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神医胡老扁 > 第36章 申江烟云

神医胡老扁 第36章 申江烟云

作者:骆亚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3 22:31:57

民国十五年的上海,是镶嵌在长江入海口的一颗璀璨明珠,亦是东西方文明剧烈碰撞、光怪陆离的万花筒。

黄浦江上,巨轮呜咽,汽笛声撕破天际,与江边外滩那些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建筑群的沉默威严交织成一曲工业文明的交响。

江这岸,是洋人的租界,马路宽阔,电车铛铛,西装革履的洋行职员与身着旗袍、烫着卷发的摩登女郎步履匆匆;

江那岸,老城厢里,依旧是狭窄的里弄,斑驳的马头墙,吴侬软语的叫卖声与空气中弥漫的油烟、马桶刷洗的气味混杂,固执地维系着江南水乡最后一丝传统肌理。

胡老扁站在十六铺码头的喧嚣中,提着他那略显陈旧的药箱,望着眼前这既熟悉又陌生的都市,恍如隔世。熟悉的是,这里依旧是中国的地界,呼吸着江南潮湿的空气;陌生的是,这扑面而来的西洋景致、快得令人心悸的节奏,以及空气中那股混合了煤炭、香水、汗水和金钱的复杂气味,都与清河县的宁静、督军府的深沉、云岭寨的野性截然不同。

他最终还是离开了督军府。那夜雨中决绝的拒绝,如同在他与苏婉清之间划下了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尽管苏耀祖出于某种考量(或许是欣赏他的医术,或许是不愿与杨虎臣彻底撕破脸,又或许是顾忌女儿的情绪),并未强行挽留,反而赠予了一笔不算菲薄的程仪,但胡老扁知道,那里已非久留之地。

魏永年动用了在沪上的一位故交关系,为他安排了落脚之处。临行前,师兄弟二人执手相看,千言万语化作一声珍重。

魏永年塞给他一个地址和一小袋金叶子,低声道:“沪上龙蛇混杂,万事小心。若有难处,按此地址去寻‘广慈医院’的林慕笙副院长,他是我留洋时的同窗,可信。”

于是,他登上了东去的客轮,顺江而下,将这数月来的恩怨情仇、惊心动魄,暂时抛在了身后那渐行渐远的烽烟与权势之中。他选择了上海,这座远东最繁华、也最复杂的都市,希望借这人海茫茫,隐匿行迹,重拾医钵,过一段平静的行医生涯。

码头上人头攒动,苦力们喊着号子,扛着沉重的货物,脊背弯成一张弓;穿着号衣的包打听目光锐利地扫视着人群;小贩们兜售着五香豆、梨膏糖;穿着破旧旗袍的向导女争先恐后地涌上来拉客……一片混乱而蓬勃的景象。

“先生,要车伐?去啥地方?”一个穿着半旧对襟衫、戴着破毡帽的黄包车夫操着蹩脚的官话凑上来,殷勤地招呼。

胡老扁定了定神,掏出魏永年给的地址纸条:“去这个地方,泥城桥附近,福煦路同春里。”

“晓得了晓得了,先生请上车!”车夫麻利地接过他轻便的行李放在车踏板上,胡老扁坐上车,车夫拉起车把,吆喝一声,便汇入了车水马龙之中。

黄包车在熙攘的街道上穿行。胡老扁看着沿途的景象:高耸入云的银行大楼,橱窗里陈列着琳琅满目洋货的百货公司,霓虹灯初上闪烁的电影院招牌,西装革履与长衫马褂摩肩接踵,人力车、汽车、电车交织并行……这一切,都强烈地冲击着他的感官。这就是上海,一个将古老与现代、奢华与贫困、东方与西方毫无缓冲地挤压在一起的巨大熔炉。

同春里是一条不算宽敞但还算整洁的弄堂,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黑漆木门,黄铜门环,高高的围墙隔绝了外界的喧嚣。车夫在一扇标注着“36号”的门前停下。胡老扁付了车资,上前叩响了门环。

片刻,木门上的小窗打开,露出一双警惕的眼睛:“找谁?”

“请问,林慕笙林先生可是住在此处?鄙人胡济仁,受魏永年先生所托前来拜访。”胡老扁拱手道。

小窗后的眼神缓和了些,“吱呀”一声,木门打开。一个穿着干净短褂、管家模样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内,打量了胡老扁一番,侧身让开:“原来是胡先生,林先生吩咐过了,请进。”

入门是天井,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种着几盆兰草。穿过天井是客厅,中西合璧的布置,红木桌椅与皮质沙发并存,墙上挂着水墨山水画,也悬着西洋风景油画。一个穿着浅灰色西装、戴着金丝边眼镜、年约四十、气质儒雅温文的中年男子从沙发上站起身,迎了过来,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

