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啸岳朝堂拔剑,血溅五步,其带来的冲击远非一次寻常朝会争端可比。那日之后,整个长安官场仿佛被投入巨石的深潭,表面波澜稍平,水下却暗流激荡,各方势力都在消化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并据此调整着自己的策略和姿态。
一、 太尉府的肃杀与暗痕
秦啸岳当日还府后,并未多做解释,只下令厚恤赵乾家人,以其“阵亡”论处,保全其死后哀荣。然而,府中上下,尤其是那些追随他多年的部将,皆感一股无形的寒意。太尉依旧是那个赏罚分明的太尉,但那份“袍泽情深”之下,多了一份不容置疑的、冰冷的威严。
几名与赵乾私交甚密、平日也颇有些骄气的将领,私下小聚时,难免唏嘘。
“赵将军……唉,不过是一时失言,何至于此?”一名络腮胡将领闷头灌了一口酒,压低声音道。
另一人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叹道:“慎言!赵乾那是自寻死路!他那番话,传到陛下耳中,或是被御史台那帮人揪住,便是陷太尉于不忠不义之地!太尉此举,是断臂求生,也是……敲山震虎。”
“道理我等都懂,只是……”络腮胡将领将酒碗重重一顿,“未免太过心狠。我等追随太尉出生入死,难道就因几句狂言……”
“正因我等是心腹,才更需谨言慎行!”一个较为沉稳的老将沉声道,“太尉如今位极人臣,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一步行差踏错,便是万劫不复。赵乾之死,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功勋不是护身符,忠诚,更要用脑子!”
众人默然。话虽如此,但那份因主君毫不留情的处置而带来的疏离与惊惧,已然种下。秦啸岳的绝对权威得以巩固,但麾下核心圈子的凝聚力,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丝细微的裂痕。一些原本敢于直言的将领,此后在秦啸岳面前,言辞不免多了几分斟酌与保留。
二、 文官集团的权衡与试探
风阁、鸾台、三省六部各衙署之中,文官们对此事的讨论更为激烈,也更为隐晦。
王相府邸,书房内。
郑远与苏婉儿皆在座,气氛凝重。
“秦公这一剑……可谓石破天惊。”王相抚着胡须,眼神深邃,“如此一来,谁还敢明面上指责他拥兵自重?他这是以自污的方式,强行自清。”
郑远眉头紧锁:“方式虽烈,但其心可辨。只是,经此一事,秦公在军中之威望,恐怕更甚往昔。这……福兮祸兮?”
苏婉儿轻声道:“祸福难料。然赵乾之言,虽狂悖,却也道出了一部分事实。京畿兵权,如今确系于秦公一身。他今日可杀赵乾以明志,他日若……又有谁能制衡?”
王相微微颔首:“制衡之道,在于制度,在于朝堂共识。秦公此举,短期内可保朝局稳定,但长远来看,文武失衡之患未除。我等身为辅政,当务之急,并非与秦公对立,而是需尽快理顺朝纲,恢复陛下(指恢复正常理政能力)之权威,或……稳固储君之位。”
他顿了顿,看向郑远:“郑大人,你是银青光禄大夫,又深得清流信重。对于此次因平乱和后续调整空出的一些职位,尤其是御史台、吏部考功司等风宪、铨选要害部门,需得仔细斟酌,选拔刚正不阿、能持中守正之臣填充。此乃制度制衡之根基。”
郑远会意:“下官明白。绝不能让朝堂,变成一言堂。”
文官集团的策略已然清晰:避免与秦啸岳正面冲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其忠诚与苦衷,但暗中加速在关键文职岗位布局,通过制度、言路和人事任免,构建起无形的制约网络。同时,尽快让皇权(无论是以陛下康复还是太子监国的形式)回归常态,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三、 御史台的暗流与抉择
御史台作为朝廷耳目,风闻奏事是其职权。赵乾殿前狂言,秦啸岳御前拔剑,皆是可大书特书的事件。然而,事发之后,御史台却异乎寻常地保持了沉默。
御史大夫(御史台长官)连夜召集几位核心御史中丞、侍御史商议。
“此事,弹劾与否,两难啊。”御史大夫叹息道,“弹劾赵乾?人已死,且太尉已定性为‘悖逆’。弹劾太尉御前失仪?他已然请罪,且情有可原。若强行上本,恐被误解为针对太尉,引发文武更大对立,于朝局不利。”
一位年轻气盛的侍御史不服:“大夫!御前拔剑,终究是坏了规矩!若此风一开,日后武臣是否皆可效仿?朝廷法度何在?下官以为,当上书直谏,请陛下(辅政)明示纲纪!”
另一位老成持重的御史中丞摇头:“不然。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秦太尉杀的是自己人,表的是自己忠。此时弹劾,非但无功,反而可能引火烧身。不若静观其变,将此事记录在案即可。我等之责,在于监控后续,若太尉或其部属再有逾矩,再行纠劾不迟。”
最终,御史台选择了暂不发声。这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既是对秦啸岳强势的忌惮,也是对当前脆弱朝局的一种无奈妥协。然而,暗中,已有御史开始留意与秦啸岳过往从密的官员,以及京畿各卫所将领的动向,默默收集着可能用于未来的“素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