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明:
各位读者:这一章是因为操作失误提前发布了,请大家越过这一章继续读,这样情节会更连贯。抱歉,抱歉。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天边还泛着鱼肚白,魏科长就骑着自行车往碳化硅厂赶。
路边的野花星星点点开着,黄的、紫的、粉的,缀在青草里,像撒了一把彩色的碎钻,风里带着青草和泥土的清新气息,吹在脸上格外舒服。
他蹬车的力气都比平时足,车铃“叮铃铃”响着,惊飞了路边草丛里的几只蚂蚱。
到厂里时,大门刚开,值班的老门卫老张正拿着扫帚扫门口的煤渣,见了他,愣了愣才反应过来,手里的扫帚都停了:“这不是魏科长吗?您咋这么早来?是来拿东西的?”
“以后我就在这儿上班了。”魏科长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着真诚,“我现在是碳化硅厂的厂长,往后还得麻烦张师傅多费心。”
老张吃了一惊,手里的扫帚差点掉在地上:“您来当厂长?那可太好了!魏科长您办事公道,我们都信您!”
语气里满是惊喜和期盼,像是看到了救星。
魏科长笑了笑,没多说什么,径直往车间走——他想趁着工人还没上班,先去看看车间的设备,跟早到的技术员聊几句,摸摸底。
走进车间,一股混杂着油污和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昏暗的灯光下,几台电阻炉孤零零地立着,表面落了一层厚厚的灰,有些地方还锈迹斑斑,一看就是许久没好好维护了。
地上的油污结成了硬块,踩上去有些黏脚,墙角堆着不少废料,上面落满了灰尘。
“魏厂长?您怎么来了?”技术员小王正好早到,正在检查设备,看到他进来,连忙迎了上来,脸上带着几分惊讶。
“我来看看情况。”魏科长走到一台电阻炉前,伸手摸了摸炉壁,指尖沾满了灰尘,“这炉子多久没检修了?看着不太对劲。”
小王叹了口气:“快半年了,之前厂里资金紧张,又没人牵头管这事,就一直拖着。”
“现在三台炉子,只有一台能勉强用,另外两台都坏了,配件也不好买。”
魏科长点点头,拿出笔记本记了下来:“配件的事我来想办法,你先把能用上的这台炉子仔细检查一遍,确保安全生产,不能出任何纰漏。”
“好嘞!”小王答应得干脆,眼里多了几分干劲——之前厂里死气沉沉,他也没心思干活,现在来了新厂长,看着像是真要干事的样子,他也重新燃起了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魏科长几乎泡在了车间里:早上天不亮就到厂,跟着工人一起巡检设备,听老操作工李师傅说电阻炉的“脾气”——“这炉子跟人似的,得慢慢升温,分三档来,急了就闹脾气,出的全是废次品”。
“每小时都得查一次炉压,差一点都不行”,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生产要点,连“炉膛清理要注意死角”“冷却水温控制在25度左右”这样的细节都没落下。
中午挤在食堂跟大家一起吃饭,搪瓷碗碰着搪瓷碗,发出清脆的响,顺带听职工提的意见——“更衣室的灯泡坏了三天了,晚上换衣服摸黑,总碰着柜子”“车间的喝水桶空了没人换,渴了只能忍着”“食堂的饭菜太单调,天天都是白菜萝卜”。
晚上则守着技术员研究生产工艺,图纸铺在桌上,铅笔在上面画满了圈,标注着“这里能优化保温”“这里能减少废料”,常常忙到后半夜,办公楼里只剩他那间的灯还亮着,灯光透过窗户,落在院里的槐树上,像个温暖的小光斑。
有次电阻炉的温度控制出了问题,炉温忽高忽低,生产出来的碳化硅块全是裂纹,像冻裂的冰,根本达不到合格标准,更没法对外销售。
魏科长急得不行,立刻召集技术员和老操作工开会,一起查找问题。
他跟着技术员拆炉门、查线路,手上沾满了黑油污,指甲缝里的油泥怎么洗都洗不掉,也顾不上擦;蹲在地上看线路板时,膝盖蹭到了地上的铁屑,裤子破了个小口,露出的皮肤被划了道浅浅的口子,他也没察觉,依旧专注地盯着线路板琢磨。
直到后半夜,终于找到了问题根源——是温控器的线路老化了,铜丝都露了出来,接触不良导致温度失控。
他跟着电工一起换线路,手心被电烙铁烫出个小泡,钻心地疼,也只皱了皱眉,没吭声,只是悄悄把泡按在裤腿上,继续递工具、打手电。
直到凌晨三点多,线路才更换完毕,电阻炉终于恢复了正常。
看着重新运转的炉子,魏科长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此时他才感觉到膝盖上的刺痛,低头一看,裤子上沾了些血迹,伤口已经结了层薄痂。
“魏厂长,您受伤了,赶紧去医务室处理一下吧。”李师傅看到后,连忙说道。
“没事,小伤而已。”魏科长摆了摆手,“炉子好了就行,明天就能正常生产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