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 > 第111章 武媚娘生了

洛阳的深秋,天高云淡,紫微宫的琉璃瓦在澄澈的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一扫前段时日血腥清洗带来的肃杀之气。

朝堂经历了一场彻底的换血,旧贵族的喧嚣已被压制,新提拔的寒门官员们充满干劲,各项政务在一种略显紧张却高效的气氛中逐步走上正轨。

权力的格局已然重塑,但武媚娘深知,刀剑与刑罚可以铲除现时的反对者,却无法根除千百年来深植于人心的观念与积习。

要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权力,必须在思想和制度的根基上,打下属于自己的烙印。

一日,贞观殿内,武媚娘召见了新任的中书舍人、以文采斐然、精通典章着称的元万顷,以及几位在文学馆中表现出色的硕学大儒。

她身孕已足月,行动颇为不便,半倚在软榻上,腹部高高隆起,但精神却异常集中,目光锐利地扫过案几上堆积的典籍文稿。

“诸位爱卿,”她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如今朝堂焕新,百废待兴。然,治国之道,非仅在于律令刑赏,更在于正人心、明纲常。前朝旧典,虽博大精深,然时移世易,多有不合时宜之处。

本宫意欲编撰两书,一为《臣轨》,专论为臣之道,明忠奸,辨是非,使百官知所行止;二为《百僚新诫》,详定百官职责、礼仪、考绩之法,使权责明晰,赏罚有据。

以此二书,规范朝纲,砥砺臣节,诸位以为如何?”

元万顷等人闻言,心中一震。这并非简单的修书立说,而是要以王妃之名,重新定义臣子的行为准则和官僚体系的运行规则,这是要从思想源头上确立新的权威!

他们互相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与凝重。这是名垂青史的机会,更是紧密依附新权力核心的绝佳途径。

“娘娘圣明!”元万顷率先躬身道,“立言垂训,乃千秋大业。臣等不才,愿竭尽全力,辅佐娘娘成此盛举!”

“好。”武媚娘微微颔首,“《臣轨》之要,在于‘忠’字。忠者,非唯命是从,乃忠于社稷,忠于职守,明辨是非,敢于谏诤。然,其根本,需明君臣之大义,知天命之攸归。”

她的话语意味深长,将“忠”的对象巧妙地与抽象的“社稷”和具体的“君王”(实则是掌握实权的她与李贞)绑定在一起。

“《百僚新诫》则务求详尽具体,自宰相至胥吏,各级官职权责、办事流程、考核标准、奖惩条例,皆需明晰。尤要强调效率、清廉、实务三者。摒弃那些虚文缛节,空谈性理之风。”她特别强调。

接下来的日子,元万顷等人领着一班文学之士,日夜不休,在武媚娘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指点下,开始编纂工作。

武媚娘虽临近产期,却对编书之事极为上心,时常召见元万顷等人,询问进度,审阅草稿,对内容提出极其具体的修改意见。

她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某条训诫的漏洞,或对某个历史典故的引用提出更精准的替代方案,其见识之广博、思虑之周详,令这些饱学之士也暗自叹服。

《臣轨》中,她亲自加入了大量强调“顺天应人”、“恪尽职守”、“清廉自守”的章节,并将历史上贤臣良将的事迹与佞幸权奸的恶行进行对比,极具说服力和警示意义。

而《百僚新诫》则更像一部详尽的行政法典,对官僚体系的运作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化规范,旨在打造一个高效、听话、且难以营私舞弊的统治工具。

就在《臣轨》与《百僚新诫》初具雏形,即将颁行天下之际,承香殿内,迎来了另一件大事。

这一夜,秋风微凉,紫微宫内灯火通明,尤其是承香殿,宫女内侍脚步匆匆,却井然有序。殿内不时传来女子的痛呼声。

李贞焦急地在殿外廊下来回踱步,眉头紧锁,不时望向那扇紧闭的殿门。他虽然经历过沙场厮杀,但面对妻子生产,心中仍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紧张和担忧。

两个时辰的煎熬后,一声清亮的婴儿啼哭,终于划破了夜的宁静。稳婆满脸喜色地抱着襁褓出来,向李贞道喜:“恭喜王爷!贺喜王爷!娘娘添了一位小郡主!母女平安!”

“郡主?”李贞愣了一下,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个小小的、皱巴巴的婴孩。原来是个女儿。

他心中瞬间掠过一丝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但很快,那初为人父的喜悦和看到孩子健康的欣慰便淹没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失落。

他仔细端详着女儿红扑扑的小脸,那眉眼依稀有着武媚娘的影子,一种奇妙的柔情瞬间充满了他的胸膛。

“媚娘如何?”他急忙问。

“娘娘有些疲累,但精神尚好。”稳婆答道。

李贞抱着女儿,轻轻走入内殿。

武媚娘脸色苍白,虚弱地靠在榻上,汗水浸湿了鬓发。见到李贞进来,她勉强笑了笑,目光落在那个襁褓上,带着一丝探询,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黯然。

“是个郡主。”李贞将孩子轻轻放在她身边,握住她冰凉的手,声音异常温柔,“辛苦你了,媚娘。你看,她多像你。”

武媚娘看着身旁的女儿,轻轻叹了口气,声音微弱:“是个女儿啊……”

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在她内心深处,一个皇子,无疑更能巩固她未来的地位,尤其是在赵氏、刘氏也即将临盆的微妙时刻。

李贞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的情绪,他坐在榻边,用指腹轻轻擦去她额角的汗珠,语气轻松地安慰道:“女儿好啊!女儿是爹娘的贴心小棉袄。

你看她,眉清目秀的,将来定是个大美人。咱们还年轻,日子长着呢,你先好生将养身体,以后给本王多生几个大胖小子就是了!”

