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四那筐卖相普通的苹果,像个沉默的宣言,静静地摆在黎曼卿老宅的院门内侧,宣告着某种微妙变化的开始。
黎曼卿没有动那筐苹果,也没有立刻去刘老四的养殖场。她深知,人性之复杂,尤其在利益面前,过于急切的反响,反而会自降身价,打乱节奏。她需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让“赵婶家鸡蛋”的成功效应继续发酵,也让某些人内心的焦灼再酝酿得充分一些。
她的重心,依旧牢牢放在两个核心项目上。
坡地那边,李叔展现了惊人的执行力。或许是那份协议和即将到位的菌种给了他巨大的动力,他几乎发动了全家老小,按照黎曼卿提供的清单,四处收购、搬运玉米芯、木屑、麸皮等原料,又在黎曼卿的指导下,开始堆制发酵基质。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股混合着秸秆和微生物活动的、略带酸腐却充满生机的气息。
黎曼卿每天都会去坡地查看进度,偶尔动手参与,更多的是提出调整意见。她的参与和投入,李叔一家看在眼里,那份最初的将信将疑,逐渐被实实在在的信任所取代。
另一边,李晓峰的“鸡蛋事业”如火如荼。订单量稳定在日均二十单左右,虽然不算爆炸式增长,但贵在持续、健康。他已经摸索出了一套相对流畅的流程:定时收蛋、严格分级、精心包装、及时发货、售后跟踪。他甚至开始用黎曼卿教的“内容营销”思维,持续在论坛和朋友圈分享赵婶的日常、鸡群的状态、客户的反馈,一个小小的“云岭生态蛋”品牌雏形,正在慢慢建立起来。
赵婶的收入肉眼可见地增加,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对黎曼卿和李晓峰感激不尽,也愈发精心地照料她的鸡群。这个成功的样板,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持续扩散。
村里关于黎曼卿的议论,从未停止,并且风向悄然转变。
以前是:
“城里来的那个老太太,挺孤僻的。”
“看着不像干过农活的样子,能待得住吗?”
现在是:
“听说了吗?老李家坡地,黎家妹子投钱要种金贵菌子呢!”
“种不种得成两说,人家是真舍得掏钱!亏了都算她的!”
“赵婶家鸡蛋卖疯了!网上卖的!价钱是以前老四收的两倍还多!”
“都是黎家妹子给出的主意!晓峰那孩子就是跑跑腿!”
“真的假的?她还有这本事?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吧?”
羡慕、嫉妒、好奇、怀疑……各种情绪在茶余饭后、田间地头交织蔓延。有人跃跃欲试,想着能不能也搭上这趟快车;有人冷眼旁观,等着看笑话;更多的人,则处于一种复杂的观望状态。
周翠花成了黎曼卿的“义务宣传员”和“情报官”。她时不时就来老宅串门,一边帮着黎曼卿做些零碎活计,一边叽叽喳喳地汇报村里的最新动态。
“黎家妹子,你可出名了!现在全村都在议论你呢!”
周翠花一边摘着菜,一边眉飞色舞:
“刘老四那天从你这回去,见人就说你这人讲究,要看了鸡场才说话!我看他是真急了!他那鸡场,哼,脏乱差,能跟赵婶家的比?”
黎曼卿只是笑笑,递给她一杯水。
“还有东头的王麻子,他家也养了几十只鸡,偷偷找晓峰打听呢,让晓峰给挡回去了,说现在忙不过来,顾不上。”
“不少人跑去坡地看热闹,问李老哥种菌子的事,李老哥嘴严着呢,就说是试试,不成也没啥,把人都噎回去了!哈哈!”
黎曼卿安静地听着,从周翠花零碎的话语里,拼凑着村中的舆情图谱。这正是她想要的效果——保持神秘感,维持一定的门槛,让成功样板自己说话,吸引真正有意向、肯听话的人主动靠拢。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利益的波动必然会触及原有的格局。
这天下午,黎曼卿正在坡地看李叔翻拌基质,村支书张建军背着手,慢悠悠地踱了过来。
“忙着呢?”
他打了声招呼,目光在堆积如山的原料和干得热火朝天的李叔家人身上扫过,眼神里带着审视。
“张支书。”
黎曼卿和李叔都停了手里的活。
“动静不小啊。”
张建军语气听不出喜怒:
“投了不少钱吧?黎家妹子,你这手笔,可不像只是弄点自己吃的小打小闹。”
黎曼卿听出了他话里的试探,坦然道:
“支书,既然要试,就想尽量试出个真章。投入是大了点,但心里好歹有点底。成了,能给李哥增加收入,不成,也算积累经验,摸清门道,以后村里真要发展这个,也能少走点弯路。”
她再次巧妙地将个人行为与村庄潜在利益挂钩。
张建军嗯了一声,吸了口烟袋,烟雾缭绕中,他看似随意地问道:
“听说……刘老四去找过你了?”
消息果然灵通。黎曼卿点头:
“是啊,刘兄弟也想问问网上卖蛋的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