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基地的产能稳步爬升,两个基地之间的协同在磕绊中渐入佳境,集团化的管理架构也如同磨合过的齿轮,开始发出规律而有力的运转声。“高记”这艘航船,似乎正驶入一段风平浪静、视野开阔的航道。报表上的数字健康增长,渠道网络日益稠密,品牌声量持续上扬。然而,高辉的心境,却并未因此而感到全然轻松,一种新的、更为深沉的压力,反而在这种“顺境”中悄然滋生。
这种压力,并非来自市场的竞争或内部的管理,而是源于一种对“高记”存在价值的更深层次叩问。当企业规模突破某个临界点,当它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时,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追逐利润的商业实体,它开始不可避免地与它所处的社区、环境乃至时代产生更深刻的链接,也需要承担起与之匹配的责任。
触发这种思考的,是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个周末的下午,高辉难得有空,骑着自行车,漫无目的地在他生活了多年的城市里穿行。不知不觉间,他拐进了那条熟悉的小巷。巷子比记忆中更显斑驳安静,曾经的街坊邻居大多搬去了更新的小区,只有一些老人还坐在门口晒太阳。他的目光落在那个依旧挂着“高记调味”老招牌的门面上,店门半开着,春妮正坐在里面,戴着老花镜缝补着什么,身影在午后斜阳里显得有些寂寥。
他停下车,没有进去,只是静静地望着。这里,是“高记”梦开始的地方,是栓子那口老锅曾经日夜轰鸣、香气四溢的所在。如今,绝大部分的生产和销售都已转移到现代化的基地,这里更像是一个象征,一个留守的“根”。
就在这时,一个提着菜篮的老太太颤巍巍地走过来,在店门口张望了一下,对里面的春妮喊道:“春妮啊,还有那种老式的、不带包装的五香粉吗?我孙子就爱吃我用那个粉蒸的肉,说比超市买的香。”
春妮抬起头,笑着应道:“王奶奶,有!专门给您留着呢!”她起身从柜台底下拿出一个旧陶罐,用小小的牛皮纸袋仔细地称了一些,递给老太太。
老太太付了钱,絮叨着:“还是你们这儿的好,没那些花里胡哨的,就是实在。现在那些大商场里卖的,包装是漂亮,可总觉得少了点啥……”
高辉站在原地,看着老太太蹒跚离去的背影,看着春妮重新坐回椅子上继续她的针线活,心中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一种复杂的情愫弥漫开来。是欣慰?是怀念?还是一丝难以言喻的怅惘?
“高记”的现代化、规模化,无疑是对的,它让更多的人以更稳定的品质享受到了曾经只有小巷居民才能品尝到的风味。但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也丢失了一些东西?一些如同这老式五香粉般,朴素、直接、带着手工温度和人情的“根脉”?
那天晚上,高辉罕见地失眠了。他站在书房的窗前,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思绪万千。“高记”的根,究竟在哪里?仅仅是在那口旧锅里吗?还是在那些依赖着老味道的老街坊心里?抑或,已经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需要去寻找和培植新的根脉?
第二天,他召集了林薇、马明远和赵经理,没有讨论具体的业务,而是分享了他昨天的见闻和感受,并抛出了一个看似“务虚”的议题:“当‘高记’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我们除了追求商业上的成功,还应该为社会、为我们所在的这片土地,留下点什么?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这个问题,对于习惯了在商言商的他们来说,有些陌生,却又无法回避。
林薇首先打破了沉默,她从品牌的角度切入:“其实,这也是一种品牌建设。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我们可以系统地规划我们的企业社会责任(CSR)体系。比如,是否可以设立一个‘高记传统手艺守护基金’,支持像栓子这样的老师傅收徒传艺,甚至资助一些濒临失传的地方风味研究?这既是对我们自身根源的回望,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马明远则从运营和供应链的角度思考:“我们的发展,离不开这片土地提供的原料和资源。我们可以更系统地推进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在二号基地全面评估碳足迹,引入更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能源管理系统;在原料端,与合作社探索更环保的种植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这不仅是责任,从长远看,也是控制成本、规避环境风险的必要投资。”
赵经理从财务和风险控制的角度补充:“这些投入,短期内可能看不到直接的财务回报,甚至会增加成本。但我们需要用更长期的眼光来看待。它可以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增强员工认同感和凝聚力,甚至可能在未来获得政策支持或绿色金融的青睐。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战略性的、长期的品牌和价值投资。”
高辉认真地听着每个人的发言,心中渐渐清晰。他意识到,“根脉”并非固守于一地一物,它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和价值的升华。过去的根,扎在小巷的烟火人情里;未来的根,则需要扎在更深厚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壤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