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转眼已是来年春天。青龙山绿色产业园区首期工程在这一天终于顺利完工,迎来了首批入驻企业投产运营的重要时刻。这不仅是一个项目的落成,更是凌云带领青龙山镇干部群众,冲破重重阻力后取得的第一个实质性胜利,其象征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
这天清晨,当初升的朝阳将第一缕阳光洒向园区时,整个产业园区已经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彩旗在带着泥土芬芳的春风中猎猎作响,红色的庆祝横幅在崭新的、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的厂房外格外醒目。园区主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经过几个月的专业培训,第一批两百名本地工人今天将正式上岗,开启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新生活。空气中弥漫着希望与喜悦,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对未来的忐忑。
老王天没亮就起床了,他特意换上了过年时才穿的、压箱底的中山装,陪着儿子王磊早早来到园区门口。王磊穿着统一的深蓝色工作服,布料笔挺,胸前别着写有“青龙山绿色产业园区”字样的工牌,脸上洋溢着自豪而期待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爸,您看,这就是我以后工作的地方!”王磊指着眼前现代化、整齐划一的厂房群,声音因激动而略微颤抖。
老王感慨地拍拍儿子的肩膀,眼眶有些湿润,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住儿子的胳膊:“好好干,儿子。要对的起凌镇长为咱们争取的机会,也要对得起咱们青龙山的这片土地,更要给你娃挣个好前程!” 他想起了去年那场可怕的洪水,想起了之前对搬迁的犹豫,心中百感交集。
不远处,其他工人们也陆续抵达,他们中有曾经在沿海工厂流水线上日夜颠倒多年的中年人,脸上带着重回故土的踏实;有刚毕业返乡、眼中闪烁着理想光芒的青年;还有通过技能培训重新就业、格外珍惜这次机会的困难群众。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彼此间打着招呼,交流着对新工作的想象。
八点30整,入职仪式在园区中心广场正式开始。激昂的进行曲回荡在空中。凌云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望着台下精神抖擞、列队整齐的工人们,心情格外激动。半年多来的艰辛、质疑、斗争,如同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闪过。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显得值得。
“同志们,乡亲们!今天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青龙山人铭记的日子!”凌云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园区,在春日的空气中清晰而有力地回荡,“经过二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我们的绿色产业园区首期工程顺利完工,首批经过严格培训的工人同志,今天正式上岗!这标志着,我们青龙山的发展,终于迈出了产业兴乡最坚实的一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许多老工人的手掌都拍红了。凌云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面孔,继续说道:“我记得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耳边充斥着怀疑和观望,甚至还有恶意的阻挠。但是今天,我们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只要我们认准方向,团结一心,青龙山这片土地,一样可以孕育出现代化的产业,我们的乡亲,一样能成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他特别提到,声音提高了些许:“在首批上岗的工人中,有八十六人曾经背井离乡在外地打工,如今他们回到了家乡,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有四十七人是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开启了脱贫致富的新生活;还有三十二位身残志坚的同志,现在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赢得了尊重,实现了更大的人生价值!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是青龙山未来发展的种子,更是我们**人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
现场的气氛达到了**。许多工人家属激动地抹着眼泪,掌声经久不息,一些年轻人甚至发出了欢呼。
入职仪式结束后,凌云亲自带领大家参观已经投产的车间和厂房。首先来到的是“青野农科”的智能温室区。一走进密闭的温室,温暖湿润、带着植物清香的空气扑面而来,眼前是一片令人震撼的、层次分明的生机勃勃的绿色,各种叶菜、果菜在精准调控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年轻的技术员小李正热情地向参观者介绍:“各位领导,乡亲们,我们这个智能温室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环境控制系统,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甚至营养液配比都可以通过中央电脑精准调节。我们种植的蔬菜全程不使用化学农药,依靠生物防治,其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露天种植的二十倍以上,而且品质可控,全年无休。”
王磊现在就是这里的工人,他熟练地操作着嵌在墙上的智能控制面板,向父亲和周围的乡亲展示如何调节温室各项参数。“爸,各位叔伯,您们看,现在室内温度恒定在二十五度,湿度保持在百分之六十五,光照强度根据番茄生长周期自动调节。我的工作就是实时监控这些数据,处理一些突发小状况,确保这些‘娇贵’的蔬菜一直在最佳环境中生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