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姓儒生向道士与和尚请教入道法门 , 三人论道 ,浑然忘我, 在山中不知时日 。最后相约一同游历大荒山 ,观那甄贾大梦、 聚散儿女情悲 。 从此留下诸多故事 , 供人品悟。
群山渐远 , 鹰翔云雾 , 幕后仿佛有画外音在自言自语:
所谓世间炼 , 不过是个养慧明性达神的过程 。 拥嚷嚷一出大 戏 , 梦百年聚散。
当知养慧是利根器 ,修命聚炁养神 。神识心性中那纯真良知, 名为神智 。 这智 , 却是意识的根本 、 万法的究竟 。 知日为智。 日者 , 大光明之源头 、 宇宙星系往复的核心 、 阴阳能量意识 合一未分之本体根源 。 而这神 , 即申之祈 , 贯穿 “ 日 ”心 , 通引始末上下内外。
心上有日高悬不落 , 名为意 。 而此意只有内在六感 , 为识 , 了知根本者 “ 识 ” , 此为意识 。 有意识者不迷物相 、 不昧因 果 、 不惧生死 、 不执一隅 、 不二非一 、 不喜不悲 , 观种种喧 嚣起落往复 , 而见平衡消涨自然 。 不造作 、 不执拗 、 顺势而借势 , 享受每一种经历 ,从所有的见闻遭遇中都能有所收获, 故常存感激法喜 。 视万有为我 、 视我为空 、 视神如己 、 视己 如蝼蚁 , 故能其大无外 、 其小无内 , 贵贱不喜悲 、 生死皆是 缘 , 来去自如 、 消存随缘 , 故名; 心中大光明 , 紫金琉 璃之光如日中土 , 无相亦无实 , 故名大日。
常在世间化为卑微之身 , 随口释无畏法布施 , 点亮人心慈悲 爱 , 犹如燃灯照前路。
天地大道浑然 , 无所是无所不是 , 知其至妙不可言传 , 说是即非 , 不可着相持一而生刻板。
故诸行无常 , 诸法无我 , 涅盘寂静。
前两者很好理解: 主体与客体都是随缘生化 、 时刻转化 、 多元并立的 , 一旦从多维的多视角同时性中 , 聚焦到唯一的单 一视角上后 , 就自然会失去全然的通透; 并因有了一个主观 的视角 “ 我 ” , 也就有了一个判断的基点 、 得失净浊大小的 区别。
那什么是涅盘寂静呢?
涅盘是止息入定 、 归根本合一之境的状态 , 当 “ 如是观 ” 。 这观觉而 “ 无思 ”的境界是寂静 。 无思可不是不察不知不觉, 只是不思想 、 不判断 、 不造作 、 不干预 、 不扰动当呈现出的 自然规律。
空灵的头脑中不起丝毫思绪 , 好像任何的念头都是一种对此 的亵渎 。 只见 , 满天星海璀璨夺目 , 身处虚空无天无地 , 环 视四周感到宁静祥和 , 一种治愈身心的内在心灵震颤充斥在 整个空间内 , 而自己就浸泡在这股无比温馨的能量里。
意识的感知好像不受任何边际的限制 , 整个虚空也感觉不到 有一个所谓的边际可言 , 这让意识无法定位出一个所谓的我 来 。 失去了边际 , 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意识聚焦 , 更无法判 断内外是非 。 空灵但不空虚 , 宁静但不死寂 , 滋养但不满溢。
我在哪儿? 我是谁? 这是哪里?
没有答案 。 有明确的六感 , 但却感受不到自己 , 或说界定不 出一个可以聚焦为我的相 。 神识可以向任意边际飞驰 , 但却 永无止境地可以无限延展。
体验者在仿佛经过了不知多久的永恒后 , 一个气旋在视野的 正中怦然发生 , 四周的璀璨星光被其卷入其中 , 聚化成一个 明亮的太阳 。 凝聚随着气旋的扩大带动整个空间 , 空间内的 一切都旋舞了起来 , 一个旋风一样的龙卷把一切带往核心,
而此刻的核心从明亮刺眼的太阳渐变成一个黑色的小点 , 续而成为一个黑到无光的黑球。
旋聚的过程越来越快 , 所有的自我意识也跟随着空间内的星 光一起被搅拌了进去 。 那黑球其实不是一个球 , 只是一个无 比深邃的通道 。 在这无光的通道内 , 那些被吸入的星辰光芒 被裹挟着急速冲向深渊的尽头。
这就是静极生动 , 一阳来复 。 哈哈哈 , 原来修行修的不是这 个角色肉身我 , 也不是本角色的神识自我意识 , 更不是这神 识的能量聚散 。 而是 ......
在通道内因此形成了七彩的旋流 , 让整个流程仿佛是一场天 旋地转的幻梦 , 就在感觉这条旋流仿佛是永无尽头的时候 , 突然觉知中的观察者又被抛散喷吐而出 , 眩晕感消退后 , 眼 前一片大光明。
视觉适应了好一会儿 , 才模糊地看到: 一棵五彩巨树 , 树上 四季同在 , 一半枯槁一半兴荣 , 日月同天 , 相互辉映 , 四周 明明被光照得雪亮 , 却又能看到满天的繁星 。树上果实累累, 却又繁花似锦 , 新生的嫩绿与红黄的落叶相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