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日大朝会。奉天殿内,文武百官依品级肃立,庄严肃穆。当例行政务奏报完毕,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景弘上前一步,展开一卷明黄绸布,用那独特的、穿透力极强的嗓音朗声宣道:
“陛下有旨——!”
百官齐刷刷躬身,屏息凝神。
“朕绍承大统,十有三载,夙夜兢兢,唯恐不克负荷。今寰宇渐靖,然政务浩繁,太子仁厚,然体弱多忧,朕心实为挂念。皇四子晟王高晟,聪慧敏捷,器识宏远,于军械、海贸、财政诸事,屡有建树,足见其能。为固国本,储才备用,兹命:晟王朱高晟,即日起,随太子学习处理政务,观政于东宫。特简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悉心教导,协理章奏,俾其熟悉政体,明悉民瘼。钦此——!”
旨意宣毕,整个奉天殿内陷入了一片死寂般的安静,落针可闻。
这道旨意,看似只是让一位亲王“学习政务”,但在场的都是浸淫官场多年的老臣,如何嗅不出其中蕴含的石破天惊之意?让晟王“随太子学习”,并由两位最具分量的内阁大学士“悉心教导”,这几乎是在明示,晟王已被确立为超越太子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甚至是在为不久的将来铺路!
短暂的寂静之后,是压抑不住的骚动和无数道复杂目光的交织。惊愕、恍然、欣喜、担忧、嫉妒、愤怒……种种情绪在百官脸上闪过。支持晟王的新兴势力,如部分兵部、工部官员以及天津卫系出身的少壮派,脸上难掩激动;而传统的文官清流,尤其是与江南士族、晋商集团关系密切的官员,则面色凝重,眼神闪烁。
朱高晟本人立于亲王班列中,面色平静,仿佛早已料到这一刻,只是出列,沉稳地叩首谢恩:“儿臣领旨,谢父皇隆恩!必当尽心竭力,不负父皇期望!”
太子朱高炽亦同时出列,他的脸色依旧带着病容,但神情却异常平和,甚至带着一丝释然,躬身道:“儿臣遵旨,定当悉心教导四弟,不负父皇重托。”
龙椅上的朱棣,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下方百官,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威严。
然而,这看似平静的接旨背后,潜藏的暗流终于按捺不住,在短暂的沉寂后,化作了公开的汹涌波涛。
首先发难的是一位都察院的浙江籍(也是被新型的永乐宝钞和朝廷自主组织自主航海贸易所波及影响到的家里面走私生意的受害者之一)御史,他手持玉笏,大步出班,声音激昂:“陛下!臣有本奏!祖宗之法,立嫡立长,此乃万世不易之规!太子殿下仁德着于四海,虽偶有微恙,然并无失德,更兼皇太孙英睿,国本早定,天下归心!如今陛下命晟王殿下观政东宫,由阁臣教导,此议虽出于圣心,然恐非礼制,易启小人窥伺之心,动摇国本,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此言一出,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立刻激起了连锁反应。
紧接着,一位出身山西的给事中也出列附和:“陛下!晟王殿下虽天资聪颖,于奇技巧器之事或有专长,然治国理政,非同等闲!需熟知民情,通晓典章,明察秋毫,更需……年高德劭,资历深厚。殿下年轻,骤然赋予如此重望,参与机要,恐非循序渐进之道,亦难服众臣工之心啊!”
这话说得委婉,但潜台词很清楚:朱高晟太年轻,资历不够,只会搞些“奇技巧器”,不懂真正的治国之道。
随后,数名与江南丝绸、盐业利益攸关的官员,以及代表晋商票号、边境贸易利益的官员,也纷纷出列,或引经据典,或陈述利害,言辞或激烈或委婉,但核心意思高度一致:反对晟王越过太子介入核心政务,认为这违背祖制,可能引发朝局动荡。
他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朱高晟的新政,无论是天津卫的工业化,还是海外宝钞战略,都在深刻触动江南传统手工业经济和晋商依靠边境贸易、票号汇兑建立的商业版图。一旦让朱高晟掌握了更大的权力,他们的利益必将受到更大冲击。此刻发难,既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是一种政治上的试探和反击。(对于此时大明帝国来说的话,大臣更多的其实是代表各自的小型利益集团,其中最具代表的程朱理学的利益集团江南商和晋商另外就是北巡集团(以尊朱棣的命令为第一先决条件的政治集团大部分是军方)第二就是勋贵集团(他们遵循的也是朱棣的命令为首位并且应受到徐皇后母系家族的影响,在历史上他们尊崇的都是朱棣和徐皇后所出的孩子)
一时间,奉天殿内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声浪。杨士奇、杨荣等内阁成员面色凝重,夏原吉眉头紧锁,于谦则目光锐利地扫视着那些出列的官员。支持朱高晟的官员想要反驳,但在这种“祖制”、“礼法”的大帽子下,一时也难以找到最有力的切入点。
朱棣端坐龙椅,面无表情,只是冷冷地看着下方,既未动怒,也未出声制止,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