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行走在诸天万界的人 > 第71章 十六年后

行走在诸天万界的人 第71章 十六年后

作者:老实人12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23 13:36:39

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

铁甲要用最好的云纹钢,得从波斯商人手里买。

战马要挑河套的良驹,每匹的价钱够寻常人家活十年。

就连箭簇上的淬火,都得请西域的工匠来掌炉。

我原本在江南有几处绸缎庄、三家酒楼,十六年里变卖了大半,连夫人穆念慈的嫁妆首饰都悄悄当了。

她从不问我钱去了哪里,只是在我深夜归来时,总留着一碗热汤,汤里卧着两个荷包蛋——那是她能拿出的,最实在的暖意。

有次净衣派的舵主来见我,看着账册直咂舌:“先生,再这么填下去,就算把丐帮(这里指净衣派)的家底掏空,也撑不过三年。”

我指着窗外正在操练的少年们,他们穿着单薄的皮甲,却把长枪挺得笔直,晨光落在他们脸上,映出与年龄不符的坚毅。

“你看他们的眼睛,”我说:“那是比银子金贵的东西。再撑一下吧,实在不行,就再拟一个名单。”

拟名单,这是我和净衣派独有的一个发财手段。

那就是发动丐帮在情报上的优势,找寻家大业大,为富不仁,又没什么影响力的。

这些大户,有的影响力大,不能杀了,绑起来抢点钱就行。他们知道厉害,也不敢闹太大。

还有的,太坏了,这是要全家都杀光的。

或者是一些虽然坏,但实在找死,明明没什么底牌,却还嚣张的。

这不灭门实在是不好意思。

如此一杀,虽然不能起底,很多不动产,商铺店面,是拿不到手的。

可至少能捞到满手的浮财。

这么些年,我就是利用于此,拼尽全力,滋养我手下的这批孩子。

十六年,足够江南的柳树抽出十六茬新枝,足够临安的孩童长成壮年,也足够一群孤儿脱胎换骨。

去年深秋,我第一次让他们换上铁甲。

三千个少年跨上战马,玄色的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铁甲碰撞的声音像闷雷滚过山谷。

他们列成方阵时,马蹄踏得地面微微发颤,阳光照在甲胄上,反射出冷冽的光。

铁驹站在最前排,他的腿早已痊愈,手里的长枪比当年长了一尺,眼神比谷口的老槐树还要沉静。

“先生,”他勒住马缰,声音洪亮:“请您检阅!”

我站在土坡上,看着这支沉默的劲旅。

他们没人知道自己将来要追随谁,只记得我反复说的那句话:“记得你们吃。谁的饭,穿谁的衣,以后要给谁卖命。”

远处传来雁鸣,排着“人”字往南飞。

我忽然想起杨过——他此刻大概正在家里陪着他的四个,不,五个老婆。

除了陆无双,程瑛,他这些年里,又陆续娶了公孙绿萼,郭芙,耶律雁。

其实原本还应该有洪凌波的。

但李莫愁却把她塞给了我。

搞得我很尴尬。

我知道,她其实是喜欢杨过的。

不过李莫愁的话也不无道理。

杨过的身边,已经有了陆无双,程瑛,公孙绿萼,耶律雁,郭芙。

陆无双脾气大,不好招惹,又有程瑛帮扶着。

公孙绿萼虽然是孤儿一支,但她是我指的婚,她的靠山就是我,而且她天性纯良,温柔忍让,所以其余诸女也都比较给她面子。

老好人一个,欺负她干什么?

倒是郭芙的脾气比较大,毕竟是曾经娇生惯养过。

那耶律雁也是如此,大户家庭出身,还有一个武功极高的哥哥耶律齐在全真教出家。

虽然耶律齐指定是当不了掌教,但是他辈分高啊。

别人都是全真七子的徒弟。

独他一个是老顽童的徒弟。

和全真七子是一个辈分的。

自然,也就比较有面儿。

全真教内部怎么争,怎么斗,都和他无关,都需要敬他三分。

所以这个班子还是比较平衡的。

这时,让洪凌波这样身份低的人加入其中,这不是爱不爱的问题,是真的会被欺负啊。

李莫愁久走江湖,对此十分清楚。

所以她宁愿拉着徒弟两女共侍一夫。

便宜我。

也不想让洪凌波以后吃苦后悔。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这看起来,平静的岁月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有人在茶楼里听着传奇,就有人在暗处铸剑。

