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想在风口起飞的猪 > 第224章 融汇与创新

想在风口起飞的猪 第224章 融汇与创新

作者:歪歪漫画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3 11:16:41

滇南山体滑坡事件引发的舆论涟漪渐渐平息,但它在陈飞心中敲响的警钟却长鸣不已。

他站在桃源村后山的观景台上,脚下是层叠的梯田和郁郁葱葱的“彩虹梨”园,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

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生机,与他脑海中“新农科技”描绘的那些充满金属光泽、数据流淌的“无人农场”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不能仅仅被动防御,更不能固步自封。”陈飞对身旁的苏小倩和几位核心骨干说道,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吴瀚海质疑我们效率低下,是‘农业浪漫主义’。那我们就要证明,我们的道路,不是倒退,而是一种更高级的、融合了智慧与敬畏的进化。”

几天后,在“归农”那间由旧厂房改造、充满loft风格又点缀着绿植的会议室里,一场名为“融汇与创新”的头脑风暴会正在进行。

与会者除了陈飞、苏小倩,还有永昌爷、水生叔、从省农科院特邀的土壤微生物学专家孙教授、以及几位对农业科技充满热情的年轻技术骨干。

会议室的白板上画满了潦草的思维导图和结构图。

陈飞首先抛出了核心议题:“我们如何将永昌爷他们积累了几代人的‘土地感知力’,与孙教授代表的现代科学,以及现有的数字技术结合起来?不是为了追求炫技,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生态系统,优化我们的管理,最终产出风味和营养更极致、同时对土地更友好的产品。”

永昌爷吧嗒着旱烟,烟雾袅袅升起,他眯着眼看着白板,缓缓开口:“地啊,跟人一样,你真心待它,它就给你回报。我不用看那些机器,光用脚踩踩,用手捏把土,闻闻味道,就知道这地是‘饿’了还是‘饱’了,是‘渴’了还是‘涝’了。什么时候该下什么肥,什么时候该除什么草,心里都有本账。”他顿了顿,看向年轻的孙教授,“你们那些机器,能把这本‘账’算得更细、更准吗?”

孙教授推了推眼镜,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永昌爷,您说的这就是最宝贵的经验数据库!现代传感器技术,比如多光谱传感器、土壤Ec值(电导率)和ph值传感器,正好可以量化您的这些经验!我们可以布设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温度、养分含量,甚至可以通过叶片光谱分析反演作物的营养状况和胁迫水平。这不仅能验证您的经验,还能发现一些肉眼和经验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实现更精准的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预警。”

一位名叫赵磊的年轻技术骨干迫不及待地补充:“对!我们还可以引入无人机航拍,定期获取果园的高清影像和多光谱数据,结合AI图像识别,可以快速定位长势异常区域,评估整体叶面积指数,甚至初步判断可能的胁迫类型。这比人工巡查效率高得多,也能更早发现问题。”

苏小倩听着,思路也逐渐清晰:“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要用机器取代人,而是要用机器延伸人的感官,放大人的智慧?把永昌爷的‘经验账本’变成可视化的‘数据驾驶舱’?这样,不仅永昌爷自己管理起来更得心应手,也能把他的经验更系统化地沉淀下来,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

“正是这个意思!”陈飞肯定道,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所以,我提议,我们正式启动‘归农智慧生态农业实验室’计划。这个实验室的核心任务,不是搞无人化,而是研究如何将智能感知、数据分析和生态模型,与我们成熟的生态种植体系深度融合。”

他开始勾勒具体蓝图:“第一,在桃源村‘彩虹梨’核心区,划出50亩作为‘智慧生态种植示范区’。布设物联网传感器节点,建立小型气象站,引入无人机定期巡园。目标不是自动决策,而是构建一个‘生态种植决策辅助系统’。系统会综合实时数据、历史经验和永昌爷的现场观察,给出水肥、植保等方面的优化建议,但最终决策权永远在永昌爷手里。我们要做的,是让数据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服从数据。”

“第二,”他看向之前负责滇南联系的同事,“与杨老板深入合作,在他守护的菌山区域,建立‘林下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网络’。重点监测不同采集强度下,土壤有机质、微生物活性、指示性物种的变化。我们要用数据,为杨老板和当地社区制定更科学、更能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野生菌采集社区公约,提供硬核支撑。这也是对‘新农科技’那种可能忽视生态承载力的采集模式的最有力回应。”

“第三,”他的目光扫过孙教授和苏小倩,“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要将之前提出的‘归农生态指数’,从一个概念,打造成一套严谨的、可测量、可报告、可验证的评估体系。这个指数要涵盖土壤健康度、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水资源利用效率、碳足迹、乃至对社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等多个维度。未来,我们甚至可以探索,为那些全面达到我们生态标准的盟友产品,颁发带有具体数值二维码的‘生态标签’。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这颗梨、这朵菌背后的生态故事和具体数据!这将是我们区别于所有竞争对手的、最深的护城河!”

这个“融汇与创新”的计划,既拥抱了现代科技,又牢牢锚定在生态农业的核心理念上,为“归农”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难以复制的科技内涵。

它巧妙地回应了外界关于“传统农业是否落后”的质疑,也与“新农科技”那种试图用算法和控制系统取代自然过程和人类经验的路径,划清了清晰的界限。

消息通过“归农”社区的内部通讯和精心准备的新闻稿发布后,引起了内外的积极反响。社区内的资深用户们感到振奋,认为这是“归农”在坚守初心下的自我进化;

那些曾经对技术抱有好奇的年轻员工找到了方向,摩拳擦掌地投入到新实验室的筹建中;

连永昌爷、杨老板这些老盟友,在仔细了解了计划并非要取代他们,而是要“给他们配上更厉害的眼睛和耳朵”之后,也纷纷表示支持和期待。

而在“新农科技”的总部,吴瀚海看着屏幕上关于“归农智慧生态农业实验室”的报道,眉头紧锁。

他原本以为“归农”会固守传统,拒绝变化,没想到陈飞竟然走出了这样一步棋。

这不再是简单的理念之争,而是上升到了科技应用哲学和未来农业范式竞争的层面。

他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学习能力和战略定力都极强的对手。

这场较量,正在走向更深、更不可预测的水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