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特种兵魂穿诸葛,靠系统称霸三国 > 第172章 汉中建成水车坊,百姓告别石磨苦

汉中水车坊初试磨面那日,天色阴沉。我赶到时,坊内已围了不少人,个个神色犹疑,站在磨盘外三步远的地方不敢靠近。水轮空转着,发出断续的咯吱声,忽快忽慢,带动磨盘时停时动。一袋麦子倒进去,碾出的粉粗细不均,夹着碎壳,像掺了沙土。

赵铁锤蹲在引渠口,一手按着木闸,眉头拧成疙瘩。他听见脚步声回头,见是我,立刻起身抱拳,掌心还沾着泥浆:“大人,水势不稳,开不得大轮。早间试了三次,一次卡死,一次烧了轴,第三次……粮也糟蹋了。”

我没说话,径直走到渠边。水流自汉江支流引入,经三丈石槽而来,入口低陷,泥沙随波翻滚,冲进水轮腔便淤积在底。枯水期水弱,推不动轮;涨水时又猛撞闸板,震得整座坊屋发颤。这图是我给的,可工匠照搬未改,地势高低一分,效用差出十倍。

“把进水口抬高三尺。”我说,“另加一道导流槽,用青石砌底,斜面朝外,泥沙自然滑走。”

赵铁锤愣住:“可图纸上不是这么画的……”

“图纸是死的。”我打断,“你在铁匠铺打刀,每块铁料软硬不同,难道都按一个火候来淬?”

他脸上一红,低头应是。我当即命人拆改,调来五名讲技师协助,按系统图样重设三阶活动闸门——最上一层楔形木板可抽拉调节,中层稳流,底层泄淤。两个时辰后,新渠通水,水流渐匀,水轮缓缓转动,由慢而稳,终至轰鸣如雷。

围观百姓往后退了半步,有老农喃喃道:“这声响……比牛喘还大。”

我转向赵铁锤:“取十斤麦来,当众磨一遍。”

他亲自扛来一袋新收的小麦,金粒饱满。我命人打开双层磨盘,露出内部可调螺栓,旋至中档位置,再合盖锁紧。麦粒倒入漏斗,随着水轮运转,雪白细粉如雾般从出口涌出,落地成堆,无一杂屑。

人群静了几息,忽有人喊:“莫不是掺了石灰?我家娃吃了要坏肚子!”

我未答话,只示意李伯上前。他带着两名老农代表,捧起面粉细看,又捻指揉搓,嗅了片刻,点头道:“是真麦粉,细而不燥,晒干能存三个月。”

我又命人在坊角架锅和面,就用这新粉蒸馍。半个时辰后,热气腾腾的白馍出锅,掰开一看,里瓤松软如絮,咬一口满口麦香。最先质疑的老农抢过一块,嚼了几下,眼圈忽然红了:“我婆子推磨推了四十多年,手裂得拿不住筷子……如今这面,竟不用人推?”

他话音落,人群炸开了锅。有人挤上前摸水轮,有人踮脚看磨盘结构,更有妇人抱着空布袋直问:“几时能轮到我们村?”

我抬手压声:“今日起,水车坊正式启用。前三日免费磨面,按户籍编组,每村五户一轮,登记后持帖入场。”

工部主事立刻取出册簿,在坊门口设台登记。消息传得极快,不到半日,十里八乡的农户纷纷赶来,肩挑背驮,队伍排出去半里地。眼看人越聚越多,两户为争前位吵了起来,险些动起手。

我立于坊台之上,高声道:“从明日起,每日限磨百袋,先到者领筹,迟到者明日再来。若有欺压弱小、强占名额者,记入村籍,三年不得入坊。”

众人顿时安静。一名年轻后生举手问:“大人,这机器要是坏了咋办?”

“坊内常驻十名讲技师,日夜值守。”我说,“凡参与建造者,皆授工技九品俸禄,专司维护。若有人愿学,可报名轮训,学会即补缺。”

赵铁锤站出来,拍着胸脯道:“我在,这轮子就转着!”

人群爆发出一阵喝彩。

当晚,水车坊灯火未熄。我留在坊中查看运行记录,工部主事送来各郡学堂筹建进度表,顺带提起南方气候汇总已齐备。我让他取来细看。

灯下摊开竹简,上面列着交州、广州诸郡的土质、雨量、霜期数据。我逐一对照,指尖划过“岭南湿热,四季可耕”一行,正欲标记,脑中忽响提示音:

【“民生设施建设”任务完成。奖励发放:“制糖技术”“甘蔗种植手册”。是否指派农匠南下推广?】

我未立即回应,只将竹简翻至末页,提笔写下四字:宜种甘蔗。

工部主事在一旁整理文书,低声问:“大人可是打算在南方设新坊?”

“不止设坊。”我说,“要让百姓知道,除了米面,地上还能长出甜根子。”

他抬头一怔:“甜根子?”

“一种新作物。”我合上简册,“明日召农匠三十人入府,识水土、懂育苗者优先。另备《种植手册》五十册,抄录封存,随时可发。”

他记下后,犹豫道:“只是……此法若成,恐又惹士族非议,说我们扰民逐利。”

我冷笑一声:“他们骂曲辕犁夺牛力,骂工坊夺匠利,如今水车磨面省下万人劳力,你说他们会不会闭嘴?”

他不语。

我站起身,推开窗。夜风灌入,吹得灯焰摇曳。远处归家的人影三三两两,肩上空袋轻飘,口中议论不断。

“听说武侯又要教种新东西?”

“可不是,连怎么熬糖都有书!”

“那咱们明年也别光种稻了,分两亩试试?”

我听着,转身对工部主事道:“你去查,哪些郡县流民最多,土地荒废最甚。把甘蔗列为‘垦荒特产’,种者免税三年,收成官府包购。”

他应声欲走,又被我叫住:“再传令汉中各县,水车坊模式绘图存档,一月内复制两座。选址不必拘泥图纸,因地制宜,以稳流为准。”

他领命退出。

我坐回案前,取出系统所赠《甘蔗种植手册》,翻开首页。纸页光滑厚实,墨迹清晰,图文并茂,从选种、育苗、行距到防虫皆有详解。我逐行细读,目光停在“南方暖湿,十月下种,次年八月可收”一句上。

正思索间,李伯掀帘进来,手里捧着一小包刚磨的面粉。

“大人,这是今儿最后一袋麦磨的粉,我给您留了半斤。”他说,“村里人都说了,往后娃娃们再也不用帮娘推磨,能腾出手读书识字。”

我接过布包,入手温软。

“不只是读书。”我说,“是要让他们知道,力气不该花在转圈上。天地之间,风可驱轮,水可代手,人该去做更难的事。”

李伯点头,咧嘴笑了:“我那孙子昨儿背了一夜齿轮口诀,说将来要考工技科。”

我轻轻将面粉放在案角,拿起笔,在新册上写下第一行安排:

选派农匠十二人,三日后启程南下,目标:广州荒田区。

笔尖微顿,墨滴落在纸上,洇开一小团黑痕。

窗外,水轮仍在转动,低沉轰鸣穿透夜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