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农妇逆袭记 > 第76章 炊烟暖暂忘烦忧

重生农妇逆袭记 第76章 炊烟暖暂忘烦忧

作者:甜甜籽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05:20:19

茶楼“清韵”那番暗藏机锋的谈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在林薇心中层层荡开。苏文远的话语、那神秘的锦囊、牵扯出的沈家旧事……这一切信息量巨大,让她心绪难平。然而,越是如此,她越是清楚地知道,此刻绝不能自乱阵脚。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袖口,那里还残留着锦囊丝绸的微凉触感,苏文远最后那句“沈家旧部仍在,需寻可靠之人相托”的低语,像根细针,时时刺着她的神经——她不过是想守着一家小店、护住妻女安稳,怎就不知不觉卷入了这般复杂的漩涡?

踏出茶楼门槛时,暮色已漫过青石板路,檐角灯笼次第亮起,暖黄光晕在潮湿的路面晕开细碎光斑。林薇刻意绕了条僻静的小巷,避开人流,指尖反复捻着那枚从锦囊里取出的铜制小印——印面刻着“沈”字,边缘磨得光滑,想来是被人常年带在身上。她靠在斑驳的砖墙后,深吸了几口带着桂花香的晚风,强迫自己冷静:苏文远既有意透露这些,必是有所图谋,可他究竟是想拉自己入局,还是真如他所说,只是“提醒故人之后”?眼下没有答案,唯一能做的,便是沉住气,先护住眼前的安稳。

踏进自家小院时,那熟悉的气息瞬间包裹了她——是院角老桂树的甜香,混着陈大柱修补木活时的松木碎屑味,还有丫丫身上总带着的、淡淡的皂角香。院墙已然加固完毕,新砌的青砖比旧墙高出半尺,墙头还隐约能看见水泥未干的痕迹,那是陈大柱请了隔壁瓦匠,连着忙了三天才完工的。此刻丫丫正穿着鹅黄色小袄,扎着两个羊角辫,追着一只蓝翅膀的蝴蝶在院里跑,银铃般的笑声撞在院墙上,又弹回来落在林薇心上。陈大柱则坐在廊下,手里拿着一把旧木凳,正用砂纸细细打磨着凳腿上的毛刺,锤子和铁钉摆在旁边的竹篮里,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方才停了,此刻只剩砂纸摩擦木头的沙沙声,满是烟火气。

“娘!”看见林薇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丫丫立刻丢下蝴蝶,像个小炮仗似的冲过来,小短腿跑得飞快,扑进她怀里抱住她的腿。林薇弯腰将女儿抱起,小家伙立刻伸手搂住她的脖子,把脸贴在她颈窝,软软的发丝蹭得她皮肤发痒。“娘今天回来得好晚,丫丫都数了五十次槐树叶子了。”女儿的声音带着点撒娇的委屈,鼻尖还蹭了蹭她的衣领。

陈大柱也放下手里的活计站起身,粗糙的手掌在围裙上擦了擦,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可算回来了,我还想着要不要去铺子那边看看。”丈夫的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关切,似乎察觉到她神色间的疲惫,却没多问——他向来如此,知道她若是想说,自然会开口。

这一抱一笑,像一道暖流,顺着四肢百骸淌遍全身,驱散了林薇从外面带回来的寒意与凝重。她用力嗅了嗅女儿身上的皂角香,又看了看丈夫满是薄茧的手,心中暗道:无论外界风雨几何,这个小院,这两个人,是她必须守住的港湾。

“嗯,回来了。”林薇压下心中的波澜,伸手理了理丫丫散乱的刘海,脸上挤出温和的笑意,“今儿铺子生意好,有位客官一下子订了十斤酱肉,忙着打包算账,就关店晚了些。”她随口编了个理由,避开了茶楼的事——至少在这个晚上,她想把那些阴谋诡谲隔绝在院门外,只做个寻常的妻子与母亲。

“大柱,别忙活了,歇会儿。”林薇把丫丫放在地上,看着廊下的木凳,“今晚我下厨,做你们爱吃的红烧肉,再包些白菜猪肉馅的饺子。”说着便挽起袖子,朝厨房走去。陈大柱嘿嘿一笑,声音里满是欢喜:“那敢情好!俺这几天就馋你做的红烧肉,上次吃还是上月十五呢。”他说着,又拿起砂纸,却没再打磨木凳,而是望着厨房的方向,嘴角一直扬着。

