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八点,凌云已经坐在办公桌前。办公室里只有他一人,这种宁静让他能够集中精力处理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桌上摊开着《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几本县林业志,旁边是一叠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
这是凌云转入工勤编制后的第二个月,他逐渐适应了新的工作节奏和责任。文字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起草通知和整理会议记录,而是需要深入理解政策、准确把握数据、逻辑严密表达的专业写作。
上周五临下班时,刘科长交给他一项新任务:“市林业局下周要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县局需要提交一份近五年林业改革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办公室初步拟了个提纲,你来负责撰写具体内容,周三前完成初稿。”
这份材料不同于他之前写的专业性报告,需要全面展现全县林业工作的成效、问题和展望,既要有数据支撑,又要有政策高度,还要体现地方特色。更重要的是,这份材料将直接报送市局,成为上级了解全县林业工作的重要参考。
凌云仔细研究了办公室提供的提纲,发现内容比较笼统,缺乏具体数据和案例支撑。他决定重新构建框架,从森林资源培育保护、林业产业发展、林业改革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展开,每个部分都要有具体做法、成效数据和存在问题。
周一整天,他泡在档案室,查阅了近五年的林业统计年报、工作总结、专项报告等资料,摘录了关键数据和重要案例。周二早晨,他提前到办公室,开始动笔撰写。
“近五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发展方针政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深化林业改革,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写下开篇语后,凌云停顿了一下,思考如何用具体数据展现工作成效。
他调出自己整理的数据库,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森林覆盖率从五年前的62.3%提高到现在的65.8%,活立木蓄积量年均增长4.2%,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建成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2家...
写到林业改革部分时,他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进展的表述把握不准,于是起身走到钱前进办公桌前。他是科室里最了解林业政策演变的老同志,虽然平时话语不多,但政策功底扎实。
“钱主任,打扰一下,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深化部分的表述,这样写是否符合政策口径?”凌云指着笔记本上的草稿问道。
钱前进接过笔记本,仔细看了一会儿,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你这个提法需要调整。去年市局下发过关于规范林权流转管理的通知,强调要稳妥推进,不能简单提‘加快流转’。可以参考这个文件的表述口径。”
凌云感激地点点头,回到座位修改表述。他注意到,随着自己工作态度的认真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老同志们越来越愿意给予指导,这种指导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具体而专业的点拨。
中午饭后,科室里的气氛相对轻松。孙磊端着茶杯走到凌云桌边:“听说你在写报送市局的材料?这种综合材料最考验功底了,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数据还要准确。需要什么数据支持尽管说,我这边有一些最新的统计资料。”
凌云确实需要一些最新的林业产业统计数据,于是跟着孙磊到他的电脑前查看。孙磊不仅提供了数据,还分享了自己写综合材料的经验:“给市局报送的材料,最好在每个部分都加一两个具体案例,这样既有面上数据,又有点上情况,显得扎实。”
下午三点,刘建军开完局务会回到科室,走到凌云身边:“材料写得怎么样了?有什么困难吗?”
凌云汇报了进展和思路,刘建军:“思路是对的。特别是生态保护部分,要突出我们创新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成果,这是我们的工作亮点。产业部分则可以强调油茶和竹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这是我们县的特色。”
刘建军的一点拨,凌云顿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他重新调整了写作重点,决定将天然林保护和林业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亮点单独成节,深入撰写。
下班时间到了,同事们陆续离开,凌云却仍留在办公室。夜晚的宁静有助于他集中精力进行深度写作。他泡了杯浓茶,继续伏案工作。
写到林业生态保护成效时,他发现不同来源的生态修复数据有细微出入。虽然不影响整体结论,但他还是决定核实清楚。他打电话给林业站的小王,请对方帮忙查询原始记录;又联系资源监测中心的李工,确认监测数据的统计口径。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多方求证,终于搞清楚了数据差异的原因,并在材料中做了规范标注。
晚上九点,凌云终于完成了初稿。他仔细通读全文,调整结构,润色文字,确保逻辑严密、表达准确、数据一致。这份二十多页的材料,不仅全面总结了五年来全县林业工作,还深入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