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小会议室内,椭圆形的红木会议桌被擦拭得一尘不染,映照着窗外透进的晨光。这是一个只有五人参加的书记碰头会,却决定着全县科级干部的命运。县委书记王宏伟端坐主位,左侧是县长李建,右侧是副书记刘志刚,组织部长张文斌和县委办主任分坐两侧。
会议室里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凝重气氛。王宏伟书记环视一周,开门见山:今天这个碰头会,主要研究干部调整问题。文斌部长,你先说说组织部门的初步考虑。
张文斌打开面前的文件夹,语气谨慎:根据前期摸底和考核情况,确实有几个岗位需要尽快配备。特别是石泉镇,党委书记空缺三个月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镇里的干部队伍士气不高,重点项目推进缓慢,信访量也有所上升。
李建微微皱眉,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石泉的问题确实要尽快解决。不过人选要慎重,那里情况复杂,干群关系紧张,需要一个有经验、有耐心,还要懂群众工作的干部。
建县长说得对。张文斌点点头,翻动着手中的材料,经过组织部门考察,我们初步筛选了几个候选人。其中,青龙山镇的凌云同志表现比较突出。他在青龙山的工作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在推进绿色发展、产业升级方面思路清晰,措施得力。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微妙起来。刘志刚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眼神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
张文斌继续汇报,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凌云同志在青龙山任职期间,园区产值实现翻番,税收增长百分之八十,带动就业两千余人。特别是在处理鼎坤建材事件和应对网络谣言中,展现出了很强的政治定力和工作能力。考虑到石泉同样需要转型升级,我们认为凌云同志是个合适的人选。
李建立即放下手中的笔,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文斌部长的考虑有一定道理,不过关于凌云同志的岗位问题,我认为需要慎重。
他转向王宏伟,语气诚恳:宏伟书记,凌云同志在青龙山的工作刚刚打开局面,园区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二期项目正在推进,三期规划刚刚启动,几家重点企业的对接也到了关键时刻。他在林业局的经历,恰恰让他对绿色发展有独到见解,这才开创了青龙山模式。这个时候调整,既不利于工作连续性,也是对专业人才资源的浪费。
刘志刚这时才缓缓开口,脸上带着惯有的温和笑容:建县长的顾虑我理解。不过文斌部长的建议也很有见地。凌云同志确实能力突出,思路开阔,在青龙山的大胆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前段时间去青龙山调研,看到园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很是感慨啊。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环视在场众人,用更具煽动性的语气说道:正因为他是棵难得的好苗子,我们更应该在培养上加大力度。青龙山的工作固然重要,但平台和视野终究有限。我认为,像凌云同志这样潜力巨大的干部,应该尽早放到更艰苦、更复杂的环境中去独当一面,接受全方位的锻炼。石泉镇虽然条件艰苦,但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干部。
刘志刚将目光转向王宏伟,语气诚恳:王书记,我认为文斌部长的提议值得认真考虑。让凌云同志到石泉镇任党委书记,这既是对他能力的充分肯定,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石泉发展困境的战略考量。对于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我们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规,大胆使用!
李建的脸色变得严肃,他坐直身子,目光直视刘志刚:志刚书记,文斌部长,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但是不是忽略了几个关键问题?首先,凌云同志担任镇长还不满一年,还在试用期内。其次,青龙山园区正处在二期建设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调整主帅,恐怕会严重影响工作连续性。再者,石泉的情况特殊,需要的是一位熟悉当地情况、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而不是一个技术型干部。
张文斌连忙解释:建县长,关于试用期问题,组织部门也考虑过。但条例规定,特别优秀的干部可以破格使用。至于青龙山的工作,我们可以选派得力干部接任。石泉的问题确实迫在眉睫,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得力干部?李建冷笑一声,谁能接得住凌云这一摊子?青龙山模式是他一手打造的,里面的每一个环节他都清清楚楚。换个人去,光是熟悉情况就要半年,园区的二期、三期规划怎么办?已经入驻的企业怎么办?这些企业可都是冲着凌云的绿色发展理念来的。
刘志刚不紧不慢地接话:建县长多虑了。青龙山的发展规划已经很清晰,换个同志去只要按图施工就不会出大问题。反倒是石泉,更需要凌云这样有创新思维的干部去打开局面。我相信以凌云同志的能力,一定能在石泉创造新的奇迹。
按图施工?李建的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满,志刚书记,园区发展不是修路盖房,它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创新。凌云在绿色发展上的定力,在招商引资上的眼光,这些都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替代的!我请问,如果凌云调走,园区现有的企业产生动摇怎么办?正在洽谈的项目受到影响怎么办?这些损失谁来承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