有人在西湖边赏着风月,就有人在山谷里磨枪。

我摸了摸袖中那封刚到的信,是忽必烈的亲笔,问我何时履行盟约。

信纸边缘被我捏出了褶皱,风从谷口吹进来,带着铁甲的寒气。

我抬头望向南方,那里有杨过的方向。

这支铁甲劲骑还没名字,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们会跟着他的旗帜踏过淮河,让敌人在马蹄下颤抖。

而此刻,他们只需沉默地等待,像埋在土里的火种,等着被那位未来的大将点燃。

夕阳西下时,铁驹带着队伍往谷中退去,铁甲的反光渐渐隐入暮色。

我站在原地,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林莽间,忽然觉得,这十六年的风霜,值了。

回到房间,我把信重新摆放在案头。

这是我不知多少次看它了。

烛火在穿堂风里晃了晃,将那封信笺映得忽明忽暗。

这些年,我和忽必烈虽然一直有联系。

但都不是发动计划的时候。

因为我们都在做准备。

这是争当皇帝的大事。

容不得一点错失。

过往,我们说起这些事时,总是语焉不详。

现在,事情已经挑明了。

我再次,十分郑重的展开信纸。

上面有墨迹带着北地特有的燥意。

笔锋却稳得像他本人站在你面前。

明明语气温和,每个字都藏着千钧力道。

昔年之诺,今当践行。

开篇八个字,瞬间将我拉回十六年前,在蒙古大营的那一天。

那一天,我前天晚上杀了不知多少人,救走了郭靖的女儿郭襄。

第二天就专门找上了他单独谈话。

当时的忽必烈还是个嘴上没毛的翩翩少年。

但是,在我痛陈利害之后,他选择了信我,并和我合作。

此后我们一直在暗中书信往来。

谈得都是,为天下计,我们当如何如之何。

我们痛陈了蒙古军队的弊端。

那就是烧杀掳掠打砸抢。

最后一个大车轮。

每每如此攻下了一座城,然后就是这座城被洗劫得成了白地,几乎成为废墟。

忽必烈对此深恶痛绝。

他接受汉文化,认为应该保留城市,收取赋税,进行管理,这才正确。

然而这是大多蒙古军队无法做到的。

因为自铁木真带兵以来,就都是这个套路。

胜者拥有一切,也掠夺一切。

曾经的铁木真老婆,自己的家,就是这样被别人抢走了的。铁木真借兵夺回一切,也没说要改变这种落后的制度,反而将之发扬光大。

既然铁木真在世都没改变。

别的蒙古汗王宗亲凭什么要改变?

所以我和忽必烈在信中说得很明白。

要改。

如何改呢?

