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先告退。”
李佋攥紧袖中的玉扳指,指尖几乎要嵌进掌心。
却还是强装乖巧地躬身行礼,转身缓步退出寝宫。
走到殿门外时,他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
见安倍山已坐在张良娣身边,两人低语的模样刺得他眼眶发烫。
只能咬着牙快步离开。
寝宫内,安倍山屏退左右。
殿门缓缓合上的瞬间,他脸上的威严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几分戏谑。
他伸手揽过张良娣的腰,指尖轻轻摩挲着她腰间的锦带。
语气带着调笑:“小娘子,为夫在外征战这么久,你就没半点想念?”
张良娣刚生产完不久,脸色还带着几分苍白。
被他这般亲近,脸颊瞬间泛红,轻轻推了推他的手。
语气带着几分娇嗔:“摄政王,妾身刚生产时日不久,身子还虚着呢,您轻点……”
“怕什么?”
安倍山轻笑一声,将她拦腰抱起,走向内殿的软榻。
“为夫会好好疼你。”
软榻上锦被翻飞,殿内渐渐响起暧昧的喘息声。
窗外的阳光透过纱幔,将两人的身影映得朦胧。
不知过了多久,安倍山才拥着张良娣靠在软榻上,指尖把玩着她的发丝。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侍女小心翼翼的声音:“启禀摄政王,吏部尚书王大人求见,说有要事禀报。”
安倍山眉头微挑,心中疑惑:“早朝刚议完事,王维这时候来,能有什么要紧事?”
他起身整理好衣袍,对张良娣道:“你先歇着,我去见他。”
张良娣点了点头,眼中带着几分慵懒:“摄政王快去快回,妾身等你。”
安倍山来到议事房时,王维已等候在那里。
手中捧着一卷空白的纸笺,见他进来,连忙躬身行礼:“臣参见摄政王。”
“坐吧。”
安倍山在主位上落座,抬手示意。
“王大人这时候来找本王,可是为了早朝时说的两都贡举之事?”
“正是。”
王维坐下,将纸笺放在桌上。
“早朝时仓促,臣未及细问,此次前来,是想请教摄政王,关于贡举的出题方向,您可有什么想法?”
安倍山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
沉吟道:“本王倒是有几分想法。如今大唐刚经历战乱,百姓最需要的是安稳日子,所以此次贡举,试题重在强调‘民为邦本、均平富民’的治国思想。”
他放下茶杯,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你想想,以往的官员多只懂吟诗作对,不懂百姓疾苦,才会导致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
“而且,本王当着你的面,说句不避讳的话,为官者多为士族门阀一类。”
“这次的试题,要让学子们明白,为官者首要之事,是让百姓有饭吃、有田种,而不是只为自己的家族谋取利益,追求虚名。”
王维眼中闪过一丝赞同,连忙提笔在纸笺上记下。
又问道:“摄政王所言极是,那具体可从哪些角度出题?”
“可以结合‘民水君舟,载覆无常’的思想。”
安倍山继续道:“让学子们论述,君主与百姓的关系,若是君主不顾百姓死活,最终会落得怎样的下场;“
“再让他们谈谈,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让百姓安居乐业。”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另外,‘田亩均平,耕者有其田’这个点也必须涉及。如今土地大多掌握在士族手中,百姓无田可种,才会揭竿而起。”
“让学子们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办法,选出真正能为百姓着想的人,才能从根本上稳定大唐的根基。”
王维一边听一边快速记录,笔尖在纸笺上沙沙作响。
待安倍山说完,他抬头望着安倍山,眼中满是敬佩。
“摄政王深谋远虑,这些出题方向,既贴合当下局势,又能选拔出实用之才,臣佩服!”
安倍山笑了笑,话锋一转,目光落在王维身上。
带着几分探究:“王大人,本王倒有个问题想问你。你出身河东王氏,而河东王氏又是太原王氏的重要分支,你母亲又是博陵崔氏的一员。“
“博陵崔氏与你家更是往来甚密,严格来说,你也是门阀贵族出身。”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感慨:“可你现在做的这些事,却处处为民着想,为百姓请命,这与那些只知维护自身利益的门阀子弟,截然不同。”
“你就不怕因此得罪同族,被他们排挤吗?”
王维手中的笔一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随即又变得坚定:“摄政王,臣虽出身门阀,但也亲眼见过了百姓的疾苦。”
“战乱时,臣曾在民间漂泊,见过百姓流离失所,吃过草根树皮;“
“也见过士族子弟强占民田,逼迫百姓卖儿鬻女。”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几分沉重:“那些所谓的门阀荣耀,在百姓的苦难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臣现在只想做些实事,让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就算被同族排挤,也无怨无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