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一个,琅琊国之所以称之为“国”,是因为汉代郡国并行制,这里名义上是属刘家诸侯王的,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际最高行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国相”,比如曹操好哥们鲍信就是“济北国相”。)
(很多时候有人称琅琊国为琅琊郡,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国,也是郡一级的行政体)
……
曹操兵围开阳城的时候,也派人给郯县的陶谦送去一封信。
郯县是徐州的治所,位于东海郡之北,靠近琅琊国郡界。
看着案头曹操送来的信,陶谦想掀桌子,可年老体衰,嘿嘿,没掀动,有点小尴尬。
信里头写的清清楚楚,我曹操是讲道理的人,出兵打你徐州,也是有原因滴。
第一,公孙瓒攻打朝廷任命的幽州刺史刘虞,他这就是在造反;你和公孙瓒是盟友,那你也是在造反。我奉袁盟主之命来打你,名正言顺,这是公事。
第二,当年你部下张闿,意图杀害我父,劫掠财物。幸亏我父亲他吉人自有天相,才侥幸逃过一劫。这件事发生之后,你陶谦没有向我曹操有任何表示,甚至连派人来道个歉都没有。我曹操身为人子,父亲遭此劫难,我岂能坐视不理?所以,我为父报仇雪恨,出兵来打你,同样是名正言顺,这是私事。
因此,不管是于公还是于私,我打你,都是应该的。
但是我念你当年讨伐董贼之时,曾与我并肩作战,我给你机会。
撤去你部署在琅琊的所有兵力,琅琊国所属的所有城关、隘口、营寨,你的徐州军,不许留下一兵一卒。
马……倒是可以留下,我替你收拾了,不用谢,应该的,为大汉服务,理所应当。
……
“这曹操简直欺人太甚了!”陶谦一拍桌子,环顾众人,“他分明就是要夺我徐州土地,却把理由说的冠冕堂皇,什么奉盟主号令,什么为父亲报仇,分明就是他狼子野心,图我琅琊国的土地!”
陶谦也是越说越来气,直接把曹操写的亲笔信狠狠丢在地上,指着门外中气十足的大骂:“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陶谦的两个儿子陶商和陶应看着怒火中烧的父亲,兄弟俩对视一眼,哥哥陶商小心翼翼的捡起曹操的亲笔信,然后走到父亲身边:“父亲,张闿意图谋害曹操之父,也确是事实……”
陶商话没说完,就被陶谦一个眼神顶的不敢再言语。
“张闿?张闿今何在啊?”陶谦冷笑一声。
这个事儿吧,主要是赖高顺。那天陷阵营救下曹嵩一行人的同时,围歼了张闿和他手下那些人。
下手干净利落,战场打扫的也十分干净。
这就导致在陶谦的视角里,张闿和他带去的那些士兵,简直就是人间蒸发了一样。后来,还是陶谦派人去搜寻张闿,才在事发地得知有一支徐州军在这里被全歼。
随后,陶谦派去的人,也在附近找到了被就地埋葬的那些徐州士兵——高顺真是讲究人,管杀还管埋的。
通过询问曹嵩夜宿的那古寺内的僧人,陶谦方才得知,张闿意图截杀曹老太公,被曹操麾下的军队围歼于此。
当时就给陶谦吓出一身冷汗来,连着好几个月,他都怕曹操兴师问罪。
尤其是曹操领兖州牧之后,陶谦有好长一段时间连觉都睡不安稳。
他很想去向曹操请罪,可又怕曹操误认为劫杀曹嵩是他陶谦授意,所谓的道歉不过是事情暴露之后心虚的补救罢了。
就这么拖啊拖,一直拖到曹操坐拥兖、豫二州,带甲十万,败袁术,平张邈,天下第一勇将吕奉先被曹操从南打到北,狼狈逃窜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然后,人家曹操终于拿这件事来找他陶谦算账了。
对啊,张闿确实想谋害他曹孟德的父亲,可是……可是……
可是最后不也没谋害成么?
张闿不是已经伏诛了么?
曹孟德,你还要我怎样?
我和你父亲年龄一般大,难道要我给你跪下磕头认错么?
话又说回来,就算我真给你跪下磕头认错了,你就真的能退兵么?
前线传回来的消息说的清清楚楚,曹军进入琅琊国内,每攻克一城,都秋毫无犯。
入城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开仓放粮,安抚百姓,张贴安民告示,宣称曹公此来只为讨伐不臣之罪的陶谦,与徐州百姓无干。
更有甚者,曹军竟将部分缴获的军粮分发给城中贫苦人家!
想到这里,陶谦就愈发生气。
他哪来的粮食啊?那些粮食原本就是我的!是我的!
拿我的粮食!分发给我的百姓!还反过来还要骂我是不臣之罪!
天底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曹操此举,摆明了是已经将琅琊国的土地视为他曹操的土地,将琅琊国的百姓视为他曹操的百姓了,这哪里是来讨伐罪臣的?这哪里是来为父报仇的?
这分明是来接管地盘的!
……
开阳城往北大约七十里,曹军前几日攻克的阳都城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