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禅意新菜,风潮再起
凌晨四点的月飨祭广场,还浸在墨色的寂静里。临山区的青石板路带着夜露的湿凉,踩上去能听见“咯吱”的轻响,像大地还没睡醒的呓语。但“中华之光”的展位前,已经有了动静——三个扛着摄像机的记者正踮脚架三脚架,金属支架触地时发出“咔哒”脆响,惊飞了檐角栖息的麻雀。天边刚泛起一抹鱼肚白,淡青色的天光里,能看见他们呵出的白气,像为这场早起的等待蒙上了层薄雾。
“再往左挪半米,对,把‘中华之光’的牌匾框进去。”摄像师大声指挥着,镜头对准展位紧闭的木门,仿佛要从门板的纹路里,提前捕捉到今天的秘密。
没过多久,脚步声从四面八方涌来。穿深色西装的商务人士提着公文包,皮鞋踏在石板路上的节奏急促又规律;挎帆布包的学生们说说笑笑,书包上的挂饰叮当作响;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则走得轻缓,车里的宝宝还含着奶嘴,睫毛上沾着晨露般的水汽。不到半个时辰,队伍就像条活过来的长龙,绕着展位盘了三圈,尾端甚至甩到了隔壁卖和果子的摊位前,摊主无奈地挪了挪木架,笑着对排队的人说:“要不先买点大福垫垫肚子?等会儿吃川菜才有力气排队啊。”
人群里,三道身影格外醒目。三个穿着炭灰色西装的男女,袖口别着枚银质徽章,上面“WGO”三个字母在晨光里闪着冷光。他们不像普通食客那样伸长脖子往前挤,只是站在队伍后侧的香樟树下,目光沉静得像深潭——女评审正低头观察展位的木质招牌,指尖轻轻拂过“中华之光”四个字的刻痕,仿佛在触摸这四个字背后的分量;男评审则翻开皮质记事本,笔尖在纸上滑动,记录着排队人群的年龄层、穿着打扮,甚至每个人脸上的期待神色;年纪稍长的评审则仰头望着展位的帆布顶,似乎在判断通风与采光对食材新鲜度的影响。他们的动作从容又精准,像三台精密的仪器,在喧嚣中无声地运转。
“听说了吗?李浩今天要出新品!”排在前排的扎辫姑娘举着手机,屏幕亮度调得老高,昨晚“中华之光”官微发的预告图占满了整个界面——一张虚化的豆腐特写,奶白的质地里透着淡淡的黄,配文只有八个字:“山水之间,自有真味”。评论区已经炸开了锅,点赞量突破了五万。
“看到那几个穿西装的没?是WGO的评审!”旁边戴眼镜的大叔踮着脚,手搭凉棚往香樟树下望,“我去年在巴黎参加美食展见过他们,只要被他们点过头的餐厅,不出半年就能上米其林榜单!”
“何止啊,”穿校服的男生凑过来,压低声音,“我刚看见‘银汤匙’的主厨皮埃尔了,就在对面咖啡馆靠窗的位置,戴着墨镜假装看报纸,桌子上的咖啡都没动过——肯定是来探虚实的!”
展位内,早已是另一番忙碌景象。刘晓燕对着小镜子系围裙,藏青色的粗布围裙被她系成个利落的蝴蝶结,领口的结系了三次才满意,最后还拽了拽衣角,确保不会在颠锅时碍事;雷军正用麂皮布细细擦拭迦楼罗刀,布面划过刀身的弧度轻柔得像抚摸,刀刃反射的光映在他脸上,连睫毛的影子都清晰可见;解长贵把醒了整夜的面团往案板上摔,“砰砰”声沉闷又有力,震得台面上的擀面杖都跟着跳,每一下都像在擂鼓,为这紧张的早晨注入了几分踏实的底气。
李浩站在料理台后,指尖轻轻抚过永灵刀的刀柄。这把刀陪了他五年,从四川老家的灶台,到远月学园的赛场,再到如今的月飨祭,刀身的纹路里藏着数不清的印记——有处理鲷鱼时留下的细密划痕,有切春笋时蹭上的淡绿汁液,还有熬骨汤时溅上的褐色油渍。今天,他要让这把习惯了坚硬的刀,触碰一种最温柔的食材。
料理台上,摆着个竹编簸箕,里面是刚从本地农户手里收来的黄豆。颗颗饱满得像滚圆的金珠,外壳还沾着点褐色的泥土,凑近了闻,能嗅到股混着阳光与田埂的清苦香气。旁边的陶瓮敞着口,里面盛着昨晚吊了整夜的日式高汤,昆布的淡褐与鲣节的墨黑沉在瓮底,汤面结了层薄薄的奶白油脂,像层凝固的月光,轻轻一碰就会化开。
“开始了。”李浩低声说,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这三个字像是对自己说的,又像是对掌心的永灵刀承诺,刀身在晨光里微微发亮,仿佛听懂了他的话。
他抓起一把黄豆,指尖轻轻一捻,豆皮便簌簌落下,露出里面嫩黄的豆仁,像剥了壳的鸡蛋黄,带着湿润的光泽。倒入青石磨时,豆粒撞击陶壁的声音清脆得像风铃,“叮叮当当”的,在安静的展位里荡开。接着,他握住永灵刀的刀柄,刀刃贴着磨盘内侧缓缓转动——不同于寻常的研磨,他手腕带着种极细微的颤动,让刀身在转动时形成特殊的频率,震得石磨发出“嗡嗡”的轻响,像有只看不见的蜂鸟在磨盘里振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