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勋的书信抵达金陵时,裹挟着荆襄之地特有的湿润水汽与一种难以言喻的妥协意味。
信中措辞恭谨,一改之前的倨傲,极力颂扬陈策擎天保驾之功与北伐抗狄之志,称自己“年老昏聩,前番多有怠慢”,如今“幡然醒悟,愿附骥尾,共襄盛举”。
信中并未明确提及具体盟约,只表示“荆襄上下,谨奉议事府号令”,并“恳请陈先生遣能吏干员,赴襄共商防务、漕运诸事”。
澄心堂内,炭火毕剥。
吴文远细细读罢书信,抚掌笑道:“先生,刘世勋这是服软了!虽未明言结盟,但愿意让我们的人进入荆襄,参与防务与漕运,已是极大的让步!荆襄门户,自此为我敞开!”
赵铁鹰却持重道:“先生,刘世勋老奸巨猾,此番表态,未必全然真心。或许是迫于我军压力与流言中伤,行的缓兵之计。我们仍需谨慎,以防其反复。”
陈策将书信置于案上,目光沉静如水:“真心也好,假意也罢。他既开了这道门缝,我们便有办法让这门,再也关不上。”
他看向吴文远:“文远,即刻遴选一批精通政务、军务的干员,由你亲自带队,持我手令,前往襄阳。此去,首要任务并非接管,而是‘协助’。协助刘世勋整训军备,核查粮秣,梳理漕运账目。姿态要放低,做事要务实,要让荆襄的官员、将领看到我们的能力与诚意,而非掠夺与压迫。”
“其次,”陈策指尖轻点桌面,“以‘协防’为名,让石破天从李全部中,抽调三千精锐,换上轻甲,打着‘江北抗狄义军观摩使团’的旗号,由李全亲自率领,随你一同入荆襄。这三千人,要驻扎在襄阳东北方向的要冲之地,名为观摩学习,实为……站稳脚跟。”
吴文远心领神会:“先生是欲效‘星火燎原’之策?先遣部分力量嵌入荆襄,待时机成熟,便可里应外合,或施加影响,使其彻底融入我方体系?”
“不错。”陈策颔首,“种子既已播下,便需耐心浇灌,静待其生根发芽。对刘世勋,既要给足面子,也要暗中攥紧里子。他若安分,将来北伐功成,少不了他一份荣华;他若心怀异志……”陈策没有说下去,但眼中一闪而过的寒芒已说明一切。
“铁鹰,”陈策转向赵铁鹰,“你的人,要像影子一样跟着文远他们进入荆襄。重点监控刘世勋及其心腹将领的动向,同时,设法接触荆襄军中中下层军官,以及那些对刘世勋统治不满的士绅豪强。我们要的,不只是刘世勋一个人的归附,更是整个荆襄的人心。”
“是!”赵铁鹰肃然应命。
江北·睢阳
石破天接到命令,虽然对不能立刻大打出手有些遗憾,但对陈策的谋划佩服得五体投地。
“先生这脑子就是好使!派兵过去占着地方,还让那刘老头没话说!李全,你小子带弟兄们过去,可得给老子长脸,别让人小瞧了咱们江北的汉子!”
李全抱拳,神色沉稳:“将军放心,末将晓得轻重。”
不久,一支打着“观摩使团”旗号,却军容严整、杀气内敛的三千人队伍,在吴文远使团的陪同下,浩浩荡荡却又规规矩矩地开进了荆襄地界,按照约定,驻扎在了预设的区域。
他们的到来,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在荆襄军政两界激起了层层涟漪。
荆襄·襄阳
刘世勋亲自出城迎接了吴文远一行,场面做得十足。
但当他看到那支紧随其后、沉默行军的“观摩”部队时,眼角还是忍不住抽搐了一下。
他心中暗骂陈策手段老辣,却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强颜欢笑地将吴文远等人迎入府中。
接下来的日子,吴文远带来的文官团队展现出极高的效率与专业,迅速帮助荆襄方面理清了积压多年的漕运账目,提出了几条切中要害的防务改进建议,让一些原本对金陵抱有敌意的荆襄官员刮目相看。
而李全率领的三千“观摩”部队,则严格遵守军纪,与当地驻军秋毫无犯,甚至还协助扑灭了一次附近的民房火灾,赢得了不少百姓的好感。
赵铁鹰的察事营更是无孔不入,如同水银泻地般渗透进荆襄的各个角落。
一些对刘世勋苛政不满的军官,开始暗中与察事营接触;一些被刘世勋打压的士族,也看到了借助金陵力量翻身的希望。
刘世勋感觉自己仿佛陷入了一张无形的大网,陈策的手腕如同温柔的绞索,正在一点点收紧。
他试图暗中联络伪齐,却发现对方态度愈发冷淡,显然之前的流言已然生效。
他麾下的将领也开始出现分化,有人主张彻底倒向金陵,有人则惶惶不可终日。
金陵·清凉山别院
陈策听着吴文远从荆襄发回的阶段性汇报,脸上并无太多得色。
局势正在按照他的预想发展,但这还不够快。
北伐的时机,需要更多的条件来促成。
阿丑端着一碗新配的安神茶进来,轻轻放在案几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