他这话说得朴实甚至有些笨拙,却带着一种毫不作伪的疼爱和期待。

武媚娘听着,看着他眼中对女儿那毫无保留的喜爱,以及对自己毫不掩饰的关怀,心中那点因孩子性别而生的郁结,竟渐渐散去了些许。

她白了他一眼,似嗔似怪:“王爷胡说什么……”

武媚娘的嘴角却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扬。罢了,终究是自己的骨肉,看他如此喜爱,也好。

因是女儿,洗三礼并未大肆操办,只在宫中简单举行。李贞却亲自为女儿取名“安宁”,取“平安顺遂,宁静喜乐”之意,足见其珍爱。

此后,李贞只要处理完政务,他便会来到承香殿,抱着小安宁逗弄,那小心翼翼、呵护备至的模样,连身边的宫人都觉得惊诧,从未见过威严的摄政王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武媚娘坐月子期间,李贞的陪伴和对着女儿的疼爱,无形中冲淡了她因生育女儿而产生的微妙心结,也让产后的日子多了几分温馨。

然而,李贞并未沉溺于天伦之乐而荒废政务。在陪伴武媚娘母女的同时,他也在思考着帝国的未来。

迁都、清洗、建制,这些是巩固权力、稳定朝局的必要手段,但国家的根基,终究在于民富国强。

一日,他拿着几份关于各地秋收和织造情况的奏报,来到武媚娘榻前与她商议。

“媚娘,你看,”他指着奏报上的数据,“今年风调雨顺,各地收成尚可,但亩产依旧徘徊不前。织造也是如此,工艺老旧,效率低下。

民富方能国强,若不设法提高农桑之本,充实仓廪,丰盈府库,一切终是空中楼阁。”

武媚娘靠在软枕上,仔细听着,点了点头:“王爷所虑极是。农桑乃天下之本,不可不重。”

李贞显然深思熟虑过,他继续道:“我意颁布诏令,在全国范围内鼓励耕织。其一,命各州县官府,大力推广江东传来的曲辕犁、耧车等新式农具,可由官府贷给农户,或给予补贴。

其二,嘉奖善于稼穑、技艺精湛的农户和织工,选其佼佼者,授以‘农师’、‘织师’名号,令其传授技艺。”

他目光炯炯,“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欲在司农寺下,设立‘农学院’,招募精通农事者,专门研究如何选育良种、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提高亩产。

对于能提出有效之法,或研制出新农具、新织机者,无论出身,朝廷皆给予重赏,甚至授以官职!”

李贞提出的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想法,将农业生产从依赖经验转向了鼓励创新和研究。

武媚娘听完,眼中闪过赞赏的光芒。她略一思索,便道:“王爷此议,利在千秋!不过,妾身以为,可举一反三。农桑固本,然工、商亦不可偏废。何不将此法推而广之?

可在将作监下设‘工学院’,专研建筑、水利、军械制造之巧技;在户部或太府寺下设‘商学院’,探究货殖之道、理财之方。

同样,对能工巧匠、善于经营者,亦加以奖励擢用。如此,农、工、商并重,方能真正使民富国强。”

李贞闻言,抚掌笑道:“妙!媚娘此言,更显格局!便依你之意,农、工、商三院并立,广纳贤才,厚给奖赏,务求实效!”

夫妇二人,在承香殿内,你一言我一语,便将一项关乎大唐未来经济发展的宏大计划勾勒出了雏形。

这不再是权力斗争的刀光剑影,而是着眼于长治久安的深谋远虑。此刻的他们,更像是一对志同道合的伙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筹划。

很快,诏书颁下,设立农、工、商三院,重奖能者的消息传遍天下。

这不仅激发了民间极大的创造热情,也为那些有才学却无门第的寒门子弟开辟了新的晋身之阶,进一步瓦解了旧有的社会结构。

月子里,武媚娘的身体逐渐恢复,精神也好了许多。

她一边享受着初为人母的喜悦与李贞的温情,一边通过裴炎、苏慧娘等人,密切关注着朝局和《臣轨》、《百僚新诫》的编纂进度。

武媚娘看着身旁熟睡的女儿,又望向殿外秋日高远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

权力的高峰之上,既有凛冽的寒风,也有温暖的瞬间。女儿的到来,和李贞此刻表现出来的温情与共识,让她在铁血的政治斗争之外,感受到了一丝平凡的慰藉。

然而,她深知,这短暂的宁静与和谐,如同秋日午后的阳光,温暖却短暂。

赵氏、刘氏的产期也日益临近,她们若生下皇子,朝野的目光必将再生变化。

而自己费尽心机构筑的权力大厦,能否经受住未来更复杂的风雨?

《臣轨》与《百僚新诫》能否真正束缚住人心?这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武媚娘轻轻拍着熟睡的女儿,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