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 > 第110章 琴瑟和鸣

龙门伊阙的血腥气,尚未在洛阳城上空完全散去,另一场不见硝烟、却更为彻底的清洗,便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了整个朝堂。

刺杀案的审讯结果,如同一把烧红的烙铁,烫下了旧势力最后的遮羞布。

以洛阳豪商张五郎、贬谪宗室李冲为首的逆党,在严刑之下,不仅对行刺之事供认不讳,更攀扯出大量朝中官员,其中不乏出身“五姓七望”等山东高门的显赫人物。

供词中,他们相互勾结、囤积居奇、煽动民意、乃至最终铤而走险的罪行,桩桩件件,铁证如山。

这一次,武媚娘没有再给任何人转圜的余地。

紫微宫贞观殿,气氛肃杀得如同寒冬。不再是群臣议政,而是三司长官——大理寺卿、御史大夫、刑部尚书,面色凝重地呈上最终定谳的卷宗。

厚厚的卷册上,一个个曾经声名显赫的名字,如今都打上了猩红的“逆”字朱批。

武媚娘端坐于御案之后,因临近产期,腹部高高隆起,让她无法久坐挺直,只得微微倚靠着软垫。

然而,她略显疲惫的面容上,那双眸子却亮得慑人,锐利如鹰隼,缓缓扫过殿中垂手肃立的几位核心重臣:裴炎、刘祎之、程务挺,以及伤势初愈、坐在她侧旁特设座榻上的摄政王李贞。

她没有去看那卷宗,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决定生死的冰冷决断,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案情既已查明,罪证确凿,便依《大唐律》及谋逆重典处置。主犯张五郎、李冲,凌迟处死,夷三族。

附逆之官员,凡四品以上者,斩立决,家产抄没,亲族流三千里;四品以下者,视情节轻重,或流或徒,永不叙用。所有涉事族党,五代之内,不得科考,不得为吏。”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裴炎:“裴相,名单上所涉之五姓七望及关联门阀子弟,凡在朝在野,无论有无实据直接参与此次逆案,着即一律罢黜所有官职爵位,勒令离京,返回原籍,无诏不得擅入两京!

其家族在洛阳、长安之产业,由户部、市舶司会同查抄,充入国库!”

这道命令,如同晴天霹雳!这已不仅仅是惩治逆党,而是对盘踞数百年的关东高门士族集团,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毁灭性的清算!不仅要他们的命,更要断他们的根,铲除他们赖以生存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基础!

裴炎心头剧震,但迎着武媚娘那不容置疑的目光,他立刻躬身:“臣,遵旨!”

李贞坐在一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座榻的扶手,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一次性罢黜如此多的高门子弟,牵连太广,势必引起巨大的反弹和动荡。

然而,当他看到卷宗上那些触目惊心的罪行,想到龙门峡谷那场针对他们夫妻的致命刺杀,想到这些门阀长期以来对皇权的掣肘和傲慢,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非常之时,需用重典。他最终只是沉默地点了点头,默许了武媚娘的决断。

“程将军。”武媚娘的目光转向程务挺。

“末将在!”

“着金吾卫、千牛卫即刻行动,按名单拿人!若有反抗,格杀勿论!玄甲军分镇洛阳各门及要冲,严防宵小作乱!”

“末将得令!”程务挺抱拳领命,声如洪钟,眼中闪过一丝凌厉的杀意。

诏书明发,铁骑四出。接下来的数日,洛阳城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

昔日车水马龙的世家府邸,被如狼似虎的甲士团团围住,朱门被贴上刺眼的封条。

一个个身着绯袍紫服的官员被从府衙、家中锁拿而出,摘去官帽,剥去官服,镣铐加身,押入囚车。

菜市口连日行刑,血流成河。抄家的队伍络绎不绝,一箱箱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地契房契被从深宅大院中抬出,登记造册,运往国库。

这场清洗,范围之广、力度之狠,远超以往。

数百名官员落马,数十个显赫家族顷刻间土崩瓦解,树倒猢狲散。朝堂之上,为之一空,却也为之肃然。

那些曾经抱持观望、甚至暗中幸灾乐祸的官员,此刻无不噤若寒蝉,深刻体会到了这位临产在即的摄政王妃,其手腕是何等的铁血酷烈。

旧有的、以门第血缘为纽带的权力网络,被这股狂暴的力量撕得粉碎。

然而,权力的真空必须迅速填补,帝国的机器不能停止运转。

就在清洗风暴尚未完全平息之际,另一场悄无声息、却影响更为深远的人事布局,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这一次,主导者变成了摄政王李贞。

贞观殿的偏殿内,烛火通明。李贞的伤势已大致痊愈,精神明显好了许多。

他面前摊开着吏部呈上的候补官员名录和兵部的功勋将领簿册。

武媚娘坐于一旁,轻轻抚摸着腹部,偶尔抬眼看看名录,大多数时间只是静静地听着。

“朝中空缺甚多,尤其是尚书省各部侍郎、郎中,御史台各道监察御史,以及各州都督、刺史等要职,需尽快选贤任能,补上空缺,以免政务瘫痪。”

李贞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久违的、掌控局面的自信。经过龙门共御刺杀的经历,他与武媚娘之间那种微妙的紧张感似乎缓解了些,至少在此刻,他们更像是一对共同打理家业的夫妻。

