆锋为周毅博士量身打造的“鱼饵”。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文件袋,推门下车。院内的空气带着泥土和植物特有的清新气息,与停车场那边飘来的汽车尾气形成鲜明对比。他按照之前电话预约的模糊说辞(自称是一家海外环保基金会的项目联络人),走向主楼。

接待他的是周毅的助手,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研究员。听说陆锋是来谈“极地作物项目”的,助手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但还是很客气地将他引向走廊深处。

“周老师还在温室,请您到他办公室稍等一会儿。”

周毅的办公室与其说是办公室,不如说是一个被书籍和样本淹没的洞穴。四壁书架顶天立地,塞满了各种语言的精装书和期刊合订本。靠窗的书桌上,文件堆得像小山,只留出一小块可供书写的区域。一个显微镜摆在桌子中央,旁边是几张拍摄了植物细胞结构的电子显微镜照片。空气中弥漫着旧书、干燥标本和一丝淡淡的化学试剂味道。最引人注目的是靠墙的一排恒温培养架,上面整齐摆放着几十个透明培养皿,里面是不同发芽状态的种子,嫩绿的幼芽在可控的光照下奋力生长。

这里的时间流速,仿佛比外面慢了一倍。陆锋站在房间中央,感觉自己像个误入精密钟表内部的粗鲁巨人,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打乱了某种脆弱的平衡。

等了约莫十分钟,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实验服、身材清瘦、戴着一副老式塑料框眼镜的男人走了进来。他看起来四十岁左右,头发有些凌乱,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眼神有些疲惫,但看向陆锋时,却有一种穿透性的专注。

“陆先生?”周毅伸出手,他的手修长,指节分明,指甲缝里还残留着一点泥土的痕迹,“抱歉,刚在做一个杂交授粉,时间卡得比较死。我是周毅。”

“周博士,打扰了。我是陆锋。”陆锋与他握手,能感觉到对方掌心的粗糙。

周毅示意陆锋在书桌对面唯一一张空椅子上坐下,自己则绕过书山,坐到主位。他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电话里说不太清楚,您提到的‘诺亚’项目,具体是研究哪类作物的极地适应性?目标是解决什么问题?”

单刀直入,典型的学者风格。陆锋喜欢这种效率。他打开文件袋,将那份精心炮制的“建议书”递过去。

“周博士,我们基金会长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问题。现有的主流种子库,如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主要功能是保存。我们的‘诺亚’项目,更侧重于‘应用前研’——旨在寻找和培育一批能够在极端寒冷、弱光、甚至非土壤环境下完成生命周期的高效作物,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嗯,某些特定场景下的封闭式生命维持系统,提供食物基础。”

他刻意使用了一些宏大又略带模糊的术语,同时观察着周毅的反应。

周毅扶了扶眼镜,低头快速翻阅着文件。他的阅读速度极快,手指划过那些复杂的术语和图表,时而停顿,眉头微蹙。陆锋的心微微提起。他知道,这份文件骗不了真正的专家太久,但只要能在关键点上引起对方的兴趣和思考,就成功了一半。

“利用冰盖下的地热资源进行多层立体水培?”周毅忽然指着一页上的示意图问道,语气带着质疑,“能量效率怎么解决?初期投入和维护成本是天价。而且,这些作物的选育标准……‘高密度快速生物量产出优先于口感’?这更像是为……”他顿了顿,没把那个词说出来,但陆锋知道他想的可能是“世界末日”或者“星际航行”。

“为非常规生存环境准备的。”陆锋接过话,语气平静而坚定,“周博士,我们探讨的正是这种极限情况下的技术储备。成本固然高昂,但比起潜在的全球性风险,这种投入或许是值得的。您看后面附的几篇参考文献,关于北极苔原地区某些地衣和耐寒浆果的基因研究,我认为很有启发性。”

周毅翻到后面,目光扫过那些陆锋精心挑选的论文标题和摘要,眼神微微一亮。这些是实实在在的前沿研究,显然搔到了他的痒处。

“这些资料……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有些期刊的访问权限很高。”周毅的语气缓和了一些,带上了一丝学术探讨的意味。

“基金会有自己的渠道。”陆锋含糊道,随即巧妙地转移话题,“我们前期阶段,迫切需要一位在作物生理学,尤其是非生物胁迫(如低温、高盐)研究领域有深厚造诣的专家作为顾问。我们在国内学术圈的匿名评议中,多次看到您的名字被提及,特别是您早年那篇关于‘水稻苗期低温应答机制’的论文,令人印象深刻。”

他提到了周毅一篇相对冷门但极具深度的早期工作。这记马屁拍得精准而含蓄。周毅的脸上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遇到知音的微微动容。在应用研究占主导的农科所,他那些偏向基础机理的探索,有时并不那么受重视。

“都是很多年前的工作了。”周毅摆摆手,但语气明显亲切了不少,“所以,陆先生,这个项目目前进展到哪一步了?需要我提供哪些方面的具体顾问服务?”

