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将至的意外任务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要过年了。
窗外的梧桐树落尽了最后一片叶子,光秃秃的枝桠顶着灰蒙蒙的天。
风一吹,就裹着股腊月里特有的冷意,往集体办的玻璃窗缝里钻。
覃允鹤还在集体办上班,依旧是一杯茶水、一张报纸,慢悠悠地打发着一天的时光。
搪瓷杯里的茉莉花茶泡得久了,叶子沉在杯底,茶水只剩淡淡的黄。
他捏着报纸的角,目光落在头版新闻上,心思却早飘到了别处。
他本不愿这样虚度光阴,可实在没辙——上次和主任聊起贸易公司的事,主任拍着胸脯说要向总公司汇报,可这一拖就是小半个月,总公司那边始终没个下文。
问了主任两回,对方也只含糊说“再等等”,他心里满是无奈,却也没别的办法。
每当想起前阵子老同事劝他的那句“给公家干活,你要这样做是干啥呀?”,他就忍不住琢磨。
给公家办事,确实不该冒进,老话“枪打出头鸟”可不是白说的。
以前他总想着多干些实事,可到头来落不着好不说,还惹了不少麻烦。
现在想想,倒不如顺着日子走,少给自己找不痛快。
再想到上次查账时的风波——明明是按规矩办事,却被人背后说“爱出风头”,最后还是主任出面才压下去。
他更不想当这个“出头鸟”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反复劝自己:得耐住性子,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拼命蛮干,安稳等着比啥都强。
他努力克制着心底的焦躁,指尖在报纸上无意识地划着,沉下心来等。
等领导的批复,等一个或许永远不会来的结果。
于是,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他依旧守着一杯茶、一张报,过着看似悠闲,实则透着点寡淡的生活。
可世事总带着点讽刺意味。
正当覃允鹤打算在办公室里安安稳稳待到过年,盘算着腊月二十八就提前回老家时,矿务局的红头文件突然送了过来。
领导还特意把各单位负责人叫去开了会,下达了新指示:为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抢占煤炭产销对接先机,各单位需在全国各地设立办事处,还明确了区域性划分,要求年后就得拿出初步方案,小年出发正是为了赶在年前对接,给后续落地留足时间。
北服公司和其他煤炭生产单位一样,也得在外设办事处。
只不过划分的对接区域不是北京、上海这些交通便利的大城市,而是远在山东的兖州矿务局——一个覃允鹤只在行业报表上见过名字的地方。
这天上午,覃允鹤刚送走上门走访的客人。
是以前在运销公司认识的老客户,拎了两袋本地的花生和红枣,说是“快过年了,过来看看老熟人”。
他刚把客人送到楼下,转身就看见工资科的魏科长从楼梯口上来,手里还拿着个棕色的公文包。
一进门,魏科长就笑着问:“允鹤,忙啥呢?刚看你送客人出去。”
见是魏科长,覃允鹤急忙站起身迎了上去,顺手拉过旁边的椅子:“没忙啥!你可是稀客啊。”
“我来集体办快一年了,还是头一回见你过来。快坐,我给你倒杯热水。”
说着,他快步走到墙角的暖水瓶旁,拿过魏科长带来的搪瓷杯,倒了大半杯热水。
递过去后又补充道:“刚才是几家老客户,借着春节前的功夫来走访。”
“其实他们和集体办没业务往来,就是纯粹朋友间的看望,带了点土特产,我都让小杜放食堂储物间了。”
“那你这回可要发财了!”魏科长接过水杯,用手焐着杯壁,半开玩笑地调侃道,眼里带着点笑意。
“发啥财呀?他们带来的慰问品,我全存食堂了。”覃允鹤摆了摆手,语气里带着点认真。
“这事我早跟主任汇报过,集体办本身就不宽裕,就那点办公经费,这些东西哪能自己分?”
“到时候给科室里的同事们都分点,也算大家沾沾喜气。”
他顿了顿,又说:“等后续把物资归置好,我也打算去走访走访——不能去单位打扰人家工作,拜访下以前认识的老领导、老同事个人,总没问题。”
“多走动走动,以后真要是有啥需要对接的事,也方便开口。”
“你呀,就是会找窍门!考虑得比谁都周全。”魏科长听完,忍不住笑了起来。
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覃允鹤也跟着笑了,原本有点沉闷的气氛一下子松快了不少。
又闲聊了几句家常——从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聊到今年冬天的煤价,魏科长才话锋一转,身体微微前倾:“允鹤,不跟你绕圈子了,我这次过来,肯定是有事找你。”
魏科长这才收起笑容,表情正经了些,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放在桌上:“确实有事,想跟你说下去兖州矿务局考察调研的事。”
“领导那边定了让我去,我想着你以前在运销公司工作时,经常外出跑业务,去过不少矿上,对考察这类事熟门熟路,所以才想拉着你一起去,有个伴也放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