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农妇逆袭记 > 第77章 飞针走线纳暖意,暗信突至抉择临

巷口那个疑似秋菊的身影,让林薇心头警铃大作。她几乎是小跑着回到家中,迅速闩好院门,背靠着门板微微喘息。怀中柔软的布料和蓬松的鸭绒,此刻却仿佛带着刺,提醒她危险并未远离。

后背抵着冰凉的木门,林薇能清晰感受到胸腔里心脏狂跳的节奏,像是要撞破肋骨逃出来。方才巷口那抹身影太像秋菊了——灰布夹袄的边角磨出了毛边,梳得齐整的发髻上别着根铜簪,连走路时微微前倾的肩头,都和她记忆里那个曾在苏家当差的丫鬟一模一样。可秋菊不是该被那伙人带走了吗?是自己眼花认错了人,还是对方故意放她回来探风?无数个疑问在脑海里翻涌,让她指尖都泛起了凉意。

“咋了,薇儿?脸色这么白?”陈大柱正在院里劈柴,斧头刚落下一半,见她这副失魂落魄的模样,忙扔了斧头大步迎上来。他粗糙的手掌在围裙上擦了擦,想碰又不敢碰,只满眼焦急地看着她。

林薇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抬手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鬓发,将怀里的布料和鸭绒轻轻放在门边的石凳上:“没什么,许是走得太急,灌了冷风。你看,东西都买齐了,靛蓝的粗布耐脏,做冬衣正好,这鸭绒是镇上张屠户家的,他说都是今年新褪的,蓬松得很。”她刻意把话题引到布料上,指尖划过柔软的鸭绒,试图掩饰声音里的微颤。她太清楚,这个家刚从颠沛流离中稳住,陈大柱每日起早贪黑劈柴、种地,只为让她和丫丫能安稳吃饭,她不能再把那些勾心斗角、暗藏杀机的事告诉他,让他跟着担惊受怕。

陈大柱憨厚,眼里只看得见她发白的脸色和怀里的东西,果然没多想,伸手就去拎那袋鸭绒,入手轻飘飘的,却又暖融融的:“可不是嘛,这两日夜来就刮起了北风,你得多穿点。这些活儿,俺帮你弄?虽说俺手笨,裁布缝针不行,拣鸭绒总能搭把手。”他说着就要去解布袋的绳子,粗粝的手指捏着绳结,却怎么也解不开。

林薇见状,忍不住笑了出来,心头的紧张也散了些,上前轻轻拍开他的手:“不用,你忙你的劈柴、喂猪,我做惯了针线,顺手。你要是帮倒忙,把鸭绒弄得到处飞,咱们娘俩还得帮你捡半天。”她接过布袋,转身往屋里走,脚步比刚才稳了些,“你劈柴也别太累,歇会儿喝口热水,我去把鸭绒倒出来透透气。”

陈大柱“哎”了一声,看着她的背影进了屋,才重新拿起斧头,只是这次劈柴的力道轻了些,时不时就往屋里望一眼,总觉得妻子今天有些不一样,却又说不上来哪里不一样,只当是真的被风吹着了,心里盘算着晚上得多烧点热水,让她泡泡脚。

接下来的两日,林薇几乎足不出户。她把堂屋靠窗的位置收拾出来,摆上一张小矮桌,将买回来的鸭绒倒在干净的竹筛里,坐在小马扎上,一点点仔细筛选。阳光透过窗棂,在竹筛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细小的鸭绒在光线下泛着淡淡的白色,偶尔有几根调皮的绒毛随风飘起,落在她的发间、肩头,她也不恼,只轻轻抬手拂去。

拣鸭绒是个细致活,得把里面混着的细毛、杂质都挑出来,只留下最细软、最蓬松的绒朵。林薇的指尖很巧,捏着一根细竹枝,挑起一团鸭绒,对着阳光看一眼,就能分辨出好坏。她一边拣,一边把拣好的绒朵放进一个干净的布袋子里,时不时还会凑到鼻尖闻一闻,确认没有异味。前两日买回来时,鸭绒里还带着点淡淡的腥味,她特意把竹筛放在窗边通风,又在布袋里放了一小包晒干的艾草,如今闻起来,只有艾草的清香和鸭绒本身的暖意。

