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种田成帝,我在西域建天庭 > 第599章 运朝雏形初现,万民归心

晨光刚爬上治所的石阶,李文转身离开校场,脚步不急不缓。风里还带着沙粒摩擦的声音,但那股躁动的气息已经散了。他没有回屋,而是顺着青石小径往高台走去。

台阶两侧站着几名文书吏,低头记录着今日粮仓出入的数目。一人抬头看见他,刚要行礼,李文摆了摆手。那人便又低下头去,笔尖在竹简上轻轻划过。

高台视野开阔,能望到远处三道主干渠正缓缓流淌着清水,灌溉着成片的麦田。田里不见农夫挥锄,只有一队队矮小身影穿梭其间——那是小麦精灵,通体泛着淡金光泽,背着细藤编成的小篓,一边松土一边将成熟的穗子整齐码放。每隔一段,就有一座由石板搭成的休憩点,供它们短暂歇息。

一条新修的驿道从东边蜿蜒而来,路上有商队正缓缓前行。驼铃轻响,货箱捆扎得严实,上面盖着印有运朝标记的麻布。几个孩童追着队伍跑了好一段,直到被母亲唤回。他们手里攥着刚换来的糖块,咧嘴笑着跑进村口新建的学堂。

李守诚拄着拐杖站在台边,身旁围着几位本地老者。他正在听一个穿粗布衣的老农说话。那人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去年开春时,我家灶台冷了整整十七天。今年这时候,锅里天天有粥。”

旁边另一人接话:“我儿子前年被马贼掳走,卖到北境挖矿。上个月自己回来了,说是沿途驿站帮着查访,一路送回来的。”

李守诚点点头,没说什么大道理,只让人记下名字和住址,说回头要核实安置情况。

这时北面尘土扬起,一队牧民牵着几头健壮的羊走了过来。为首的是个满脸风霜的汉子,跪在台前,双手捧上一只陶碗,里面盛着乳酪。“我们是狼脊沟的,往年冬天活不过十户。今年靠着你们分的草种和水源图,牲口没死一头。我们……想入籍。”

话音未落,南边又有动静。七八个农户抬着两筐新米走来,筐底垫着晒干的芦苇叶。一人道:“我们是沙河屯的,以前靠天吃饭,三年两歉。如今田里有精灵照看,官府统购统销,价钱公道。我们也想归运朝户籍。”

西面不远,几个工匠模样的人也到了。他们带来一批铁犁和陶罐,领头的匠人说:“我们是火窑寨的,原先给各国打零工,四处漂泊。听说这边收工匠入坊,管住管吃,还能学新法铸器,特地赶来应募。”

人群越聚越多,却没有喧闹。大家静静等着回应,眼神里没有畏惧,也没有讨好,只有一种踏实的期待。

李守诚看了李文一眼。李文站在原地,目光扫过这些人脸上的皱纹、手上的裂口,最后落在那些孩子身上。他们站在大人身后,好奇地张望,眼睛亮得出奇。

“你们不怕?”李文终于开口,“别的地方都说我们搞邪术,种地靠鬼怪,早晚遭报应。”

那牧民抬起头:“我们不信神,也不信鬼。但我们信饭能吃饱,水能喝上,孩子能活到成年。这就够了。”

老农跟着说:“要说邪术,哪朝哪代不是拿百姓当牲口使?你们倒好,把田交给看不见的东西种,人反倒轻松了。这要是邪术,我们宁愿一辈子沾这‘邪气’。”

人群中响起低低的笑声。

李守诚轻咳一声,转向李文:“该定个规矩了。这么多人要进来,总不能一直这么乱哄哄地等。”

李文没答话,只是往前走了几步,站到台沿。

底下顿时安静下来。

他望着这片土地——曾经荒芜的戈壁,如今阡陌纵横;曾经流离的百姓,如今敢建屋舍、敢存余粮。这不是靠一场胜仗打出来的,也不是靠一道命令压出来的。是一季一季的收成,一次一次的兑现,一点点攒出来的信任。

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

赤奴骑马而来,在台下翻身下马,动作利落。他走上台,本想汇报羌骑布防的情况,可走到一半,脚步慢了下来。

他看到了什么?

不是军阵,不是武器,不是城墙。

他看到一群孩子围在一个植物精灵身边,那个只有半人高的稻谷精灵正用叶子轻轻碰了碰一个小女孩的脸颊,惹得她咯咯直笑。旁边一位老妇人坐在石墩上晒太阳,嘴里哼着不知名的歌谣。

他站在李文身旁,许久才说出一句话:“大哥,我以前总觉得,守住边境才是本事。可现在我才明白,能让百姓安心生火做饭,才是真正的守住。”

李文侧头看他。

赤奴脸上没有战意,也没有焦躁,只有一种沉下来的平静。“我带兵巡边的时候,总担心哪里会出事。现在回来一看,才发现最厉害的不是刀,是这些田里的苗,是路上的车轮,是晚上不灭的灯火。”

李守诚走过来,递给两人各一碗温水。“今天来的不止这几批。刚才有人捎信,说楼兰旧城那边也有十几个村子在商量联名上书,请求纳入运朝管辖。还有玉门关外两个小部族,派了使者在路上了。”

李文接过碗,喝了一口。

水很干净,带着一丝甘甜。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开始。这只是证明了一条路走得通。

有人低声问:“以后还会打仗吗?”

李文放下碗:“只要有人不愿让别人好好种地,就会有。”

“那咱们怕不怕?”

“怕。”他说,“但不怕的办法,从来不是躲。”

台下一片静默。

片刻后,有个年轻人站起来:“那我就留下来。我不走了。”

接着是一个女人的声音:“我也留。”

然后是一个接一个的名字,一句接一句的话。

没有人喊口号,也没有人宣誓。他们只是一个个站出来,像春天播种那样自然地说:我要留下。

李守诚默默数了数,今日前来请愿的,已有三百余人,涉及十六个村落与三个游牧群落。

赤奴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胸口有些发闷。不是紧张,也不是激动,而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原来比冲锋陷阵更难的事,是看着一群人愿意把命交给你,因为他们相信你能让他们活下去。

他转头对李文说:“大哥,我想通了一件事。”

“你说。”

“以前我觉得你太慢。不攻城,不掠地,整天就知道修渠、分种、建仓。现在我才懂,你是要把根扎进土里。”

李文望着远方。

阳光洒在新开垦的田垄上,反射出细碎的光。一条条水渠像血脉一样延伸出去,连接着村庄、作坊、学堂、驿站。路上行人往来不绝,脸上不见惶色。

李守诚走到登记簿前,提笔写下第一行字:“永昌三年春,北地狼脊沟民众自愿归附,编户齐民,授田四十亩,配水权一级。”

墨迹未干,一阵风吹过,纸页微微颤动。

赤奴忽然指向远处:“你看那边。”

李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在东南方的地平线上,一缕炊烟正缓缓升起。那是个很小的聚落,原本地图上都没有标注。但现在,那里亮起了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