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在梅林畔听闻秘辛之后,陆昭的心便如同坠了一块寒冰,沉甸甸,冷飕飕。他看待皇宫、看待朝堂、乃至看待身边所有人的目光,都悄然蒙上了一层审视的阴影。尤其是面对寒梅时,那份曾经在对抗张德海时建立的信任与默契,如今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极致的谨慎与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惊涛骇浪。
他不能对任何人言说这份怀疑,包括妻子沈青桐。并非不信任,而是此事牵连太大,知道的人越少越安全。他如同一个行走在万丈深渊边缘的独行者,每一步都必须精准而无声。
他的调查,从两个方向悄无声息地展开。
其一,是利用钦天监的职权和超然地位,暗中观察、推演。
他不再仅仅观测天象吉凶,更开始以秘法感应皇宫乃至长安城内的“气”之流转。他发现,在梅花内卫总部所在的区域,以及寒梅经常活动的几条宫禁路径上空,那原本应属于皇家护卫的刚正凛然之气中,竟隐隐缠绕着一丝极淡、却无比阴韧的晦暗气息,这气息与之前西市节点、张德海临死时散发的污秽之感同源,却更为精纯、内敛!这几乎印证了他的猜测——寒梅绝非普通的梅花内卫统领,她与那圣教有着极深的渊源,甚至可能就是核心!
同时,他开始重新审视寒梅在扳倒张德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许多当时看来是“关键助力”的环节,如今细细推敲, timing 都巧得令人发指,仿佛一切都在某种无形的掌控之中,张德海的覆灭,似乎也成了为她清除障碍、甚至……杀人灭口的一步棋?这个念头让陆昭不寒而栗。
其二,是动用极为隐秘的、连沈青桐的江湖网络都未必知晓的师门渊源和人脉。
陆昭的师门传承久远,与一些避世修行、或隐于市井的奇人异士仍有联系。他通过绝对安全的特殊渠道,委托一位精于“追魂溯影”之术的隐世前辈,尝试追溯那枚从沈青桐遇袭现场找到、后被寒梅取走“查验”的噬魂木珠的最终去向和接触者。这是一招险棋,极易被感知,但他必须冒险一试,找到寒梅与邪物直接关联的铁证。
朝堂之上,与镇国公秦啸岳一系的博弈仍在继续,但陆昭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
他不再像之前那样,对于北庭军械、人事被卡之事,通过风阁王相或门下郑远去据理力争,而是表现出一种“顾全大局”、“理解兵部难处”的姿态,甚至在一次小范围朝议中,当秦啸岳一系的官员再次以“京畿重地,防务优先”为由,削减北庭预算时,陆昭罕见地没有出声反驳,只是沉默以对。
这让秦啸岳及其党羽感到有些意外,同时也更加确信他们的敲打策略起了作用。风阁内史王相(原兵部尚书)私下找到陆昭,疑惑地问道:“国师,北庭乃边防重镇,如今河北未靖,如此克扣军备,恐非长久之计啊。您近日为何……”
陆昭叹了口气,面露“无奈”:“王相所言极是。只是,镇国公执掌军方多年,威望素着,其考量亦有其道理。如今朝局初定,不宜再起大的纷争。北庭那边,灵生他们……想来也能体谅朝廷的难处,自行克服一阵。”
他这番以退为进的表态,既麻痹了秦啸岳一系,让他们以为陆昭选择了退让和妥协,同时也将压力部分转移回了北庭,考验着灵生、明心的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不想在揪出内鬼之前,与秦啸岳爆发全面冲突,那只会让隐藏在暗处的寒梅(圣教)渔翁得利。
然而,陆昭的“退让”在秦啸岳看来,却未必全是好事。
镇国公府内,赵元楷略带得意地汇报:“国公爷,陆昭果然退缩了!看来他也知道,在这朝堂之上,没有军方支持,他终究是空中楼阁。”
秦啸岳却捻着胡须,眉头微蹙:“他退得太快,太干脆了……不像他的性格。元楷,你觉得,他是在隐忍,还是另有图谋?”
赵元楷不以为然:“他能有什么图谋?如今陛下静养,太子年幼,朝政由王相和我们把控,军方是国公爷您说了算。他陆昭一个方外之人,没了陛下毫无保留的信任,还能翻起什么浪花?依下官看,他是识时务了。”
秦啸岳沉吟片刻,摇了摇头:“不要小看他。此人智计深远,更兼莫测之能。传令下去,对北庭的压制,暂缓三分,看看他的反应。另外,加紧盯梢陆昭和他身边人的动向,尤其是钦天监的出入人员,我要知道他最近到底在忙什么。”
秦啸岳的老辣让他本能地感到一丝不安,陆昭的沉默,或许预示着更大的风暴。
而此刻,真正潜藏的风暴之眼——寒梅,似乎也有所察觉。
她依旧如往常般,一丝不苟地处理着梅花内卫的事务,向武皇帝汇报着京中动向(自然是经过筛选的),与朝中官员保持着必要的距离。但陆昭能感觉到,几次在宫中和朝堂附近的“偶遇”中,寒梅那双看似平静无波的眼睛,在他身上停留的时间,比以前略长了那么一瞬,那目光深处,仿佛在评估,在探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