等鸭绒拣得差不多了,林薇又从箱子里翻出丫丫的旧夹袄。这夹袄是去年做的,如今丫丫长了个子,袖子和下摆都短了一大截,布料也磨得有些薄了。她把旧夹袄铺在矮桌上,用粉笔沿着衣边画出比旧衣宽两指、长三寸的样子,又将新裁好的靛蓝粗布铺在上面,比着粉笔印子仔细裁剪。剪刀在她手中很听话,“咔嚓咔嚓”的声音很轻,却很有节奏,像是在和窗外的风声应和。

丫丫好奇,搬着自己的小马扎坐在她旁边,小脑袋凑得很近,眼睛瞪得圆圆的,看着她手中的剪刀和布料:“娘,你在给丫丫做新衣服吗?”她伸出小手,轻轻摸了摸粗布,布料有点硬,却很厚实,“这个布布,比旧衣服的布布厚,是不是穿上就不冷了?”

林薇低头看她,女儿的头发软软的,梳着两个小小的羊角辫,发梢还翘着,脸上带着天真的笑容,心里瞬间就软了下来。她放下剪刀,伸手摸了摸丫丫的头:“是呀,娘给丫丫做新的夹袄,里面填上软软的鸭绒,穿上就像裹着一团小暖阳,冬天再冷,丫丫也不会冻手冻脚了。”

“那娘也做,爹爹也做,咱们一家三口都穿新衣服!”丫丫拍着小手,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小手指着竹筛里的鸭绒,“娘,这个毛毛好软呀,丫丫能摸一摸吗?”

“当然能,轻轻摸,别弄飞了。”林薇握着她的小手,轻轻放在鸭绒上,丫丫的小手软软的,触到鸭绒时,忍不住“哇”了一声:“好软呀,像天上的云朵!”

林薇笑着点头,重新拿起针线,穿针引线,开始缝制夹袄。她的针脚很密,每一针都缝得很整齐,针尾的线打了个小小的结,防止脱线。飞针走线间,时光仿佛慢了下来。阳光洒在细密的针脚上,将线的影子拉得长长的,落在矮桌上、落在她的手背上。丫丫不再吵闹,只趴在旁边,一会儿看看她的手,一会儿看看布料,偶尔伸手帮她递一根针、一块顶针,小模样认真得很。

林薇一边缝,一边和丫丫说话:“丫丫,等新衣服做好了,咱们就可以去村头的李奶奶家,看看她家的小母鸡有没有下蛋,好不好?”

“好呀好呀!”丫丫兴奋地回答,“李奶奶家的小母鸡下的蛋,蛋黄大大的,可好吃了!娘,到时候咱们能不能煮茶叶蛋?”

“能,只要丫丫乖乖的,娘就给你煮。”林薇的声音很温柔,手下的动作却没停,将满腔对女儿的爱意和守护这个家的决心,都缝进了厚厚的冬衣里。很快,一件小巧暖和的鸭绒夹袄就做好了,天蓝色的里布,靛蓝色的面布,领口、袖口都缝了一圈细细的白布边,看起来既好看又暖和。林薇把夹袄递给丫丫:“来,试试合不合身。”

丫丫开心地接过,自己笨手笨脚地往身上穿,胳膊伸了半天,才把袖子穿上,下摆刚好到膝盖上面一点,不大不小,正合适。她蹦蹦跳跳地在屋里转了一圈,跑到陈大柱面前:“爹爹,你看,娘给丫丫做的新衣服!”

陈大柱刚喂完猪回来,看到女儿穿着新夹袄,眼睛一亮:“哎哟,我家丫丫穿上新衣服,真好看!暖和不暖和?”他伸手摸了摸夹袄的袖子,入手暖暖的、软软的,忍不住夸赞,“薇儿,你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比镇上裁缝铺做的还好。”

林薇笑了笑,又拿起布料,开始给陈大柱裁剪棉袍:“他一个大男人,不用做那么精致,暖和、耐穿就行。”陈大柱的棉袍要做得宽大些,方便他干活,她特意选了最厚实的粗布,又多放了些鸭绒,想着他冬天劈柴、种地,穿得厚点才不会冻着。

这种专注的手工活,确实让她纷乱的心绪逐渐沉淀。她一边缝纫,一边冷静地梳理着当前的局面:苏文远的出现,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打破了她原本想安稳过日子的想法。他说的那些话——碎玉是苏家的传家宝,被有心人觊觎,她手里的碎玉只是其中一块,只有集齐所有碎玉,才能解开其中的秘密,甚至牵扯到几十年前的家族恩怨——每一句话都让她心惊。这些信息太过惊人,可她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苏文远说的是真的,也无法确定他是不是另有所图。

