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将无名山谷彻底吞没。白日里潺潺的溪流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远处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夜枭的啼叫,更添几分深山幽谷的荒凉。
李观鱼蜷缩在一个勉强可容两人藏身的浅窄岩缝里,岩缝入口被他用枯枝和藤蔓匆匆遮掩。赵铁柱依旧昏迷,被他安置在最内侧相对干燥的地方,身上盖着用宽大树叶和干燥苔藓简单铺成的“褥子”。他自己则守在入口处,背靠冰冷的石壁,警惕地聆听着外面的动静。
三天了。除了偶尔捕捉到几只笨拙的山鼠、采摘些苦涩却能果腹的野果外,他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对《星阙洗尘诀》的感悟和修炼中。丹田内那丝微弱的气感,经过反复的引导和温养,终于从飘忽不定变得凝实了一丝,虽然依旧细若游丝,却已能被他较为清晰地感知和引导。
然而,真正的难题也随之浮现。
修行,绝非仅仅“引气”便能一蹴而就。根据脑海中那篇愈发清晰的传承所述,这《星阙洗尘诀》乃至天下万千道法,皆有其严谨的境界划分。他如今勉强触摸到的,不过是漫漫修行路上最初始、也最根基的第一道大关卡——洗尘境。
所谓洗尘,顾名思义,洗去凡尘污垢,点燃自身生命星火,奠定道基。此境共分九层小境界,一步一重天:
* 引气(第一层): 感天地之灵机,引先天之微炁,于混沌丹田中种下道种。此乃入门之基,万法之初。李观鱼目前便处于此境的初步阶段,仅仅做到了“引气入田”,距离真正稳固、自如运转,还差得远。
* 通脉(第二层): 以自身微炁,冲开、拓宽体内淤塞的经脉,如同疏浚河道,为灵气运转构建畅通路径。人体经脉繁杂,主脉十二,奇经八脉,分支无数,此境耗时耗力,凶险异常,稍有差池便可能经脉受损,前功尽弃。
* 凝液(第三层): 当经脉畅通到一定程度,丹田气海中的炁息积累足够,便可尝试将无形无质的气态真炁,压缩凝练为更为精纯、凝实的真元液滴。真元之力,远非初生之炁可比,是施展法术、催动法宝的基础。
* 辟谷(第四层): 真元初具规模,可初步替代五谷杂粮滋养肉身,减少对凡俗食物的依赖。
* 神识(第五层): 真元滋养神魂,凝聚灵识,可内视己身,外放感知,洞察细微,甚至初步干扰现实。
* 筑基(第六层): 洗尘境最关键的一步。需将丹田内凝聚的真元液滴,构筑成一座稳固的“道基”。道基的形态、品质,直接决定未来道途的潜力与高度。筑基成功,才算真正脱离凡胎,寿元大增。
* 第七层至第九层:传承信息在此略显模糊,只提及乃是打磨、巩固筑基道基,为冲击下一重大境界做准备的深层次修炼,每一层都有玄奥,非此刻所能窥探。
每一层小境界的提升,都伴随着实力的飞跃,也意味着需要汲取更庞大的灵气,面临更严峻的瓶颈与考验。而李观鱼现在,连“引气”都尚未圆满。
“按照法诀所述,引气圆满的标志,是丹田气感稳固如星,意念微动即可引炁运行小周天,无有滞涩……”李观鱼内视着丹田内那缕仿佛随时会熄灭的微弱暖流,嘴角泛起一丝苦涩。他现在别说小周天,就连引导这丝炁息完整运行法诀中记载的最基础、最短的那条“星尘初径”,都异常艰难,每次行进不到三分之一便会力竭消散。
资源的匮乏更是雪上加霜。这山谷灵气虽比听潮城浓郁些,但也远远谈不上充沛。仅靠这点稀薄灵气和自身那点微末积累,想要快速进步,无异于痴人说梦。他想起那些传说中宗门弟子,有灵石辅助,有丹药滋补,有师长指点……而自己,只有一枚残破的玉佩,一块暂时不知用途的星核,还有一本艰深晦涩、全靠自己摸索的法诀。
“必须想办法加快速度!”李观鱼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守碑人的牺牲、福伯的失踪、铁柱的重伤、暗处的强敌……这一切都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逼迫他必须尽快拥有力量!
他的目光落在了身旁那两块奇物上。
玉佩依旧温热,但似乎因为之前消耗过大,光芒内敛,不再主动传递暖流。而那块漆黑的星核,表面星点闪烁,触手冰凉,偶尔会逸散出一丝极其精纯的能量,但如何主动汲取、利用,他却毫无头绪。
“难道要靠它们?”李观鱼沉吟着,回忆起之前修炼时,似乎是先感应到玉佩的温热,才成功引动丹田气感。而星核逸散的能量,也曾滋养过他的脉络。“或许……可以尝试主动沟通?”
他再次闭上双眼,屏息凝神。这一次,他不再急于引导丹田那丝微弱的炁息,而是将全部意念,如同纤细的触手,缓缓探向腰间的玉佩。
意念接触的瞬间,那熟悉的温热感再次传来,比之前主动感知时更加清晰。他尝试着,将这份“温热”的感知,想象成一种桥梁,一种媒介,通过它,向玉佩内部那片朦胧的青色光晕传递一个简单的意念——“需要灵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