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寒风掠过县城,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在风中摇曳。林业工作站办公室里,虽然暖气带来了温暖,但凌云心头的压力却并未减轻分毫。主持工作近两个月,他凭借着小心的应对和依靠张工、李工等老同志的支持,总算维持了科室的正常运转。秋季造林的扫尾工作、年终总结的撰写、各类报表的填报,这些日常事务像潮水般涌来,他努力在其中保持平衡,像一个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小心翼翼地把握着方向,生怕稍有闪失就会人仰马翻。
然而,夜深人静时,凌云常独自坐在办公室,面对墙上那幅巨大的全县林业资源分布图,内心充满了更深层次的焦虑。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目前所做的一切,更多的是一种“维持”和“守成”,是遵循着李建明站长留下的工作惯性在前进。对于林业站未来究竟应该走向何方,在“十三五”这个关键时期应该聚焦哪些重点、突破哪些难点、打造哪些亮点,他的脑海中还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和碎片化的想法。李站长就像一棵根基深厚的大树,其经验和威望足以荫蔽整个科室,而自己这棵新苗,若不能尽快生根发芽、长出属于自己的年轮,恐怕难以真正赢得信任,更难以带领科室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把握先机。
这种焦虑,在周一上午看到局办转发的《关于编制县林业局“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时,达到了顶点,随即转化为一种强烈的行动欲。这份文件要求各科室在年底前提交本部门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初稿,作为全县林业“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刘拿到文件后,习惯性地打开电脑中的旧文件夹,找出了几年前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电子版,准备像往年一样,修改一下时间、更新几个数据、调整一些表述,应付过去。“凌站,这个规划我看按照以前的模板改改就行,年底事多,咱们抓紧弄完也好忙别的。”小刘一边说着,一边已经开始调整格式。
“等一下,小刘。”凌云按住了小刘移动鼠标的手,神色异常严肃。他拿起那份红头文件,仔细又看了一遍,然后目光扫过办公室里的张工和李工,沉声说道:“张工,李工,小刘,我觉得这次规划编制,我们不能就这么应付过去。”
张工放下手中的老花镜,有些不解:“凌云,规划这东西,就是个形式,上面要,我们报,基本上都是套话,真正干活还不是得看每年下的具体任务?”
李工也附和道:“是啊,现在年底考核、造林验收、总结表彰,哪一样不是火烧眉毛?花太多精力在这个上面,会不会耽误正事?”
凌云摇了摇头,走到办公室中央,语气坚定而诚恳:“两位老师傅,小刘,我理解大家的想法。但我觉得,这次规划编制,对我们站来说,可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新班子能否打开局面的关键一战!”
他停顿了一下,让话语沉入每个人心中,然后继续解释道:“李站长调任后,我们站需要明确的方向感。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等着上级派活,也不能总是摸着石头过河。‘十三五’这五年,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林业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我们县里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也对林业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林业站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重点抓什么?怎么才能更有作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这个规划来回答!这个规划,首先不是写给上面看的官样文章,而是写给我们自己的‘行动指南’和‘责任状’!它要能指引我们未来五年的每一步工作,要能凝聚我们全站同志的心气,要能向乡镇、向造林主体、向局领导展示我们新班子的新思考和新担当!”
凌云越说越激动,他拿起粉笔,在办公室的小黑板上画了三个圈:“要做好这个规划,我认为必须坚持‘三个导向’:一是问题导向,要真正摸清我们家底,找准我们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二是目标导向,要明确我们未来五年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设定清晰可考核的目标;三是基层导向,我们的规划不能高高在上,必须贴近基层实际,反映群众期盼,解决实际问题。”
他进行了详细的部署:“为了把这‘三个导向’落到实处,我建议我们成立一个规划编制小组,我来牵头。我们需要兵分三路,深入调研:第一路,‘向上看’,由小刘主要负责,系统收集整理国家、省、市各级关于‘十三五’时期林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领导讲话、行业动态,特别是要关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林业精准扶贫等最新精神,还要搜集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确保我们的规划不跑偏、有高度。第二路,‘向内看’,由张工您来牵头,您是老林业,对我们县林业的历史、现状、资源禀赋、优势劣势最了解,请您系统梳理一下‘十二五’期间我们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比如,造林保存率区域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林业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如何破解?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怎么打通?请您给我们列出一个详细的问题清单和分析报告。第三路,‘向外看’,由李工您来负责,您常年跑基层,和乡镇、农户打交道多,请您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结合近期下乡,广泛听取乡镇林业站同志、造林大户、合作社代表、普通林农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最希望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最期待我们提供什么服务?对林业发展有什么好点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