还有原先那伙暗中窥伺的人马,之前几次三番想抢碎玉,甚至还抓了秋菊,可自从苏文远出现后,他们就像是消失了一样,再也没有动静。巷口那疑似秋菊的身影,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又回来了?是因为秋菊没用了,把她放了回来,还是想让秋菊当眼线,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林薇越想越觉得后背发凉,她手里握着碎玉,就像握着一个烫手的山芋,既不能扔,又不敢轻易示人,而自己和陈大柱、丫丫,就像身处一个巨大的漩涡中心,周围都是看不见的危险,可他们势单力薄,没有任何靠山,一旦被卷入,后果不堪设想。

是继续独自硬扛,如履薄冰?还是……冒险与苏文远合作,借助他的力量查明真相,或许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这两个选择在她脑中反复拉锯,像两只手在拉扯她的心。独自硬扛的话,她只能每天提心吊胆,不知道那些人什么时候会再来,不知道下一次危险会以什么方式降临,就像在黑暗里走路,看不见前方的路,也不知道脚下会不会有陷阱,安全系数太低了。可要是和苏文远合作,就意味着她要主动卷入苏家的家族恩怨,那些恩怨里藏着什么,苏文远的敌人是谁,他到底想从碎玉里得到什么,她都一无所知,风险同样很大。但反过来想,合作或许能让她变被动为主动,至少能知道敌人是谁,知道碎玉的秘密,不再像现在这样茫然无措。关键在于,苏文远到底值不值得信任?他两次找自己,语气都很客气,还送了锦囊,里面的草药确实能治丫丫的咳嗽,可这会不会只是他的伪装,想让她放松警惕,然后趁机夺走碎玉?

林薇手里的针线顿了顿,针尖不小心戳到了指尖,冒出一个小小的血珠。她下意识地把手指含进嘴里,淡淡的血腥味在舌尖散开,让她瞬间清醒了些。不管选哪个,都有风险,她必须谨慎再谨慎。

这日下晌,太阳渐渐西斜,阳光透过窗户,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林薇正坐在矮桌前,给陈大柱的棉袍絮绒。她把拣好的鸭绒一点点铺在裁好的布里,铺得很均匀,每一处都厚薄一致,这样穿起来才舒服,也更暖和。棉袍的前襟已经绣好了一半,鼓鼓囊囊的,看起来就很暖和。

忽然,院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窸窸窣窣”的响动,像是有什么又软又薄的东西,从门缝里慢慢塞了进来。林薇的心猛地一紧,手里的鸭绒都掉在了桌上。她瞬间屏住呼吸,侧耳仔细听,那响动只持续了一小会儿,就消失了,周围只剩下风吹过院墙外树枝的“沙沙”声。

她放下手中的针线,对着里屋的方向轻轻咳嗽了一声——陈大柱正在里屋修理锄头,听到咳嗽声,探出头来想看,林薇却对着他轻轻摇了摇头,又指了指院门,示意他别出声,别动。陈大柱愣了一下,很快就反应过来,握紧了手里的锄头,却没有出来,只在里屋悄悄看着。

林薇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尽量让自己的脚步没有声音。她贴着门板,透过门缝向外看——巷子里空荡荡的,只有几棵老槐树的影子落在地上,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任何动静,仿佛刚才的响动只是她的错觉。可她知道,那不是错觉,刚才的声音很清晰,一定是有人在门外放了东西。

她深吸一口气,轻轻拔开门闩,只打开一条小缝,快速向外扫了一眼,确认没人后,才把门推开一点,弯腰看向门槛——只见门槛内,躺着一个折叠得整整齐齐的小小纸块,是方胜的形状,边角都压得很平整,看起来很精致。

林薇伸手将纸块捡起来,入手微沉,能感觉到里面裹着什么硬硬的东西。她没有停留,迅速关上门,重新闩好,转身快步回到堂屋,甚至不敢再看院门一眼。

陈大柱也从里屋走了出来,脸色有些凝重:“薇儿,啥东西?是谁放的?”

