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老人记忆库计划的深入推进,恰似一场争分夺秒的文明保卫战。在这个过程中,黎曼卿不仅承担着记录历史、抚慰过往的重要使命,更在日复一日的采访与整理中,逐渐勾勒出未来发展的清晰轮廓。那些饱经风霜的老人们用颤抖的声音讲述的沧桑往事,那些泛黄照片背后模糊却又鲜活的记忆碎片,不仅仅是献给逝者的深情安魂曲,更是馈赠给生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珍贵精神财富。这些口述历史生动展现了这片土地历经磨难却始终坚韧不拔的品格、蕴藏在民间的无穷智慧以及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同时也为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强化了人们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
然而,要将历史的厚重积淀转化为未来的蓬勃活力,必须架设一座贯通古今的桥梁。黎曼卿敏锐地观察到,随着云岭地区及其周边县域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区域知名度的显着提升,以及生态农业、传统手工艺创新、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萌芽生长,一股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汇聚。越来越多曾经通过星火计划走出大山的年轻人,或是普通外出求学、务工的青年群体,开始将关注的目光重新投向故乡。他们不再将乡村简单视为必须逃离的贫瘠之地,而是以全新的视角发现了其中蕴藏的丰富机遇与发展可能,逐渐萌生了返乡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
这股返乡创业的热潮固然令人振奋,但现实情况往往比理想更为复杂。通过深入走访李晓峰和村委会,黎曼卿了解到,这些满怀激情与理想的返乡青年,虽然普遍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创新思维和干事热情,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启动资金的严重匮乏、对本地政策与特色资源的不熟悉、市场开拓能力的明显不足、抗风险能力的相对薄弱,而最为关键的,是普遍存在的对失败的恐惧心理——他们既害怕创业失败,更难以承受失败带来的沉重代价。
我们已经为他们提供了返乡的理由,培育了成长的土壤,
黎曼卿在与顾泽楷深入交流时分析道,
但现在,他们迫切需要的,是阳光雨露般的扶持,更重要的是,一个允许试错、鼓励从失败中学习的安全环境。我们不能只期待他们必然成功,更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面对挫折、将失败转化为养分的勇气与智慧。
基于这样的思考,一个旨在系统化扶持返乡青年的创新平台构想在黎曼卿心中逐渐成形。她将这个计划命名为涅盘青年创业营——这个充满深意的名称,本身就蕴含着对与这一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创业营的筹备与启动,一如既往地体现了黎曼卿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她没有盲目追求建设华而不实的孵化基地,而是因地制宜地将涅盘书院几间长期闲置的厢房和会议室改造为功能完善的共享办公空间和头脑风暴室,并亲切地命名为创客坊。同时,她通过涅盘基金会设立了一笔规模适中的青年创业种子基金,为通过严格评审的优质项目提供灵活的无息或低息启动资金支持。
但涅盘青年创业营最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特色,并非传统的资金扶持,而是一套独具匠心的核心培养模块——失败经验分享会。这一设计颠覆了传统创业培训的常规模式。
在创业营首次开营仪式上,面对台下数十双充满期待又略显忐忑的年轻面孔,黎曼卿开门见山地说道:
今天,我们不谈空洞的成功学。在涅盘创业营,我们要上的第一堂必修课,叫做如何优雅地失败,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这番开场白立即在会场引起一阵轻微的骚动,许多年轻人脸上写满了困惑与不解。
黎曼卿以平和而坦诚的语气,讲述了自己曾经创办的曼卿集团轰然崩塌的惨痛经历,分享了在特殊时期狱中的深刻反思,甚至提到了那箱作为特殊生日礼物的纸钱。
如果内心深处真正畏惧失败,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正是那些看似毁灭性的失败经历,彻底重塑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真正看清了商业的本质、领悟了人生的价值,也才有了后来云岭的重生。因此,在这里,失败不是需要遮掩的耻辱,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资格。你们每个人,不仅要展示精心准备的商业计划书,更要在我们专门设置的失败会上,坦诚分享自己曾经遭遇的挫折项目、判断失误的决策,甚至是那些羞于启齿的尴尬经历。让我们一起深入剖析,失败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价值。
这种打破常规的创新理念,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在年轻创业者们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活动初期,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人愿意率先打破沉默、自曝其短。但在黎曼卿和几位特邀企业家导师(其中不乏同样经历过创业坎坷的资深人士)的耐心引导和率先垂范下,会场的气氛逐渐缓和,思想的坚冰开始慢慢消融。
一位名叫赵磊的年轻人,勇敢地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是云岭邻村人,大学期间主修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在省城知名企业工作了数年。怀着对家乡丰富山货资源的深厚感情,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成为创业营首期学员。他带来的创业项目是云岭山珍电商,旨在通过专业电商平台,将本地的优质笋干、各类菌菇、天然蜂蜜等特色山货直接对接城市高端消费群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