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刚染亮太极殿的鎏金宝顶,殿前广场上已响起整齐的靴声。
文武百官身着绯紫青绿的朝服,按品级排列成两队。
腰间的鱼袋、玉带在晨光中泛着微光。
自安倍山平定陇右凯旋,长安已过半月,这还是他归来后首次主持早朝。
往日里由史向明以皇叔监国使身份坐镇的御座旁。
今日多了一道玄色身影。
安倍山身着亲王蟒袍,缓步走上丹陛,径直在龙椅上落座。
龙椅两侧空无他座,唯有他周身萦绕的威压。
昭示着朝堂之上独一无二的主宰地位。
八岁的李佋藏在后宫深处。
虽未现身早朝,却在帷幔后暗中关注着一切。
他攥紧袖中的玉扳指,这是张良娣近日悄悄送给他的,说是掌权者的象征。
想到母亲在耳边反复叮嘱的拉拢朝臣、早日亲政的话语。
他稚嫩的脸庞上浮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深沉。
“摄政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百官齐声跪拜,声音震得殿内的铜钟都微微发颤。
安倍山微微抬手,声音沉稳:“诸位平身。今日早朝,有要紧事,可尽管奏来。”
他目光扫过百官,威压十足。
殿内静了片刻,户部尚书崔涣率先出列。
躬身道:“启禀摄政王,陇右平定后,各地粮草调配已基本完成。“
“只是兰州、临洮两地百姓刚经历战乱,需拨银赈灾,还请摄政王定夺。”
安倍山点了点头:“此事本王已知晓,着户部从内库拨银五十万两,再调粮十万石,派专人送往两地,务必保证百姓有饭吃、有房住。”
东唐国际的纺织大业一直以来进行的还算顺利,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钱还是比较充裕的。
“臣遵旨!”
户部尚书躬身退下。
紧接着,兵部侍郎又出列奏报:“启禀摄政王,身兼兵部尚书一职的皇叔监国使史大人已传令各地将领。“
“三日后齐聚长安,整顿军队,还请摄政王示下训练章程。”
“让史大人按之前商议的办。”
安倍山语气简洁。
“不仅要练士兵的武艺,更要让他们明白为何而战,此事你多配合史大人。”
“臣遵旨!”
兵部侍郎退下后,殿内又有几位官员奏报了地方政务,安倍山都一一妥善处置。
就在百官以为今日早朝即将结束时。
吏部尚书王维身着紫色官袍,缓步出列,手中捧着一卷奏折。
“启禀摄政王,臣有一事奏请。”
安倍山抬了抬眼:“王大人请讲。”
王维躬身道:“自战乱以来,科举取士多有停滞,各地人才散落民间,难以选拔。”
“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恢复并完善科举制度,臣提议,近期筹备始置两都贡举,在长安、洛阳两地分别举行考试。”
“两都贡举?”
安倍山眼中闪过一丝兴趣。
“王大人详细说说。”
“是!”
王维展开奏折,声音清晰:“以往科举多在长安举行,偏远地区学子需长途跋涉,耗时耗力,不少人才因此错失机会。“
“若在洛阳增设考场,既能方便关东、河北等地学子,也能扩大取士范围。”
他顿了顿,继续道:“此外,此次考试可增设‘经世致用’科目,不仅考诗词文章,更考治政、农桑、兵法之术,选拔真正能为百姓做事的人才。”
话音刚落,礼部尚书便出列反驳:“王大人此言差矣!科举历来以文章取士,增设‘经世致用’科目,恐失了圣人教化之本!”
王维立刻回应:“尚书大人此言不妥!如今大唐刚经历战乱,百姓需要的是能解决温饱、安定地方的官员,而非只会吟诗作对的文人。”
“若只重文章,选出的官员不懂实务,如何能治理好地方?”
“你……”
礼部尚书还想争辩,安倍山却抬手打断了两人:“好了!王大人的提议,本王觉得可行。”
他看向王维,语气带着赞许:“科举取士,本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若只拘于形式,反而会埋没真正的贤才。”
“两都贡举,既能方便学子,又能广纳人才,增设‘经世致用’科目,更是贴合当下需求。”
他顿了顿,对礼部尚书道:“此事就交由礼部牵头,与吏部、国子监一同筹备,一月内拿出具体章程,不得延误。”
礼部尚书虽有不满,却也不敢反驳,只能躬身道:“臣遵旨!”
王维眼中闪过一丝欣喜,再次躬身:“谢摄政王支持!臣定当协助礼部,办好此次两都贡举!”
安倍山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扫过百官:“诸位还有要事吗?”
殿内鸦雀无声,百官纷纷低头,无人再出列奏报。
“既然无事,今日早朝便到此处。”
安倍山站起身,迈步离开太极殿。
百官再次跪拜送驾,看着安倍山离去的背影,殿内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崔涣走到王维身边,低声道:“王大人好胆识,竟敢在早朝提出改革科举,还好摄政王支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