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渐渐爬高,空气开始变得燥热。
黎曼卿不紧不慢地走在田埂上,朝着李叔家那片坡地的方向走去。身后,村委会大院门口,李晓峰那混合着震惊、挫败、以及最终被点燃兴奋的身影,已消失在通往村西的小路尽头。
她唇角微不可察地牵起一丝弧度。一颗种子已经播下,能否发芽,能长多高,就看那年轻人自己的悟性和韧劲了。她提供了方向和批判,但路,终究要他自己一步步去走。
她的思绪很快转回到自己的“星火计划”上。李叔的坡地,是比李晓峰的线上卖鸡蛋更优先、也更核心的试点。鸡蛋项目可以作为一个小型、快速的现金流实验,而她想要的,是能真正体现技术含量、具备高附加值和发展潜力的核心产业。
来到坡地下方,李叔正戴着草帽,拿着锄头,有些发愁地看着这片贫瘠的土地。见黎曼卿过来,他连忙打招呼:
“黎家妹子,你来啦。”
“李叔,再看看这块地。”
黎曼卿仰头看了看坡度、朝向:
“顾教授说的土壤改良,您觉得咋样?有难度吗?”
“顾教授说的法子是挺好,”
李叔叹口气:
“可这投入不小啊。光买那些有机肥、菌剂就得花不少钱,还得投入人工深翻、做垄……万一,万一弄了之后收成还是不好,这钱不就打水漂了?”
老人的顾虑现实而沉重,代表着村里大多数人的想法——厌恶风险,看重眼前的确定性。
黎曼卿理解地点点头。她没有空泛地鼓励,而是蹲下身,再次抓起一把土,仔细看着:
“李叔,如果这片地,不种玉米红薯,种点别的呢?”
“种啥?这地啥好玩意也长不出来啊。”
李叔疑惑。
“比如,种点值钱的山货?”
黎曼卿引导着:
“我昨天碰到后山坳的王大爷,他那一小片菜地,没用多少化肥农药,菜长得水灵,听说在城里很受欢迎。”
“老王头?他那是个怪人,就爱瞎鼓捣!”
李叔不以为然:
“种那点玩意,自己吃还行,哪能指望卖钱过日子?”
“那如果他的法子,能扩大规模,并且能卖上好价钱呢?”
黎曼卿目光平静地看着他:
“李叔,您辛苦一年,种玉米刨去成本,一亩地能落多少?”
李叔盘算了一下,苦笑:
“好年景吧,也就落个七八百块。要是像今年这样大旱天,还得倒贴。唉!”
“如果我告诉您,有一种东西,如果种成了,一亩地的收益可能是种玉米的十倍,甚至几十倍呢?”
黎曼卿的声音不高,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
李叔猛地瞪大眼睛,像是听到了天方夜谭:
“多少?!十倍?!几十倍?!黎家妹子,你可别拿我老头子开玩笑了!天下哪有这种好事?”
“我没开玩笑。”
黎曼卿神色认真继续道:
“但前提是,得用王大爷那种生态的法子,还得种对东西,更需要技术和耐心。而且,一开始投入确实会大一些,也有失败的风险。”
她顿了顿,看着李叔脸上交织的震惊、怀疑和一丝被勾起的贪婪,继续道:
“我打算先找一小块地做试验。成功了,您跟着赚大钱。失败了,所有的投入算我的,并且按往年种玉米的收成补偿您。您看,这样行不行?”
空手套白狼?不,这是顶级风险投资人的思维——承担风险,购买可能性,孵化未来。
李叔彻底愣住了。天下还有这种好事?稳赚不赔?他狐疑地上下打量着黎曼卿:
“你……你出钱?你图啥?”
“我图个示范效应。”
黎曼卿坦诚道:
“如果试验成功了,就能带着更多乡亲一起干,大家都能多挣钱。我老了,一个人也发不了财,就想着能不能给村里找条新路子。”
这话半真半假,却极易打动人心。李叔脸上的疑虑消减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剧烈的心动。不用自己担风险,就有可能获得十倍百倍的收益!这诱惑太大了!
“你……你说的是种啥?”
他的声音都有些发颤。
“我初步考虑了几样,具体种什么,还得请教顾教授,看哪种最适合咱这里的地和气候。”
黎曼卿没有把话说死:
“可能是高价值的菌菇,也可能是特色的药食两用作物。这两天我会拿出个更详细的方案来。”
“好!好!”
李叔搓着手,激动起来:
“黎家妹子,你要是真这么干,我这块地,随你怎么弄!需要我干啥,你只管言语!”
第一步,顺利迈出。 用承担风险的方式,打消对方顾虑,获取最关键的土地资源和使用权。黎曼卿心中默道。
又和李叔敲定了一些细节,黎曼卿才转身离开。她没回老宅,而是绕道去了后山坳,再次拜访王大爷。她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技术细节,甚至说服他成为未来的“技术顾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