我的计划就是,大规模,大量,消耗蒙古军队。

然后启用大量的汉人军队。

汉人军队没有这种赶尽杀绝的习惯。

这样就能改变蒙古帝国的破坏性了。

我是对的。

这十六年,我在江南看得分明。

蒙哥汗在哈拉和林大修万安宫,把西域的工匠、江南的玉料流水般往漠北运,仿佛一座宫殿就能焊死他的汗位。

他调遣大军西征,又在中原设燕京行尚书省,看似权柄通天,却没算到忽必烈在金莲川的动作。

谁都知道忽必烈不问兵事,整日与刘秉忠、张文谦这些汉人儒士谈经论道,在邢州设安抚司,在关中办屯田,把黄河故道的流民收拢成农,把散落在民间的能工巧匠编入匠户。

他甚至给汴梁的孔庙捐了香火钱,让南人都说——北地有贤王。

可我见过那些深夜从开平出发的信使,见过他暗中接济的那些在蒙哥打压下失势的千户,更知道他在邢州的农器局里,锻造的何止是锄头犁铧。

蒙哥自然也察觉到了。

去年冬天,他突然以为名,派阿兰答儿到关中,查抄忽必烈麾下官员的账目,明着是整肃吏治,实则是要砍断他的左膀右臂。

忽必烈当着阿兰答儿的面解了他所有不多的兵权,甚至亲自去哈拉和林待了半年,把姿态放得极低,可和我的信里,那暗藏的杀意,已经快收止不住了。

忽必烈本来对蒙哥还是有点感情的。

他们毕竟是——兄弟。

血亲——兄弟。

血浓于水的那种。

但现在,双方都暗自巴不得对方——死掉。

蒙哥忌惮忽必烈的力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不好控制了。

很多时候,他都看不明白忽必烈做事的意义,当他明白时,又会更深切的感知到自己的无能,和这个弟弟的精明。

于是忌惮更深了。

而忽必烈也越来越厌烦蒙哥身上野蛮的气息。明明可以更好的治理国家,却偏偏要用愚蠢野蛮和错误的。

这让他越来越有,放下我来的想法。

现在。

他忍不住了。

同样。

蒙哥也忍不住了。

他忍不住,要南下了。

这么些年,蒙哥汗着重于收拢兵权。

现在他手上已经握有五十多万大军。

是该南下,夺取一切了。

所以他行动了。

在忽必烈的信里,他说肯一切。

蒙哥已经下了南侵的旨意,先锋军下个月就会从京兆府出发。

忽必烈的笔迹在这里顿了一下,墨点晕开一个小团:汗意已决,非人力可阻。然精锐尽出,漠北空虚,或为转机。

我对着烛火冷笑。

什么转机?

分明是他等不及了。

这些年他暗中积攒的声望、收拢的部族、培植的汉人势力,已经到了再不动手就要被蒙哥温水煮青蛙的地步。

蒙哥的南侵,于他而言是祸,更是破局的刀——只要这把刀断在南方,他就能踩着蒙哥的尸骨,以稳定大局之名登上汗位。

只是这刀,得由我来折断。

毕竟,蒙哥手下有五十万精锐大军,一般人是折不断的。

铺开宣纸,我蘸了浓墨,想要给忽必烈回一封信。

但是——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未落。

襄阳城的轮廓在眼前愈发清晰。

汉水绕城而过,郭靖在城头练箭的身影,黄蓉在帅府里铺开的布防图,还有那些在樊城屯田的百姓,他们以为守住襄阳就是守住大宋,却不知道自己早已成了别人棋盘上的棋子。

蒙哥南征,宜尽携精锐。

我写下第一句,手腕微微用力。

六盘山的怯薛军、西域的回回炮营、还有他最倚重的阿速亲军,若能尽入汉江流域,大事可成。

杀蒙哥不难,难的是让他死得——恰到好处。

不能死在旷野,那样他的部众会拥立其子班秃。

不能死得太早,否则大军会退回漠北。

最好是死在攻城战里,死在最胶着的时刻,让他的精锐部队为了争夺指挥权自相残杀,让后续的援军在混乱中被拖垮。

而襄阳,就是最好的坟场。

而这十六年,郭靖也不是什么都不做的。

其实我说的事,郭靖也知道。

他当然明白,孤守襄阳是何等困难,甚至绝望的事。

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去努力。

这些年来,郭靖积累财富,扩充兵力,办防守用的各种物资。

现在的襄阳不敢说固若金汤。

但绝对是难以攻陷的。

即便蒙哥手上有五十万大军,要克复襄阳,谈何容易。

更不要说,这一次我会帮忙。

真正意义上的帮忙。

我在信上写下了——欲成此事,需知三件事。

我继续写道。

“其一,蒙哥中军的具体位置,是否随先锋军驻跸虎头关。其二,回回炮的运粮路线,是否经新野入汉江。其三,他帐下掌兵的千户姓名,尤其是那些忠于蒙哥、与你素有嫌隙者。”

写到这里,烛火突然爆出一朵灯花。

我想起十六年前,我苦劝郭靖放弃守护襄阳的事。

但是,当时的郭靖大义凛然的拒绝了。

他的眼里,亲情毫无疑问是很重要的,但仍然比不过大义。

侠义二字。

给了他太多的压力了。

如今他守着襄阳,正好,可以借助他的手,来对付蒙哥,以助忽必烈登台。

我这么做,绝对是对的。

以襄阳的坚固,和蒙古军的以往脾气,攻下襄阳后,是绝对要屠城泄恨的。

蒙古大军攻城,凡坚城不下者,破于后必行屠戳之举。

但是,如果是汉家思想的忽必烈,就有可能和平收取襄阳。

最后一笔落下,我在信末画了个小小的太极图——这是我与忽必烈约定的暗号,意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就是蒙哥的大军,是襄阳城头的血,是那些即将被卷入洪流的无辜者。

将信笺折成细条,塞进中空的竹管,递给窗外等候的黑衣人。

这是个净衣派培养出来的高手。

专职于用来送信。

竹管上刻着——送开平三个字。

十六年的蛰伏,终于要到收网的时候了。

只是不知当忽必烈坐在万安宫的宝座上,看着阶下俯首的汉臣与蒙古千户时,会不会想起挂念我的好。

而我,只需要等就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