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神医胡老扁 > 第37章 名媛竞艳

神医胡老扁 第37章 名媛竞艳

作者:骆亚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3 22:31:57

广慈医院位于公共租界与华界交汇的敏感地带,是一幢气势恢宏的欧式建筑,红砖外墙,拱形长窗,高大的爱奥尼柱廊彰显着其不凡的地位与西式的严谨。院内窗明几净,地板光可鉴人,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特有的气味,与胡老扁熟悉的、混合了草药与熏香的传统医馆氛围截然不同。穿着洁白护士服的女子步履轻盈地穿梭,神情肃穆的西医们或穿着白大褂,或西装革履,一切秩序井然,效率卓着。

胡老扁“特约顾问”的身份,林慕笙安排得颇为巧妙。并未大张旗鼓,只是在医院内部发了通知,言明聘请了一位精通传统医学的胡济仁先生作为顾问,主要负责妇科疑难杂症的辅助诊疗与咨询。他的办公室被安排在相对僻静的中医科诊区一角,与几位年纪颇长、观念相对保守的老中医为邻。此举既给了他立足之地,又避免了他这“土郎中”直接冲击医院主流的西医体系,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初时,院内的西医同僚们对这位空降的“顾问”大多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尤其是一些留洋归来的年轻医生,看胡老扁一身半旧青衫,药箱古拙,眼神中不免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审视。胡老扁对此不以为意,每日准时到岗,或在办公室研读林慕笙提供的西医妇科典籍,或静静观察医院运作,偶尔为前来中医科就诊的贫苦病患诊脉开方,态度一如既往的沉静谦和。

转机发生在他入职后的第十日。一位产后高热、西医用了多种新型抗生素仍反复不退的产妇,家属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辗转求到中医科。几位老中医会诊后,开了清热解表的方子,效果依然不佳。林慕笙得知后,便请胡老扁前去看看。

胡老扁诊视后,发现产妇虽高热,但口渴不欲饮,舌红无苔如镜面,脉细数无力,此乃热病后期,气阴两伤,虚热内扰之象,与初起实热证迥异。他大胆摒弃常法,开出“青蒿鳖甲汤”合“生脉散”加减,重在滋阴透热,益气生津。方中青蒿、鳖甲为君,透阴分伏热;西洋参、麦冬、五味子为臣,益气养阴固脱。

此方一出,几位老中医皆面露疑色,认为热势如此,再用滋阴,恐是抱薪救火。连林慕笙也谨慎地询问其中机理。胡老扁从容解释:“此热非外来之邪热,乃阴液耗竭,孤阳外越所致。如同锅底薪尽,仅余残火闪烁。若再予苦寒清热,如同泼水灭火,残火虽暂熄,然锅亦冷透,生机殆尽。唯有添水(滋阴)续薪(益气),使水火既济,虚热方退,元气乃复。”

他言之凿凿,理据分明。林慕笙沉吟片刻,力排众议,支持胡老扁用药。结果,两剂药后,产妇高热渐退,精神转佳,能进流质。再经调理,竟奇迹般康复出院。此事虽未大肆宣扬,却在广慈医院内部小范围引起了震动。那些原本心存轻视的西医生,再看到胡老扁时,目光里多了几分尊重与好奇。

然而,真正让“胡济仁”这个名字开始在上海滩特定圈层中流传开来的,并非这等危重病例,而是一场源于上流社会沙龙的风波。

上海的名媛圈子,是这座都市浮华表象下另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她们是军阀的千金、巨贾的爱女、政要的姨太太,或是自身便搅动风云的交际花。每周在各大饭店、私人俱乐部举办的沙龙、舞会、茶话会,是她们争奇斗艳、较量家世、财富、容貌与魅力的舞台。

这日午后,胡老扁刚为一位慢性带下的女工诊完病,林慕笙便亲自来到他的办公室,脸上带着一丝无奈而又有些好笑的神情。

“胡先生,有件‘棘手’的差事,恐怕非你出马不可了。”林慕笙苦笑道。

“林院长请讲。”

“是百乐门一位当红的歌女,名叫白牡丹,也是如今沪上几位大佬眼前的红人。”林慕笙压低了些声音,“不知何故,面上突然起了些红疹,痒得厉害,用了不少法国进口的香膏药水,越用越糟。她不敢去大医院,怕被记者拍到乱写,托关系找到我这里。这种……嗯,‘面子’上的问题,西药往往治标不治本,而且她身份特殊,我想,或许先生的传统医术,能有更温和根治的办法?”

胡老扁立刻明白了。这并非单纯的医疗求助,更牵扯到名伶的声誉与人际关系。他略一沉吟,点了点头:“胡某可以去看看,但需安排在隐秘之处。”

“这个自然,已安排在她在法租界的一处私人公寓。”

傍晚,华灯初上。胡老扁提着药箱,坐上了一辆林慕笙安排的、玻璃窗挂着厚重帘子的黑色轿车,驶入法租界幽静的高级住宅区。白牡丹的公寓位于一栋气派的公寓楼顶层,内部装饰极尽奢华,洛可可式的家具,天鹅绒的窗帘,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香水味,与医院和同春里的清简判若两个世界。

白牡丹本人,确实人如其名,容颜娇艳,身段婀娜,只是此刻用一方真丝手帕半掩着面,露出的额头和脸颊上布满了细密的红色丘疹,眼神中充满了焦虑与烦躁。

“这位就是胡先生?”她的声音带着吴语的软糯,却因心急而显得有些尖锐,“林院长说您有办法?您快给我看看!后天我还要去张督办家的堂会献唱,这副样子怎么见人!”