“这位便是胡济仁胡先生吧?永年在信里多次提及,说您医术精湛,仁心仁术,今日得见,幸会幸会!”林慕笙伸出手,与胡老扁握了握,他的手温暖而干燥,语气真诚,“在下林慕笙,在广慈医院忝任副院长一职。”

“林院长,冒昧打扰,实在惭愧。”胡老扁欠身道,“永年师兄谬赞了,胡某愧不敢当。”

“胡先生不必客气,永年的朋友便是我的朋友。”林慕笙引胡老扁坐下,吩咐佣人上茶,“永年在信中说先生欲来沪上行医,暂寻落脚之处。这同春里36号,原是林家的一处旧宅,还算清净,楼上有一间空房,先生若不嫌弃,尽可住下。只是条件简陋,比不得大饭店。”

胡老扁连忙道:“林院长肯收留,胡某已是感激不尽,岂敢挑剔?只是叨扰府上,实在过意不去。”

“哪里话。”林慕笙摆摆手,“我平日多在医院,或者住在法租界的公寓,这里平常就老周(指那管家)夫妇看着,冷清得很。先生住下,反倒添些生气。而且,”他推了推眼镜,目光中带着医者的审慎与一丝好奇,“听闻先生尤精妇科,于传统医道有极深造诣,林某不才,虽习西医,然对祖国医学亦心向往之,日后正好可向先生请教。”

胡老扁观林慕笙言谈举止,平和谦逊,并无某些留洋归来者的倨傲之气,心中顿生好感:“林院长过谦了,西医亦有独到之处,胡某亦当向院长学习。”

两人就中西医理简单交谈了几句,林慕笙对中医的经络学说、辨证论治表现出浓厚兴趣,胡老扁也对西医的外科手术、细菌学说有所耳闻,交谈虽浅,却颇投机。

林慕笙见胡老扁面有倦色,便道:“胡先生舟车劳顿,想必乏了。让老周带您去房间安顿,洗漱休息。晚间我已让厨房备了几个小菜,为先生接风。”

胡老扁再次道谢,随管家老周上了二楼。房间果然如林慕笙所说,不算大,但干净整洁,一床一桌一椅一柜,窗外正对着里弄的另一排屋顶,虽无甚景致,却难得安静。

安顿下来,胡老扁推开窗户,深深吸了口气。上海初夏的空气,带着江水的湿润和都市特有的尘埃味。他终于暂时摆脱了过去的阴影,来到了这片号称“冒险家乐园”的土地。然而,他深知,上海绝非世外桃源。这里的繁华背后,是更加复杂的势力格局——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青帮、洪门、各路军阀的代理人、各国洋行买办……盘根错节,暗流汹涌。他想在此地凭医术安身,恐怕也非易事。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不必再仰人鼻息,不必再周旋于权贵匪霸之间。他可以尝试,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重新挂起“胡氏医馆”的招牌,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诊所,只为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病患,施展所学。

傍晚,林慕笙果然回来共进晚餐。席间,他向胡老扁介绍了些上海的情况,特别是医界现状。

“上海医界,可谓鱼龙混杂。”林慕笙放下筷子,语气带着几分无奈,“有我们广慈、仁济这样正规的西医院,也有不少挂着‘中西医结合’幌子实则坑蒙拐骗的诊所。中医界更是门派林立,有海派名家,也有江湖郎中。租界里,洋人医生地位超然,收费昂贵,非普通人能问津。华界这边,百姓还是更信传统中医居多,但良莠不齐,竞争也激烈。”

他看了看胡老扁:“胡先生初来乍到,若想开设医馆,选址、牌照、人脉,皆需费些周章。若不介意,可先在我广慈医院挂个特约顾问的名衔,一来有个身份便于行事,二来也可接触些病例,了解一下沪上病患的特点。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提议,既能解决暂时的生计与身份问题,又能借助广慈医院的平台站稳脚跟。胡老扁略一沉吟,便拱手道:“林院长如此厚爱,胡某感激不尽。只是胡某所学乃传统中医,于西医院中恐……”

“无妨。”林慕笙笑道,“广慈医院虽以西法为主,但并未排斥中医。院内亦有中医科,只是势微。先生若肯屈就,正可互补长短。况且,有些病症,尤其是妇人之疾,中西医结合,或能取得奇效。先生只需定期来院坐诊,或遇疑难杂症时参与会诊即可,并不强求先生改变诊疗方式。”

话已至此,胡老扁不再推辞:“既如此,胡某便恭敬不如从命了。多谢林院长成全!”

“太好了!”林慕笙举杯,“来,为胡先生加盟广慈,也为先生在上海开启新生,干一杯!”

两人举杯相庆。窗外,华灯初上,上海的夜生活刚刚开始,霓虹闪烁,歌舞升平。而在这静谧的同春里弄堂深处,胡老扁的沪上生涯,也悄然拉开了序幕。他不知道,这座充满魔力与危机的城市,将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这“申江烟云”之下,又隐藏着多少未知的风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