厨房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齐,灶台上摆着油盐酱醋,陶罐里装着晒干的辣椒和花椒。林薇系上蓝布围裙,先从菜篮里取出五花肉——是下午从肉铺挑的上好五花肉,三层肥两层瘦,红白相间像块玉。她将肉放在案板上,用温水洗干净,然后拿起菜刀,“噔噔噔”地切成均匀的方块,每块约莫两指宽,大小正好一口一个。接着往锅里添了水,加了姜片和料酒,将肉块放进去焯水,待水面浮起一层浮沫,便用勺子撇干净,再把肉块捞出来沥干水分。

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她往炒锅里倒了些菜籽油,待油热后,抓了一把冰糖放进去,小火慢慢搅动,看着冰糖融化成琥珀色的糖浆,冒起细密的小泡。这时迅速把肉块倒进去,翻炒均匀,让每块肉都裹上糖色,原本苍白的肉块瞬间变得红亮诱人,油脂的香气也跟着冒了出来。她又加了两勺酱油、一勺黄酒,扔进几片香叶和一个八角,翻炒几下后,往锅里加了热水,没过肉块,然后盖上锅盖,转成小火慢慢炖着。

氤氲的热气从锅盖缝里钻出来,带着浓郁的肉香,很快弥漫了整个厨房。林薇擦了擦额角的薄汗,又从面缸里舀出两瓢面粉,加了些温水,开始和面。面团在她手里反复揉捏,从松散的面粉团,渐渐变得光滑劲道,每一次按压、揉搓,都像是在把心里的繁杂心事一点点揉开、压实。她想起前世在现代,压力大的时候就喜欢揉面团,那时总觉得面团的韧性能抚平心里的毛躁,没想到穿越到这里,这个习惯倒还保留着。

揉好面,盖上湿布醒着,她又去处理白菜——把白菜叶子一片片掰下来洗干净,切碎后撒上盐,用力攥出水分,再和剁好的猪肉馅拌在一起,加了葱花、姜末和香油,顺时针搅拌均匀,饺子馅便准备好了。这时红烧肉也炖得差不多了,揭开锅盖,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肉块炖得酥烂,用筷子一戳就能穿透,汤汁浓稠地裹在肉上,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娘,好香啊!”丫丫不知何时跑到了厨房门口,扒着门框探头探脑,小鼻子一抽一抽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锅里的红烧肉。林薇笑着捏了捏她的小脸:“快好了,去叫你爹洗手吃饭。”丫丫立刻应了声“好”,蹦蹦跳跳地跑开了。

晚饭时,一家三口围坐在堂屋的小桌旁,桌上摆着一大碗红烧肉、一盘蒸好的饺子,还有一小碟凉拌黄瓜。油灯的光昏黄却温暖,映在三个人脸上。丫丫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小勺子,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块红烧肉,吹了吹才放进嘴里,肉汁在嘴里化开,她满足地眯起眼睛,嘴角还沾了点酱汁,像只偷吃到糖的小猫。陈大柱更是吃得畅快,一口红烧肉配一口米饭,饺子也一口一个,很快就吃了两大碗饭,又添了第三碗,嘴里还不停念叨:“还是娃他娘做的饭香,比镇上馆子做的还好吃。”

林薇笑着给父女俩夹菜,看着他们满足的样子,心中充满了简单的幸福感。她自己倒没吃多少,只是偶尔夹个饺子,更多时候是看着丫丫吃饭的模样,听着陈大柱的念叨,觉得这样的时光若是能一直持续下去,便再好不过了。

这时,一阵凉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吹得油灯的火苗晃了晃。丫丫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小手也揣进了袖子里:“呀,有点冷。”林薇这才注意到,窗外的夜色已经浓得化不开,秋风吹过院中的槐树,叶子沙沙作响,带着明显的凉意。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丫丫的小手冻得通红,指尖还裂了小口子,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棉袄里的棉花都板结了,一点也不保暖,小家伙走在路上,冻得瑟瑟发抖,还强撑着说“不冷”。想到这里,一阵心疼涌上心头。

