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高记”管理层中激荡起的涟漪,迅速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与行动。那条承载着初心的小巷老店,成为了第一个落点,也成为了检验“高记”能否真正将商业成功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的试金石。
林薇主动接下了老店升级改造的牵头工作。这不同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厂区,它需要的不是规模和效率,而是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理解与对情感的呵护。她没有急于寻找设计公司,而是首先成立了一个特别项目组,成员不仅包括市场部和行政部的骨干,还特意邀请了栓子、春妮,以及几位在“高记”服务了十几年、对老店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员工作为顾问。
第一次项目会议,没有放在总部的现代化会议室,而是就在老店的后院,那口早已冷却的旧炒锅旁举行。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经年不散的香料气息,无声地诉说着过往。
“咱们今天不开那种正经的会,”林薇拉过几个马扎,让大家围坐在一起,“就想听听大家心里话,觉得这老店,该怎么弄,才能既留住以前的味儿,又能让现在的人愿意来,喜欢来?”
春妮摩挲着身边那口黝黑的旧锅,眼神有些怀念:“这店啊,以前不光是个卖调料的地方。街坊邻居来买东西,总会站着聊会儿天,谁家有什么喜事难事,也都爱在这儿说道说道。那股子热乎气儿,比调料味儿还浓。”
栓子点点头,难得地话多了起来:“是啊,以前我在这后院炒料,香味飘出去,路过的人都会停下来闻一闻,有的还会扒着门框看,问‘师傅,今天炒的啥这么香?’。那感觉,就跟自家厨房似的,没那么多距离。”
一位老员工补充道:“还有啊,咱们最早那些包装,虽然土气,就是简单的牛皮纸袋、玻璃瓶,可摸着实在,看着亲切。现在超市里那些花花绿绿的,好是好,总感觉隔了一层。”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回忆与情感在小小的后院中流淌。林薇认真地听着,记录着,她逐渐清晰地把握到,老店的灵魂,不在于多么精美的装修,而在于那份“烟火气”、“人情味”和“真实感”。升级改造,不是要用时尚去覆盖传统,而是要为这份珍贵的传统,找到一个与当代对话的、更富生命力的表达方式。
带着这些宝贵的 insights,林薇才开始接洽设计公司。她选择了一家以擅长“叙事性空间设计”而闻名的工作室,其总监在听完林薇转述的老店故事和项目组的愿景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创作冲动。
几轮深入沟通后,设计方案逐渐成型。其核心理念被确定为“时光窖藏,风味新生”。
改造后的老店,将被命名为“高记风味源·体验馆”。外观将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和那块老招牌,只是进行必要的加固和修缮,让路过的人一眼就能认出这就是记忆中的“高记”。但内部空间将被重新规划:
· 前厅“烟火市集”:复原部分老店当年的柜台和货架陈设,售卖延续传统包装的核心产品以及“手工精品坊”的限量产品。但更重要的是,这里设置了一个小型的“风味互动台”,参观者可以在这里亲手研磨香料、混合简单的调味粉,体验创造的乐趣。
· 中庭“匠心回廊”:通过图文、老物件、以及多媒体影像,生动讲述“高记”从三轮车到现代化集团的完整品牌故事。特别设置了一个“时光信箱”,收集来访者与“高记”或与美食相关的记忆故事。
· 后院“活态传承区”:这是整个体验馆的灵魂所在。那口旧炒锅将被精心维护,作为核心展品。栓子和他的徒弟们将定期在这里进行传统炒制工艺的演示,不是表演,而是真实的工作状态。参观者可以透过特意设计的观察窗,看到、听到、闻到最原始的“高记”风味诞生过程。这里还将开设小型的“风味课堂”,由栓子或其他老师傅,教授一些家常菜的调味秘诀或传统小吃的制作。
设计方案汇报时,栓子看着效果图上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后院,看着那口被灯光柔和照亮的旧锅,眼眶微微发热。他感觉到,自己守护了一辈子的东西,没有被抛弃,而是被用一种更郑重、更长久的方式珍藏和传承了下去。
“好!这个好!”栓子难得地大声称赞,“这么弄,咱这老店,就真成了个‘活’的宝贝了!”
就在老店改造紧锣密鼓推进的同时,马明远主导的“绿色工厂与可持续发展路线图”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二号基地率先完成了全面的能源审计,并启动了光伏发电项目的前期设计,计划利用广阔的厂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同时,与核心原料产区的几个大型合作社,签订了“绿色种植”合作框架,约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产区生态环境,而“高记”则以溢价收购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这不仅是责任,更是从源头保障原料品质和供应稳定的长远之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