胡老扁让她坐下,在明亮的灯光下仔细察看她的面部。红疹色鲜红,微微凸起,瘙痒剧烈,周围皮肤略显肿胀。他并未立刻诊脉,而是先问道:“白小姐,这疹子起前,可曾用过什么新的胭脂水粉?或者,吃过什么特别的食物?比如鱼虾蟹贝、辛辣发物?”

白牡丹蹙着秀眉想了想:“胭脂水粉都是托人从巴黎带来的老牌子,用了很久了。吃的……前日晚间在吴公馆的舞会上,倒是吃了不少醉蟹,还喝了些香槟……难道是醉蟹?”

“很有可能。”胡老扁道,“蟹乃寒湿发物,易于引动风邪。加之小姐平日或许思虑劳心,肝火偏旺,湿热内蕴。一旦外受腥发之物引动,内外合邪,发于肌表,便成此疹。观其色红、痒甚,乃风热湿毒交织之象。”

他这才为她诊脉。脉象弦滑数,舌质红,苔黄腻。果然符合他的判断。

“此症西医或称之为过敏性皮炎,然其根在体内湿热蕴结,肝火偏亢。”胡老扁解释道,“若只外用药物压制,如同掩耳盗铃,邪毒未清,易反复发作。需内清湿热,凉血祛风,外以温和之剂安抚止痒,标本兼治。”

他开出内服方:“方用:消风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荆芥三钱,防风三钱,牛蒡子三钱,蝉蜕二钱,苦参四钱,苍术三钱,木通二钱,知母三钱,石膏五钱(先煎),生地五钱,当归三钱,胡麻仁三钱。此方疏风清热,除湿止痒。”

“再加龙胆草二钱,栀子三钱,黄芩三钱,柴胡三钱,增强清泻肝火之力。三剂,水煎服。服药期间,严格忌口,鱼虾蟹、牛羊肉、辛辣、酒类一律禁绝。”

又配外洗方:“用马齿苋二两,黄柏五钱,地肤子五钱,白鲜皮五钱,煎汤放凉,以干净纱布蘸取湿敷患处,每日三次,每次一刻钟。不可用手抓挠。”

白牡丹将信将疑,但事已至此,也只能依言而行。

令人惊喜的是,仅仅一剂内服汤药,配合两次湿敷,次日清晨,白牡丹脸上的红疹便明显消退,瘙痒大减。她惊喜不已,立刻打电话给相熟的几位名媛,言语间不免对胡老扁的医术大加推崇。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广慈医院那位能治‘面子病’的胡神医”的名声,悄然在上海滩的名媛圈子里流传开来。这些终日为容貌、为争宠、为维系社交地位而殚精竭虑的女士们,忽然发现了一条解决她们各种“难言之隐”的新途径——无论是因过度节食导致的月经不调,还是因长期使用含铅化妆品引发的面色晦暗,或是因精神压力造成的失眠、心悸、甚至隐隐的乳腺胀痛,这位胡先生似乎总能从她们讳莫如深的身体细节中,寻到病根,并以那种温和却有效的方式予以调理。

一时间,胡老扁那间僻静的办公室,竟隐隐成了沪上名媛们私下交流的另一个“沙龙”。她们在这里卸下精致的妆容与伪装,小心翼翼地诉说着身体的烦恼与内心的焦虑。胡老扁始终恪守医德,不言人是非,不问人**,只专注于病症本身,这反而赢得了她们更多的信任。

他甚至在不经意间,听闻了不少上海滩上流社会的秘辛轶事,哪个督军的姨太太与某位公子有染,哪个富商的女儿偷偷堕胎,哪个大佬的夫人常年靠鸦片缓解空虚……这些光鲜亮丽背后的阴影,都成了他理解这座城市、理解这些特殊病患的注脚。

然而,胡老扁深知,这看似风光的“名媛竞艳”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他周旋于这些权势女性的裙裾之间,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治好了,是锦上添花;稍有差池,或者无意中卷入了她们的恩怨是非,那便是万劫不复。他必须更加谨言慎行,如履薄冰。

这一天,他送走了一位因长期情志不舒导致“梅核气”(癔球症)的银行家太太,正准备整理脉案,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来者并非求诊的病患,而是一位穿着挺括中山装、面容精干、目光锐利的年轻男子。

“胡济仁先生?”男子语气客气,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势。

“正是鄙人,阁下是?”

男子从怀中掏出一张制作精良的名帖,双手递上:“鄙人陈明宇,在杜先生手下办事。杜先生久闻先生大名,家中一位女眷身体略有不适,想请先生过府一叙,不知先生可否赏光?”

胡老扁接过名帖,上面只有一个烫金的“杜”字,和一个位于法租界的地址。他的心头猛地一沉。

杜先生?在上海滩,能被如此尊称,且拥有如此能量的,只有那一位——青帮大亨,杜月笙。

这“名媛竞艳”的风,终究还是将他吹到了上海滩最深的漩涡边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