林薇没有说话,走到矮桌前坐下,将纸块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展开。纸是上好的宣纸,比她平时用的草纸细腻多了,上面还带着淡淡的墨香。展开后,一枚打磨光滑、触手温润的青色玉珠从纸里滚了出来,落在桌上,发出“嗒”的一声轻响。

这枚玉珠有拇指肚大小,颜色是淡淡的青色,像春天刚发芽的柳叶,又像雨后的天空,均匀得没有一点杂色。林薇伸手拿起玉珠,指尖传来温凉的触感,玉珠很光滑,显然是被人反复打磨过,握在手里,能感觉到一种温润的质感。她仔细看了看,发现这玉珠的玉质,和她藏在墙缝里的碎玉有几分相似,都是细腻、温润的质地,只是碎玉颜色更深些,还带着裂纹,而这枚玉珠颜色更匀净,也更完整。

纸上用毛笔写着一行简洁的小字,字迹工整、有力,笔画间带着一股文雅之气:“三日后,巳时正,清韵茶楼,静候佳音。若允,佩此珠为记。——苏”

只有短短一句话,没有威胁的话语,没有催促的字眼,只是再次向她发出了邀请,还附上了这枚玉珠作为信物。

林薇捏着玉珠,指尖微微用力,玉珠的温凉透过指尖传到心里,让她冷静了些,可心里的疑问却更多了:这枚玉珠,到底是苏文远进一步展示诚意的方式,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试探?如果是诚意,他为什么不直接来找她,而是用这种偷偷摸摸的方式送信?如果是试探,他想试探什么?是试探她敢不敢赴约,还是试探她对玉珠的反应?

而且“佩此珠为记”这句话,也很有讲究。这意味着,如果她决定赴约,就不能直接去找苏文远,而是要在进入清韵茶楼后,以一种看似不经意的方式,让他看到这枚玉珠,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愿意合作的态度。这既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考验——她能不能在不引起别人注意的情况下,让苏文远看到玉珠?茶楼里人多眼杂,会不会有其他人盯着这枚玉珠?

林薇把玉珠放在桌上,看着它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青光,心里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烈。三日后的巳时,也就是后天上午十点左右,她只有三天时间来做决定,是去,还是不去。

更让她在意的是,对方能把这封信和玉珠悄无声息地送入她家门内,甚至没有让她和陈大柱察觉到一点动静,这说明对方的能力不容小觑,至少在跟踪、隐匿方面很有手段。这既是一种展示,也是一种无声的提醒:他们的视线,从未离开过她,她的一举一动,或许都在他们的监视之下。

就在这时,正在里屋玩布老虎的丫丫,听到堂屋的动静,抱着布老虎跑了出来。她的布老虎是林薇前几天用碎布做的,黄黑相间的身子,圆滚滚的脑袋,用黑纽扣做的眼睛,看起来很可爱。丫丫跑到林薇身边,看到桌上的玉珠,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伸出小手想去摸,又怕弄坏了,只轻轻指着玉珠,奶声奶气地说:“娘,珠子……好看,像……像小鸟的眼睛。”

林薇一愣,低头看向丫丫,又看向桌上的玉珠:“小鸟的眼睛?丫丫为什么觉得像小鸟的眼睛呀?”

丫丫抱着布老虎,小脑袋歪了歪,认真地说:“就是像呀!上次爹爹带丫丫去河边,看到树上有小鸟,小鸟的眼睛圆圆的,亮亮的,就像这个珠子一样,而且小鸟的羽毛也是这样淡淡的颜色。”

林薇心中一动,连忙拿起玉珠,凑到眼前,对着阳光仔细观看。之前她只注意到玉珠的颜色和质地,没仔细看里面的纹路。现在对着阳光一看,才发现玉珠内部,似乎有极其细微的、如同鸟类羽毛般。

这独特的纹理,是巧合,还是另有含义?是否与苏文远锦囊上的青松图案一样,是某种家族标识?

夜幕降临,林薇将玉珠和字条小心收好,心中的天平,似乎开始微微倾斜。苏文远两次接触,方式都算得上克制有礼,与之前那伙人的鬼祟作风截然不同。或许,值得冒一次险?至少,去听一听他到底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但她也没有完全放下戒心。她将那片碎玉从墙缝中取出,用油纸包了好几层,寻了个更隐蔽的地方藏好——即便赴约,真正的关键之物,也绝不能轻易带在身上。

三日期限,如同悬在头顶的细绳。飞针走线依旧,但林薇的心,已无法完全沉浸在为家人制备冬衣的宁静之中。前方的路,迷雾重重,而三天后的清韵茶楼,或许将是决定她和小家未来命运的一个关键岔路口。

她拿起那枚青玉珠,对着灯光久久凝视,仿佛想从那一抹温润的青光中,看透未来的吉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