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宗室旧案的重审,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引爆了一颗惊雷。旨意经由不合规的中旨下达,绕过了风阁的审议和鸾台的封驳,直接压到了刑部与大理寺的案头。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意味着“帝影”开始尝试打破自张德海倒台后好不容易重建起来的朝堂秩序与权力制衡。
刑部尚书与大理寺卿面面相觑,倍感棘手。此案牵扯旧账,翻动起来必然掀起波澜,且陛下(帝影)态度坚决,他们若硬顶,便是抗旨不尊;若遵照执行,则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等于默许了皇权可以随意践踏既定的政务流程。
风阁内史王相忧心忡忡,连续两日召集门下侍郎郑远、礼部侍郎苏婉儿等辅政大臣商议,却难以达成一致。王相倾向于暂缓执行,设法劝谏;而郑远则从律法角度认为,若真有冤情,查明亦是应当,但需走正规程序;苏婉儿则敏锐地感觉到此事背后恐怕另有玄机,建议暗中调查陛下坚持翻案的真正动机。
就在辅政大臣们争论不休时,“帝影”的第二步棋已经落下。她以“协理宫务,安抚宗亲”为名,下旨将一位平日里并不起眼、辈分颇高的老王爷——淮阳王李综,召入了宫中,并让其暂时居住在靠近内廷的一处馆舍。理由是,淮阳王当年与那李姓宗室之父交好,或知悉一些内情。
这一举动,更加深了陆昭的怀疑。他通过沈青桐的江湖渠道紧急调查,反馈来的消息令人心惊:这位淮阳王李综,其母系一族,竟与之前发现的那个没落西域秘教家族往来密切!而且,淮阳王府近年来虽表面低调,但其名下几处庄园和商铺的资金流向极其诡异,与一些已被查处的圣教外围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果然如此!”陆昭在钦天监密室中,看着沈青桐传来的密报,心沉到了谷底。“翻案是假,借机将圣教的重要人物淮阳王名正言顺地接入宫中,靠近权力核心,才是真!他们是想在宫内建立一个新的联络点和指挥中心!”
这圣教的渗透,竟已达到了如此地步!连宗室亲王都可能是其核心成员!其网络盘根错节,远超想象。
…
秦啸岳同样收到了关于淮阳王入宫的消息。
他在军中经营数十年,在宗正寺和部分闲散宗室中也有自己的眼线。淮阳王李综与西域势力的暧昧关系,他早有耳闻,只是以往此人并无实权,故未加重视。如今被“帝影”突然召入宫中,其意味不言自明。
“好一招暗度陈仓!”秦啸岳冷笑,“想把皇宫变成你们圣教的巢穴吗?做梦!”他立刻加强了通过殿中省和内侍省对淮阳王所居馆舍的监视,同时,以保障宫禁安全为由,将自己麾下一支绝对忠诚的左卫精兵,调防至那处馆舍外围,形成无形的包围和威慑。
…
然而,圣教的行动并未停止,其触角开始伸向更令人意想不到的领域。
太医署近日向几位辅政大臣呈报,称陛下(帝影)要求太医院研制一种新的“安神滋补”汤剂,并指定了几味颇为罕见的药材,其中一味名为“血苓”,据古籍记载,只生长于西域极寒之地的雪山之巅,有“凝魂固魄”之奇效,但也带有极强的阴寒属性,寻常人服用有害无益。
这份药方经由太医署几位资深太医研判,都认为其药性猛烈诡异,与陛下当前虚不受补的体质相悖,风险极大。太医署令不敢擅专,将疑虑呈报辅政大臣。
“凝魂固魄?”陆昭得知此事后,立刻联想到了“夺舍”邪术!这“血苓”,极有可能是用于稳定“帝影”体内那不完全的夺舍状态,或者是为了进一步侵蚀、融合武皇帝原本魂魄的邪药!
他不能再等待确凿证据了!必须阻止!
他立刻修书一封,详细阐述了“血苓”的危害性与可能关联的邪术,派人秘密送至秦啸岳、王相、郑远、苏婉儿四位辅政大臣府上。他相信,在涉及陛下龙体安危此等大事上,只要点明利害,至少能暂时形成共识,阻止这药方的实施。
…
秦啸岳接到陆昭密信,阅后神色凝重至极。
他虽与陆昭有隙,但在陛下安危和帝国稳定的大是大非面前,他分得清轻重。他立刻联合王相、郑远,以辅政大臣的名义,向太医署下达严令:未经辅政大臣联席会议核准,不得为陛下配制任何新增药剂,尤其是涉及罕见药材的方子!同时,他加强了对太医署药材采购渠道的监控。
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帝影”意图的直接阻击。
…
“帝影”的反应,印证了陆昭最坏的猜测。
得知药方被辅政大臣联手否决后,“帝影”在寝宫中罕见地发了一场“雷霆之怒”,摔碎了好几件珍贵的瓷器,斥责辅政大臣“架空君权”、“其心可诛”!甚至传出了想要更换太医署令的风声。
这番失态的表现,与武皇帝以往即便盛怒也维持着帝王威仪的形象大相径庭,更加深了重臣们心中的疑虑。宫中流言开始悄悄蔓延,一些低阶宫人窃窃私语,议论着陛下的“反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