“目前处于理论验证和初期选址勘探阶段。”陆锋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他必须编织一个足够可信的故事,“我们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组织一支小型的先遣队,前往北方某处预选地点进行环境参数实地测量。顾问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为我们筛选一批具有潜在极地适应性的作物种子清单;二是在我们传回实地环境数据后,提供专业的种植方案建议,比如水肥配比、光照周期设计等。”

他顿了顿,观察着周毅的表情,然后抛出了核心的诱饵:“当然,这只是第一阶段。如果合作顺利,我们非常希望邀请周博士在适当的时候,亲自前往实地考察指导。毕竟,再多的数据,也比不上专家现场的一双眼睛。项目预算中,有专门的专家咨询和差旅费用。”

“去北方?具体是哪里?”周毅果然被“实地”二字吸引了。对于整天困在实验室和试验田的科学家来说,未知的、具有挑战性的野外环境,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抱歉,周博士,具体坐标目前还处于保密阶段。”陆锋露出一个歉意的微笑,“这涉及到选址的安全性和项目的独家性。我只能说,是一个远离现有人类活动区,自然环境非常……原始独特的地方。”

周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似乎理解了这种“保密”的必要性。他靠在椅背上,目光再次扫过那份建议书,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节奏和陆锋在车里时如出一辙。

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恒温培养架轻微的风扇声,以及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

陆锋耐心等待着。他知道,对方在权衡。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家来说,接受一个来历不明、背景宏大到有些夸张的项目邀请,需要克服本能的不信任。他在赌,赌周毅内心深处对探索未知的科学热情,以及可能存在的、对目前按部就班的研究生活的某种倦怠,会占据上风。

就在这时,周毅的目光被书桌一角摊开的一份内部简报吸引了。简报头版标题是:《近期东南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化监测数据异常分析及应对建议》。

陆锋的心跳漏了一拍。他当然知道那份简报,林舒也提到过类似的数据异常。这是正在缓慢发生的灾难的早期信号。

周毅的眉头又皱了起来,似乎想起了什么不愉快的事。他抬起头,看向陆锋,眼神里多了一丝探究:“陆先生,你们基金会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那么,对近期一些……比较异常的气候和地质现象,有什么评估?比如,我们沿海地区出现的,这种**型的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的问题。”

问题突然转向了真实发生的危机。陆锋保持着表面的镇定,大脑飞速运转。这是一个危险区域,但也是一个机会。

“基金会确实注意到了相关报告。”陆锋选择措辞非常谨慎,“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全球气候系统连锁反应的一部分。洋流变化导致更多海水侵入沿岸地下水,或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带来的风暴潮加剧了盐分沉积。具体的机理还很复杂,但无疑加剧了粮食安全的风险。这也正是‘诺亚’这类项目需要未雨绸缪的原因之一。”

他巧妙地将话题又拉回到了虚构的项目上,暗示当前的异常恰恰证明了他们工作的前瞻性和必要性。

周毅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消化陆锋的话。他走到窗边,望着楼下那些在精心照料下长势旺盛的试验田。阳光给他的侧脸镀上一层金边,也照出了他眼角的细纹和那份深藏的忧虑。

“这些作物……”周毅忽然开口,声音有些飘忽,“看起来生机勃勃,但它们是在一个被精心控制的、理想化的环境里长大的。温度、湿度、光照、养分……一切参数都是最优解。可外面的世界,不是温室。”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陆锋:“陆先生,你的项目书里,提到了‘非土壤环境’和‘极端气候’。如果……我是说如果,未来某天,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也不再是‘土壤环境’,而是变得……不再适合这些优等生生存呢?你项目里设想的那种极限种植方案,有没有可能,反而会成为主流?”

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猛地插入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锁孔。陆锋感到后背泛起一丝凉意。周毅的思维敏锐度远超他的预期。这位科学家凭借其专业本能,已经触碰到了那个可怕的真相的边缘。

陆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迎上周毅的目光,反问道:“周博士,您认为,有这种可能吗?”

两人对视着,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恒温箱的轻微嗡鸣被无限放大。

几秒钟后,周毅率先移开了视线,轻轻笑了一下,带着点自嘲的意味:“也许是我最近看那些异常数据看得有点魔怔了。科学需要大胆假设,但更要小心求证。抱歉,跑题了。”

他走回书桌,拿起那份“诺亚”项目建议书,语气恢复了之前的专业和冷静:“陆先生,你的项目很有意思,虽然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涉及的科研方向确实是前沿领域。作为顾问,提供一些作物筛选和栽培技术方面的建议,我想问题不大。具体的合作细节和费用,我们可以再约时间详细谈。我需要和所里报备一下。”

“当然,理解。”陆锋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知道招募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他站起身,递上自己的名片——上面是一个临时申请的、无法追踪到他人的电话号码。“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您考虑好后,随时可以联系我。”

周毅接过名片,看了一眼,点点头。

陆锋告辞离开。当他走出农科所的小楼,重新沐浴在下午的阳光下发,才感觉那间充满知识沉淀和隐隐不安的办公室所带来的压迫感稍稍减轻。他回头望了一眼那栋红砖建筑,周毅博士窗前的侧影一闪而过,似乎又在低头审视那些培养皿中渺小而又顽强的生命。

成功了,但成功的方式却让陆锋没有丝毫喜悦。他用一个谎言,钓上了一条真正洞察到水面下暗流的鱼。周毅加入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因为那个虚构的“诺亚”项目,更是因为他自己已经对脚下的土地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陆锋坐进车里,发动引擎。他需要尽快赶回去,和林舒、陈海商议下一步。时间,似乎比仪器上跳动的数字显示得更加紧迫。他踩下油门,车子驶离这片都市中最后的绿色孤岛,汇入车流,向着那个秘密仓库的方向驶去。那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诺亚”方舟,正在悄然成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