“眼看天就要冷了,”林薇放下筷子,看向陈大柱,语气认真,“得赶紧给丫丫做件新棉袄,还有咱爹娘那边,也得备着。去年的棉袄都旧了,棉花也不暖和,今年得做件厚实的。”陈大柱正嚼着饭,闻言立刻点头:“是该准备了。明儿个俺去镇上的布庄扯些布回来?再称点新棉花。”

林薇却摇了摇头,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心中已有了计较:“布要买,棉花也得称些,但光是絮棉花还不够暖和,穿在身上也沉,丫丫小,穿着沉的棉袄不方便活动。”她顿了顿,想起前世冬天穿的羽绒服,“我听说用鸭绒、鹅绒絮在棉袄的夹层里,又轻便又保暖,比棉花暖和不少。明日我去集市上看看,有没有卖鸭毛鹅毛的,再挑些细软的好布料,自己动手做,比买的成衣划算,也更合身。”

其实她也不确定这里的鸭毛能不能用,毕竟没有现代工艺的清洗和消毒,但她记得前世看过的古法保暖方法,只要把鸭毛仔细挑选干净,用开水烫过,再晒干,去除杂质和异味,然后用密实的细麻布缝成夹层,把鸭绒装进去,再和棉花一起做成棉袄,保暖效果应当会比单纯的棉花袄好很多。而且自己动手做,还能根据丫丫的身材调整大小,让她穿得舒服。更重要的是,专注于缝补衣物的手工活,能让她暂时从苏文远带来的震惊和抉择压力中抽离出来,好好理清思路。

陈大柱虽然没听过鸭绒做棉袄,但他向来信任林薇的主意,便点头应道:“成,你看着办就好,要是需要帮忙,俺就跟你一起去。”林薇笑着说:“不用,你在家看着铺子,顺便把院角的柴火堆再整理下,我自己去就行,很快就回来。”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林薇就起了床。她先把早饭做好,看着丫丫和陈大柱吃完,又叮嘱了陈大柱几句铺子的事,便背着一个空布包,往西市去了。西市比东市更热闹,也更杂乱,这里大多是农户和小商贩,卖的都是农副产品、家禽牲畜之类的东西,价格也比东市便宜些。

她先去了一家常去的布庄,布庄的掌柜姓王,是个和蔼的中年人。林薇跟他打了招呼,便开始挑选布料:“王掌柜,我要做几件棉袄,给孩子穿的,还有老人穿的,你给推荐些厚实又柔软的布。”王掌柜闻言,从货架上取下几匹布:“娘子眼光好,这几匹都是今年新到的棉布,又软又厚实,颜色也耐脏,孩子穿这个,不容易磨坏,老人穿也舒服。”他又指了指另一匹浅灰色的细麻布,“这个做棉袄的里衬正好,吸汗还贴身。”

林薇摸了摸布料,确实柔软厚实,便选了两匹深蓝色的棉布给陈大柱和公婆,又选了一匹粉色带小碎花的棉布给丫丫,再加上一匹细麻布做里衬,算好价钱付了钱,让掌柜帮忙把布料卷好,放进布包里。接着她又去了旁边的杂货铺,称了三斤新棉花,以备不时之需,还买了几捆棉线、几根大号的缝衣针,以及一个铜制的顶针——做棉袄针脚密,用顶针能省不少力。

买完这些,林薇便开始寻找卖鸭毛的地方。她沿着西市的街道慢慢走,问了好几家活禽摊贩,摊主们都说只有零星脱落的几根鸭毛,都是杀鸭子时随手拔下来的,不成规模,而且混杂着鸡毛,不干净。林薇有些失望,正准备再往前走,忽然看见街角有个卖老鸭的阿婆,阿婆面前摆着几只绑着脚的老鸭,旁边还放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些鸭蛋。

林薇走过去,笑着问:“阿婆,您这老鸭怎么卖?”阿婆抬头看了她一眼,笑着说:“娘子是要买老鸭炖汤吧?这老鸭炖着香,二十文一只。”林薇又问:“阿婆,我想问下,您知道哪里有卖鸭毛的吗?要干净些的,我想做棉袄用。”阿婆闻言,愣了一下,随即指着不远处的一家铺子:“娘子要寻好鸭毛?去前头那家‘张记腊味铺’问问,他们家冬日里做板鸭,褪下来的鸭毛最多,都堆在后院呢,往年都有人去要。”

