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妖邪被消灭,肆虐多日的洪水也逐渐退去,村庄又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与祥和。张道陵静静地站在岸边,凝望着眼前重归平静的河面,心中充满了欣慰和喜悦之情。
就这样,张道陵一面寻访问道,一面用符箓治病救人。
每一次精心绘制那些蕴含着无穷奥秘的符箓时,张道陵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来自天地之间的磅礴伟力正在源源不断地汇聚而来;而每一次成功施展出精妙绝伦的法术,他更是深刻领悟到古老而神秘的符箓术所蕴藏的无尽神奇之处。
正是在这样一次次与妖邪的激烈交锋以及对自身技艺不断磨砺的过程中,张道陵的修为也在不知不觉中日渐精进,向着更高深的境界迈进。
同时,每当他治好一个病人或除掉一个妖邪,人们向他道谢时,空中都有强弱不等的星光降落到他的身上,渐渐地就积累下了功德之力,无形中催进了他修为的提升,隐隐有突破的迹象。
于是,张道陵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归桐柏山的路途,开始了闭关苦修之旅。
这一日,在桐柏山飞来峰下那幽深的山谷之中,群峰宛如翠玉般层层叠叠,溪水恰似银练般潺潺流淌。
张道陵挑选了一处背风向阳的崖畔,砍来翠竹作为骨架,割下茅草当作席子,再用藤蔓紧紧捆绑,短短三日便筑起了一间仅能容身的草庐。
庐顶覆盖着松针,宛如一把天然的雨伞,为他遮风挡雨;四壁留有缝隙,仿佛是在与山风嬉戏,虽然简陋,却与山间的灵气相互交融。
夜幕降临,山岚如轻纱般裹挟着丝丝寒意,悄然渗入草庐之中。他静静地盘坐在蒲草之上,点燃松明,那微弱的光芒如同夜空中的点点繁星。
听着林涛阵阵,犹如高僧诵经,他竟心生感慨:“心与天地共寂寥”。偶尔有野狐前来窥探,山雀在屋檐上栖息,他也毫不驱赶,而是将它们视为志同道合的友人。
张道陵为了寻找突破修行的方法,于是下定决心摒弃那寻常人赖以生存的五谷杂粮,转而采用一种独特的“食气”之法来净化自己的脏腑,也就是后人说的辟谷。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曙光划破天际之时,也就是寅时(凌晨 3 - 5 点),张道陵便会准时起身,面朝东方静静地站立着。他微闭双眼,深深地吸气,将那绚烂多彩的朝霞之气缓缓地吸入体内。
接着,他运用起了神秘而古老的“六字诀”——呵、呼、呬、吹、嘘、嘻,以此引导着体内的气息流动,使其顺畅地沉入丹田之中。
待到辰时(早上 7 - 9 点),山间弥漫着清新的雾气和晶莹的露珠。张道陵漫步于山林之间,小心翼翼地采集那些纯净的晨露,用以滋润自己干涸的喉咙。至于午餐时分,他仅仅食用三颗野生的大枣以及一小捧黄精而已。
起初的时候,由于突然改变饮食习惯,张道陵的身体出现了一些不适反应。他的腹部不时传来阵阵雷鸣般的响声,脑袋也晕乎乎的,仿佛随时都会摔倒在地。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坚持了下来。
令人惊奇的是,就在七日之后,张道陵竟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无比,就如同羽毛一般。而且,他的口中不断地分泌出甘甜的津液,整个人都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此时的张道陵“肌肤透明如玉,闪烁着莹莹光芒;脚步轻盈似风,仿佛能够踏着云烟而行”。
有一天夜晚,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瞬间倾泻而下。张道陵却并未受到外界恶劣天气的影响,而是静静地坐在屋内,闭上双目,开始向内观察自身。
就在这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他忽然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气流犹如潺潺流淌的溪流一般,源源不断地灌注进自己的十二条经络之中。
此时此刻,他终于领悟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原来人体内部本身就蕴含着充足的真气,又何须依赖外在的食物呢?
就在他搭建的草庐西侧,赫然矗立着一块巨大而突兀的岩石,其形状宛如一只伏地欲扑的猛虎,威风凛凛。张道陵每天清晨卯时(早上 5 点至 7 点之间)必定登上这块巨岩,双腿盘起,安然静坐其上。
此时,岩下的云海翻腾涌动,如波涛般汹涌澎湃。张道陵的怀中,则静静地躺着两卷古老的竹简——《道德经》和《周易》。
这两部经典经过他日复一日地摩挲翻阅,已然变得温润光滑,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他常常手持竹简,低声吟诵其中的经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声音低沉而悠扬,在山谷间回荡。
就在这时,山间的雾气开始聚集、消散,时而浓密如棉絮,时而稀薄似轻纱,变幻莫测。
这奇妙的景象让张道陵心中一动,他恍然觉得这雾气的聚散就如同阴阳二气的相互纠缠交融一般。
于是,他凭借着对《周易》卦象的深刻理解,开始将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与之相联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