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想在风口起飞的猪 > 第225章 实验室的风波

想在风口起飞的猪 第225章 实验室的风波

作者:歪歪漫画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3 11:16:41

“归农智慧生态农业实验室”的计划一经公布,便以极高的效率开始推进。

桃源村“彩虹梨”基地的示范区很快划定,各种传感器设备和无人机在技术团队和永昌爷徒弟们的协作下,开始有序安装和调试。

实验室的临时办公点设在村里一栋修缮过的老宅里,充满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气息。

然而,新事物的引入,尤其是涉及到改变原有工作习惯的技术,总会伴随着不可避免的磨合与阵痛。

问题首先出现在数据解读与应用上。

年轻的工程师小张,热情高涨,根据传感器传回的土壤湿度数据,发现某片区域的数值略低于系统设定的“理想阈值”,便兴冲冲地跑去找到正在果园里巡视的永昌爷。

“永昌爷!您看,c区3号监测点的土壤湿度只有62%了,系统建议可以启动滴灌系统补充水分了!”小张举着平板电脑,屏幕上闪烁着数据和图表。

永昌爷蹲下身,用手挖起一把泥土,在指尖捻了捻,又凑近闻了闻,然后看了看天色,摇了摇头:“不急。这土看着是有点干,但捏起来还能成团,没到散沙的地步。你闻,这土里还有股子潮润气。再看这天,云层厚实,估摸着后半夜就有雨。现在浇水,反而是浪费,还可能让梨树根系贪图表层水,不肯往深里扎。这机器,还得学着‘看天’啊。”

小张愣了一下,看着平板电脑上冰冷的数字,又看看永昌爷那笃定的神情,有些讪讪地收回了手。

类似的情况在初期时有发生,传感器提供的是一维的数据点,而永昌爷的判断则综合了土壤触感、气味、天气预判、乃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特性等多维信息。

年轻的技术团队开始意识到,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真正有价值的决策辅助,需要深度理解和融入老农人那套复杂的、基于长期观察的“认知模型”。

另一个挑战来自于杨老板那边。当技术团队带着设备来到滇南,准备建立生态监测网络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一些年纪较大的菌农,对这些要在他们祖辈传下来的山林里安装的“铁疙瘩”充满了疑虑和不信任。

“把这些东西装到山里,会不会坏了我们山神的风水?”一位老人忧心忡忡地问。

“它们整天盯着,那我们采菌子的老规矩,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要休养,是不是都得听机器的了?”另一位中年军农语气中带着抵触。

甚至有人私下传言,这是“归农”想用机器监控他们,以后好多收钱或者限制他们采集。

杨老板费了很大力气,反复解释这些设备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山林,保护菌子能一直长下去,绝不是用来监视和限制他们的。

陈飞也亲自飞了一趟,在村民大会上,用最朴实的语言,将监测网络比喻为“给大山做体检的听诊器”,是为了让子孙后代都能靠山吃山。

经过长时间的沟通与协商,村民们终于在杨老板的威望和陈飞的诚意面前做出了让步,勉强同意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试点设备安装好的第三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几乎将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

那天,天空依旧阴沉,细雨连绵。

一台安装在相对陡峭坡地上的土壤湿度传感器,由于连日的降雨导致土壤松动,原本稳固的固定支架突然失去支撑,猛地倾倒下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正在附近采集菌类的菌农恰好经过。

眼看着那沉重的传感器支架就要砸中他,幸运的是,他在最后一刻迅速反应过来,侧身一闪,惊险地避开了这致命一击。

虽然最终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件事却像一颗重磅炸弹一样,在村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看吧!我就说这些东西不靠谱!”

“幸亏没砸到人,这要出了事谁负责?”

“把它们都拆了!我们不需要这些玩意儿!”

群情激愤,之前压抑的不满情绪瞬间爆发。技术团队的小伙子们面对村民的指责,既委屈又无措。杨老板也急得嘴角起泡。

关键时刻,陈飞再次展现了他的决断力。他立刻下令暂停所有设备的安装,并让技术团队全面检查所有已安装设备的安全性。

他带着苏小倩和负责技术的赵磊,亲自到那位受惊的菌农家里登门道歉,并承担了全部责任和后续的安抚工作。

在随后召开的村民会议上,陈飞没有推诿,而是坦然承认了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和对当地情况考虑不周。

“乡亲们,这次是我们做得不对,太心急,没有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也没有充分尊重大家的情感和习俗。我向大家保证,在安全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在没有得到绝大多数人真心理解和同意之前,监测网络的项目无限期暂停。”

他的诚恳态度犹如一阵春风,吹散了大部分村民心头的怒火。

然而,陈飞心里很清楚,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安全问题,其中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信任和文化隔阂。

面对这样的局面,陈飞决定调整策略。他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于是果断地让技术团队放慢脚步,不再急于将新技术推广开来。

相反,他鼓励团队成员们先融入当地的生活,去学习菌农们的传统知识和山林文化。

通过与菌农们的交流和相处,技术团队逐渐明白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技术并不是来取代他们,更不是来破坏他们原有生活秩序的,而是来提供帮助的。

只有当村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新技术才能在桃源村落地生根。

桃源村和滇南所遭遇的不同挫折,就像一盆冰冷的水,无情地浇灭了原本如火如荼的实验室计划。

然而,这也给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年轻的技术团队成员们,上了一堂深刻的课。他们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做法,意识到在推广新技术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技术本身,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再先进的技术,如果不能与土地上的人、与当地的文化和生态智慧妥善结合,都将是空中楼阁,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真正的“融汇与创新”,远比想象中要艰难和复杂。

这场风波,成为了“归农”在科技赋能道路上一次宝贵的、关于尊重与融合的必修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