他指着名录,对侍立一旁的裴炎、刘祎之以及新任的吏部尚书说道:“选官用人,首重实绩,次论出身。此次擢升,当以平定逆乱、治理地方、或于文学馆中表现优异者为先。”

他点出几个名字:“原洛州长史张柬之,在迁都期间,安抚地方,调度有力,擢升为户部侍郎。”

“原汴州刺史狄仁杰,任内清正廉明,断案如神,口碑极佳,调任大理寺少卿。”

“文学馆侍读学士姚崇,才思敏捷,精通吏治,所上《谏时政疏》切中时弊,可任门下省给事中。”

“还有宋璟、娄师德等,皆乃干才,当予以重用。”

这些被提拔的官员,大多出身寒微或中等门第,凭借自身政绩或才学脱颖而出,与那些被清洗的旧贵族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贞此举,既是为了迅速稳定朝局,也是为了培植一支忠于朝廷、而非某一家一姓的务实官僚队伍。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军队。他看向程务挺:“程将军,此次平乱,玄甲军将士功不可没。着兵部论功行赏,有功将士,该升迁的升迁,该厚赏的厚赏。尤其是中下层将领,要多加拔擢。”

他沉吟片刻,“此外,黑齿常之将军镇守边关多年,劳苦功高,加封镇军大将军,实封三百户。王方翼练兵有方,可任左卫将军,协助拱卫京师。”

这番人事安排,有条不紊,恩威并施。既重赏了有功之臣,稳住了军方,又大力提拔寒门才干,打破了门阀垄断,迅速构建起一个新的、以能力和功绩为导向的权力架构。

而这个架构的核心,便是李贞与武媚娘。

李贞通过掌控军队和务实官员的任命,武媚娘则通过裴炎、刘祎之等人牢牢把握中枢决策和官员监察,两人看似分工,实则形成了一种互补共生的权力联盟。

数日后的大朝会,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

殿中官员明显换了许多新面孔,少了些暮气沉沉的世族官僚,多了些锐意进取的寒门才俊。虽然不少人因初次面对如此场面而略显紧张,但眼中无不闪烁着激动与干劲。

李贞与武媚娘并坐于御阶之上。李贞首先颁布了对平定逆乱有功人员的封赏诏书,程务挺、黑齿常之等将领加官进爵,赏赐丰厚,引得武将班列一片欢腾。

随后,他又宣布了对张柬之、狄仁杰、姚崇等数十名官员的擢升任命,每念到一个名字,都引来一片羡慕与敬佩的目光。

接着,武媚娘缓缓开口,她的声音因孕期而略显柔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逆乱已平,冗员已汰,如今朝堂焕然一新,正需诸位臣工同心协力,共扶社稷。

本宫与王爷,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望尔等恪尽职守,勤于王事,清正廉明,造福黎民。

若有人敢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或因循守旧、怠慢政务,无论官职高低,背景如何,定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她目光扫过全场,在新任官员脸上停留片刻,语气稍缓:“然,只要尔等尽心为国,朝廷亦绝不亏待。俸禄优待,升迁之阶,皆已备下。但使才德配位,何愁前程不锦?”

一番话,恩威并施,既立下了严苛的规矩,又给予了光明的前景。新晋官员们纷纷跪地,山呼万岁、千岁,声音洪亮,充满了对新朝的期待与效忠之心。

退朝之后,李贞与武媚娘一同回到承香殿。宫人奉上茶点后便悄然退下,殿内只剩下夫妻二人。窗外秋阳正好,透过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

李贞看着武媚娘疲惫地靠坐在软榻上,伸手轻轻抚上她隆起的腹部,感受着里面小生命的动静,眼中流露出一丝温情:“这段时间,辛苦你了。”

武媚娘微微闭上眼,享受这难得的静谧,轻声道:“王爷亦辛苦了。如今朝局初定,总算可稍缓一口气。”

“是啊,”李贞叹道,“去腐生肌,虽痛彻骨髓,然肌体方可康健。但愿经此一役,我大唐能扫除积弊,焕发新生。”

武媚娘睁开眼,看向李贞:“只要王爷与臣妾同心,朝野上下用力,何愁大唐不兴?”

四目相对,此刻的他们,不再是充满猜忌与权衡的摄政王与王妃,而更像是一对共同经历风雨、携手共创家业的寻常夫妻。

权力的锋刃暂时归鞘,流淌着的是基于共同利益和短暂安宁的温情。这种“琴瑟和鸣”的景象,是他们巩固权力、稳定人心所必需的经历,或许,也是乱世之中一丝真实的慰藉。

然而,他们都心知肚明,旧的敌人虽已倒下,新的挑战却从未远离。

朝堂上新提拔的官员能否胜任?军队中的势力如何平衡?

地方上的旧势力会否死灰复燃?以及……他们二人之间,那源于权力本能的微妙张力,是否真的能随着这次合作而彻底消弭?

尤其是,武媚娘的产期日益临近,她腹中的孩儿,是皇子还是公主?这个即将出生的生命,又将给这看似稳固的“二圣”格局,带来怎样难以预料的变化?

宁静的秋日午后,承香殿内茶香袅袅,夫妻和睦,仿佛一切纷争都已远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