林薇谢过阿婆,按照阿婆指的方向,很快找到了“张记腊味铺”。铺子门口挂着好几串腊肉和板鸭,风吹过,肉香四溢。她推开门走进去,铺子里的掌柜是个胖乎乎的中年人,正坐在柜台后拨着算盘。“掌柜的,请问您这里有鸭毛卖吗?”林薇走上前问道。

掌柜抬起头,上下打量了她一番,笑着说:“娘子倒是个巧人,这鸭毛平日我们都当废物处理,要么扔了,要么就给来要的穷苦人家絮垫子,你要这个做什么?”林薇答道:“想给孩子和老人做棉袄,听说鸭毛絮进去暖和。”掌柜闻言,哈哈一笑:“原来是这样!你要的话,给五个铜钱,自己去后院挑吧,都是今年新褪的板鸭毛,堆在那边的竹筐里,还没来得及处理。”

林薇道了谢,付了铜钱,跟着掌柜绕到后院。后院不大,靠墙摆着几个大竹筐,里面都堆满了灰白相间的鸭毛,散发着淡淡的禽类气味。林薇走到竹筐边,蹲下身,仔细地翻拣起来——她专挑那些绒朵厚实、羽梗细软的鸭毛,这样的鸭毛才保暖,那些粗硬的羽梗则要挑出来,免得做进棉袄里硌人。她一边挑,一边把挑好的鸭毛放进带来的布包里,手指被鸭毛蹭得有些发痒,却一点也不觉得麻烦,反而因为找到了鸭毛而有些高兴。

她挑得专注,丝毫没有留意到,腊味铺对面的一家茶摊上,有两个穿着短打的汉子正坐在那里,面前摆着两碗凉茶,却一口也没喝,目光似有似无地扫过她的身影。这两个汉子看起来像是普通的商贩,实则眼神锐利,时不时交换一个眼神。

“就是她?昨日在清韵茶楼跟苏文远见面的那个女人?”其中一个汉子压低声音,手指悄悄指了指腊味铺后院的林薇。另一个汉子微微颔首,目光依旧盯着林薇的方向:“嗯,没错,就是她。苏家的人倒是动作快,先一步接触了她。只是没想到,她这会儿还有心思来买鸭毛做棉袄,倒真是沉得住气。”

“上头吩咐了,不用惊动她,就盯着就行,看她接下来有什么动作。”第一个汉子端起凉茶,抿了一口,掩饰着自己的目光,“苏家突然插手这件事,事情就复杂了,咱们得盯紧点,别出岔子。”另一个汉子点了点头,没再说话,只是目光依旧锁在林薇身上,直到林薇挑完鸭毛,提着布包走出腊味铺,他们才又低声说了几句,然后慢慢起身,跟了上去,却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不引人注意。

林薇对此浑然不觉,她挑了满满一布包鸭毛,又去杂货铺买了一块细纱布——用来过滤鸭毛里的杂质,然后才心满意足地往家走。一路上,她脑子里已经开始构思棉袄的样式:给丫丫做件带帽子的棉袄,帽子边缘缝上一圈兔毛,又暖和又好看;给公婆做件对襟的棉袄,方便穿脱;给陈大柱做件立领的,防风。她还想着,缝棉袄的时候,要把鸭绒和棉花分层缝,这样鸭绒就不会乱跑,保暖效果更好。一想到家人穿上新棉袄时暖和的样子,她就觉得心里踏实,充满了力量。

然而,就在她拐进离家不远的一条小巷时,眼角的余光忽然瞥见街角有个熟悉的身影一闪而过——那身影穿着一件浅青色的布裙,梳着双丫髻,身形和她昨天刚刚辞退的丫鬟秋菊一模一样!林薇的脚步猛地顿住,下意识地回头去看,街角却空荡荡的,只有一阵秋风卷起几片落叶,打着旋儿落在地上。

秋菊怎么会在这附近?她不是昨天就拿着工钱离开了吗?林薇的心猛地一紧,抱着布料和鸭毛的手下意识地收拢,指节都有些发白。她想起昨天辞退秋菊时,秋菊眼底一闪而过的不甘,当时她只当是秋菊舍不得工钱,没放在心上,现在想来,却有些不安。难道秋菊是被人指使的?还是说,她根本就没离开,一直在附近盯着自己?

林薇站在原地,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