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将老宅深深浸染。桌面上,那盏昏黄台灯的光芒,勉强照亮了写着“坡地赤松茸仿野生种植试验”的纸页,也勾勒出黎曼卿沉静而专注的侧影。
她并未沉浸在项目启动的初步喜悦中太久。目光从纸页上移开,落在一旁那部沉寂的手机上。李晓峰送去检测的土壤样本,需要时间才能出结果;菌种订购的最终敲定,也需等待检测报告作为重要依据。眼下,她能直接推动和观察的,唯有李晓峰那条“短线”。
鸡蛋项目的成败,不仅关乎李晓峰个人的信心和赵婶的收入,更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检验着她对当下市场脉搏的判断,以及她这种“幕后指导”模式的有效性。
接下来的几天,黎曼卿的生活节奏陡然加快,却忙而不乱。
她每天依旧会去坡地转转,和李叔一起清理杂草、规划畦垄,做着种植前的基础准备。但更多的时候,她留在老宅,那部手机成了她连接外部世界的主要工具。
李晓峰几乎成了她的“直播员”。每一次去赵婶家收蛋、分级、打包,他都会事无巨细地通过短信向她汇报,偶尔还会用他那像素不高的手机拍下照片发过来请教。
“黎阿姨,您看这个蛋算优级吗?个头够,但壳上有点麻点。”
“黎阿姨,今天收的蛋个头偏小,是不是天气太热影响的?还要不要优级?”
“黎阿姨,泡沫箱到了,这样摆放冰袋对不对?会不会太挤?”
问题琐碎而具体,黎曼卿却极有耐心,每条必回,给出的指令清晰明确:
“麻点不影响内在品质,但影响观感,降为一级。”
“连续高温可能影响产蛋量和蛋重,近期标准可适当放宽,但底线不能破。与赵婶沟通,注意防暑降温。”
“冰袋放置位置正确,但鸡蛋之间需用瓦楞纸隔断,防止运输途中碰撞。”
她像一位运筹帷幄的统帅,虽然远在后方,却通过一道道精准的指令,遥控着前线的每一个细节。在她的严格把控下,赵婶家的鸡蛋品质始终稳定,包装和发货流程也日益规范。
而市场的反馈,正如黎曼卿所预料的那般热烈。
李晓峰那个本地论坛的帖子持续发酵,凭借真实可信的内容和最初几位客户收到货后自发的好评反馈(“蛋黄特别黄!”“有小时候的香味!”“包装用心,一个都没破!”),迅速积累了口碑。订单从最初的一天几单,稳步增加到十几单,甚至开始有小型民宿和餐馆联系,询问批量采购的可能性。
李晓峰忙得脚不沾地,却甘之如饴。他白天在村委会处理本职工作,下班后就泡在赵婶家,成了免费的“鸡蛋项目经理”、打包工和客服。他的微信朋友圈也从之前的各种抱怨感慨,变成了“云岭生态蛋”的每日记录和展示窗口,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干劲。
黎曼卿冷眼旁观,适时指点。她提醒李晓峰注意订单增长的节奏,切忌贪多嚼不烂,务必保证每一单的交付质量。她甚至指导他初步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客户档案,记录下单偏好和反馈,为后续可能的会员制或定制化服务打基础。
这一切,都被村里的其他人看在眼里。
周翠花是最高兴的,逢人便夸:
“瞧瞧!黎家妹子就是有本事!随便点拨几下,赵婶家的鸡蛋就成金蛋了!晓峰那孩子也跟着长了能耐!”
她成了黎曼卿免费的宣传委员。
其他村民的态度,则从最初的好奇、观望,逐渐转变为羡慕、嫉妒,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躁动。尤其是家里也养鸡的几户人家,看着赵婶每天乐呵呵地数着比以前多得多的票子,心里颇不是滋味。有人开始私下向李晓峰打听“那个网上卖蛋的窍门”,也有人绕着弯子想来黎曼卿这里探探口风。
黎曼卿对这一切心知肚明,却并不急于扩大。她深知,样板的力量在于其稀缺性和完美性。只有让“赵婶家鸡蛋”的成功足够耀眼、足够让人眼红,后续的扩张才能水到渠成,并且掌握绝对的主动权。
期间,顾泽楷来过一次电话,告知她市农科所那边他有熟人,土壤检测报告会加快处理,让她放心。黎曼卿再次道谢,并未过多寒暄,但彼此间那种基于共同事业(至少表面上是)的默契,似乎又增进了几分。
一周后,土壤检测报告出来了。李晓峰亲自从市里取了回来,郑重地交到黎曼卿手上。
报告数据详细,黎曼卿仔细翻阅。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比例、微量元素状况……一行行专业数据在她眼中迅速转化为种植条件的优劣分析。
“总体来说,地力偏弱,有机质含量不足,酸性略高。”
她对一旁紧张等待的李叔和李晓峰总结道:
“好消息是,重金属残留极低,污染少。赤松茸喜欢偏酸环境,正好合适。缺点是需要大量补充有机质做基质。”
她立刻根据报告数据,调整了之前拟定的原料采购清单,增加了玉米芯、麸皮、稻草的比例,并额外添加了一些用于微调酸碱度的石灰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