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如同在茫茫林海中树立起一座高耸的航标,为林业站这艘航船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然而,凌云深知,再清晰美好的蓝图,如果缺乏高效、规范、可靠的执行体系作为保障,也终将沦为纸上谈兵,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主持工作以来,他在处理日常事务、协调内外关系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站内一些工作机制存在的不顺畅、不清晰、不高效之处。比如,有时一份文件需要在几个同志之间流转多日才能最终落实;有时下乡检查验收,不同的人员掌握的标准尺度可能存在细微差异,容易引起基层的误解;有时遇到交叉性工作,职责边界模糊,容易出现推诿或重复劳动。这些问题,在李建明站长凭借其丰富的经验、高超的协调艺术和个人威望进行管理时,往往能够被及时化解或掩盖过去。但对于凌云这样一位资历尚浅、更需要依靠制度、流程和规则来建立管理权威、确保公平公正的“临时负责人”来说,这些问题就成了影响科室整体运行效率、制约规划落地见效、必须下决心予以解决的“拦路虎”。
“纲举”之后,必须“目张”。凌云决定,以深入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为总抓手,聚焦影响工作效能和规范性的关键环节,对站内的核心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机制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诊断、优化和再造,目标是构建起一套职责清晰、程序规范、运转协调、高效透明的工作运行机制,真正实现“用制度管人,按流程办事”,将规划描绘的宏大叙事细化为可操作、可监控、可追溯的日常行动。他经过仔细考量,选择了一个涉及面广、重复性强、且基层反映问题较多的关键业务作为突破口——春季造林检查验收及补贴资金申报审核流程。
这项工作是林业站的核心职能之一,政策性强,资金量大,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和造林主体的切身利益。往年的工作流程中,存在几个突出的痛点:一是验收标准虽然有大纲,但具体掌握时更多依赖验收人员的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同验收小组甚至同一小组不同人员之间可能产生尺度差异,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矛盾。二是验收和审核流程不够精细规范,从任务下达到形成最终验收报告和补贴方案,环节多、链条长、节点不清,有时存在反复沟通、重复劳动的现象,影响工作效率,也增加了行政成本。三是责任追溯体系不完善,验收表、审核意见等原始记录有时不够完整规范,一旦后期发现问题,难以清晰界定责任环节,不利于工作的持续改进和风险防控。
一个周二的下午,凌云趁着工作间隙,招呼张工、李工和小刘围坐到办公室的茶几旁,泡上一壶新茶,用一种非正式的、轻松的氛围开场。
“各位老师傅,小刘,忙了几天了,咱们稍微歇口气,顺便聊聊工作。”凌云一边给大家倒茶,一边笑着说,“春季造林验收和补贴审核这块硬骨头,咱们今年总算又啃下来了,大家都很辛苦,特别是张工李工,跑遍了山头,小刘也整理了大量的材料。今天咱们不拘形式,就是一起回顾总结一下,看看这个过程里,大家觉得哪些地方比较顺畅,哪些地方觉得特别费劲,或者有什么想法可以让明年干得更好、更轻松些?”
小刘年轻,心直口快,首先打开了话匣子:“凌站,我觉得最头疼的就是验收的时候,对‘成活率’‘长势’的判断。有时候我觉得这块地差不多有八成了,可张工看了可能觉得还差一点,标准不好拿捏。回来整理数据,有时候各小组报上来的对不上,还得打电话核实,甚至要重新跑去看,特别耽误时间。”
李工深有感触地接过话茬:“是啊,还有乡镇报上来的造林小班位置图,有的画得不准,到了山上找地方就要花半天功夫。咱们现在的验收表格也比较简单,很多情况光靠打勾和写几个字说不清楚,回来写验收报告的时候,很多细节都想不起来了。”
张工从更宏观和技术的角度补充道:“验收工作,不能光看眼前活了多少棵树,还要看栽得规范不规范、树种搭配合不合理、后期有没有落实管护措施。但现在我们往往过于关注‘成活率’这个硬指标,对其他影响长期成林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关注和记录不够,这不利于我们后续对造林质量的跟踪指导和科学评价。”
凌云认真地倾听着每个人的发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下关键点,并引导大家深入讨论:“小刘说的标准问题,是不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更细化、更量化的操作指南?李工说的图纸和记录问题,是不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表格设计来解决?张工提到的注重长期质量,怎么在我们的验收环节中体现出来?”
等大家充分发表了意见后,凌云总结道:“大家谈的这些问题,都非常中肯,切中要害。这说明我们现有的验收审核流程,确实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我在想,我们能不能像搞工程建设一样,把这项工作也‘标准化’‘流程化’?目标就是:让我们的验收标准像尺子一样准,让验收过程像流水线一样顺,让验收结果像镜子一样真,也让咱们每个人的责任像石头一样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