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孙连城,搅动汉东风云! > 第41章 孙连城觉醒前世记忆

楼下的车灯熄灭后,那辆黑色轿车停在侧门再没动静。

孙连城依旧坐在办公桌前,手指搭在望远镜模型的底座上,

没有起身去查,也没有叫人。

他知道,这个时候动,反而会暴露自己已经察觉。

丁义珍的司机出现在这里,不是偶然。

这种时间点,不走正门,不登记,由熟人放行,

说明对方对区政府的安保流程很熟,

也说明这次来,是冲着某间办公室、某个抽屉、甚至某一份文件。

但他不动。

他已经布了局,三条线都试过水,目前风平浪静。

现在最危险的,不是敌人潜入,而是他因紧张而提前亮牌。

一旦打草惊蛇,那些还在缓慢推进的核查程序就会被掐断,

小张、老周、季昌明那边都会陷入被动。

他闭上眼,把整个事件从头捋一遍。

丁义珍交假材料,他压审批;

李达康起疑,约谈他问话;

他递出匿名线索,换来一句“核实资金去向”的批注;

接着安排三路试探,静等十天后的到来。

每一步都在规则内,每一步都留有退路。

可问题也正出在这里,太规整了。

就像当年在航天院做轨道推演,数据再全,模型再精确,如果初始条件有一点偏差,最终结果就会差之千里。

他现在的布局,依赖太多外部变量:

财政局能不能按时核账?

纪委会不会主动调卷?

检察系统是否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

如果其中任何一环卡住,丁义珍就有足够时间脱身。

他睁开眼,目光落在桌角的日程表上。

三个圈还画在那里,像三个等待引爆的定时点。

但此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等别人动手,而不是逼对手犯错。

这个念头一起,一段记忆毫无征兆地浮现出来。

不是穿书后的经历,也不是官场这些年攒下的经验,

而是更早之前的事,他在航天院带项目时,

有一次模拟卫星变轨。

地面测控只给了三组观测数据,间隔短,误差大,常规算法算不出轨迹。

当时团队争论不休,有人主张等更多信号,有人建议放弃追踪。

但他没等。

他带着团队反向建模,把已知的发射参数、燃料消耗率、大气阻力系数全部代入,构建了一个“行为初值模型”。

他们不是靠数据追目标,而是用逻辑预判它的下一步动作。

结果,卫星第三次跃迁的位置,与预测坐标仅差0.3度。

那一刻,他明白了一件事:

真正的掌控,不在于掌握多少信息,而在于能否在混沌中建立确定性。

这个思维模式沉寂多年,被官场的琐碎和妥协一点点掩埋。可现在,它回来了。

他坐直身体,手指慢慢收紧。

丁义珍的行为有没有规律?

有。

这个人做事,从来不是凭空下手。

每次项目推进,必先放出风声,造舆论势;

然后绕开集体决策,以“特事特办”名义走快速通道;

最后通过关联公司洗钱出境,全程不超过一个月。

他的节奏是固定的,像钟表一样精准。

赵瑞龙呢?

喜欢借“商业合作”名义注资,但资金到账后必定要求地方政府配套补贴或土地置换。

他不怕查,因为所有手续表面合规,漏洞都藏在时间节点的缝隙里。

就连李达康,也有他的惯性,只要事情不影响GDP增长,不影响上级考核,他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一旦触及政治风险,尤其是可能牵连自己的时候,他会立刻切割,甚至反手一击。

这些不是猜测,是长期观察积累下来的判断。

而现在,他把这些人的行为模式全部调了出来,像拼图一样重新排列。

如果丁义珍知道风声不对,他会怎么做?

不会逃。

至少不会马上逃。

这种人,临走前一定要拿最后一笔钱,要确保所有后路都安排妥当。

他还会试图销毁证据,但不会亲自出手,而是让亲信操作,比如今晚来的司机。

那么,他最可能动的是什么?

不是财务原始凭证,那在财政局备份,他碰不到;

也不是会议纪要,政府办归档,有监控。

真正能被悄悄处理的,是那些尚未归档的过程材料,

比如拆迁户签字样本、银行回单复印件、专家评审的通讯记录。

这些东西不在正式档案里,却能成为调查突破口。

尤其那份六名已故村民的补偿名单,只要比对公安户籍系统,立刻就能戳穿造假。

他猛地想到什么,低头看向自己办公桌左侧第二个抽屉。

那里有一份他上周特意留下的复印件,标注为“待补证”,其实是故意放在明处的诱饵。

他知道,如果有人想动手脚,一定会找这类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关键的边缘材料。

而现在,那个司机进来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