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曼卿与农耕体验课:连接生命与自然的桥梁
村宴的成功举办,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黎曼卿“村宴掌勺人”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而且不胫而走。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不仅在本村家喻户晓,就连周边乡镇的人们也都听闻了她的名气。不少人都怀着崇敬与期待,慕名前来。他们有的希望能请动黎曼卿帮忙操持宴席,觉得她做出来的菜肴定是别有一番风味,能让自家的宴席增色不少;有的则是专程来请教那些几近失传的老菜做法,这些老菜承载着他们儿时的记忆和家乡的味道,他们不想让这些珍贵的饮食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消逝。
面对这些慕名而来的人,黎曼卿展现出了她善良豁达的一面,来者不拒。无论对方是何种身份,有着怎样的请求,她都一一应下。而且,她分文不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计较。在她看来,这些承载着乡愁与亲情的味道无比珍贵,她乐意见到这些味道能够得以延续,能够在更多人的餐桌上飘香,能够让这份浓浓的乡情和亲情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下去。
然而,在那一片锅铲翻炒的烟火气中,在宾客们此起彼伏的赞誉声里,黎曼卿的思绪却飘向了更远的地方。她的脑海中浮现出了那些在周末或假期,被父母从城市带到云岭的孩子们。这些孩子,穿着时髦的衣服,时尚的款式彰显着都市的潮流气息;他们手里玩着智能手机,各种新奇的应用和游戏让他们沉浸其中。他们认识超市里包装精美的蔬菜水果,那些色彩鲜艳的包装和整齐摆放的陈列,让他们对这些食物有了直观的认识。可是,他们却分不清秧苗和稗草,当站在田边,看着那一片绿油油的植物时,他们无法分辨出哪是可以茁壮成长为粮食作物的秧苗,哪是会影响庄稼生长的稗草;他们不知道土豆是长在土里的,想象不出那一个个圆滚滚的土豆是如何在黑暗的土壤中默默生长的;他们也不知道鸡蛋是母鸡所下,对于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源充满了疑惑。
这些城市里的孩子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他们出门有便捷的交通工具,购物有琳琅满目的商场,娱乐有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然而,他们却与生命的本源、与滋养人类的土地,隔着一层无形的、厚厚的壁垒。他们生活在一个被钢筋水泥和现代科技包围的世界里,很少有机会去亲近大自然,去感受土地的温度和生命的力量。
有一次,顾泽楷一位在省城大学任教的故交来访,还带着他十岁的儿子。那孩子对云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极了,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探索的**。他好奇地看着田野里的庄稼,对那些随风摇曳的稻穗和翠绿的蔬菜充满了疑问;他兴奋地在乡间小路上奔跑,感受着乡村新鲜的空气和泥土的芬芳。然而,就在吃饭时,他却指着桌上那盘碧绿的炒青菜,天真地问:
“爸爸,这个菜是机器做的吗?它有没有添加防腐剂?”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都愣了一下,孩子天真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对食物来源的无知。
童言无忌,可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像一记警钟,重重地敲在黎曼卿心上。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与顾泽楷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忧虑与一种新的使命感。他们都意识到,这些城市里的孩子们对生命和自然的认知是多么的匮乏,他们需要一种方式去了解食物的来源,去感受生命的本源。
“我们给了云岭的孩子知识和视野,”
黎曼卿傍晚在院子里散步时,一边欣赏着院子里盛开的花朵,一边对顾泽楷说,
“或许,我们也应该给城市的孩子,一把打开生命之门的钥匙,让他们知道,他们每日吃下的食物,并非理所当然地来自超市货架,而是源于阳光、土地、雨露和无数双手的辛勤劳作。”
顾泽楷听了,深以为然地点点头,说道:
“是啊,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才会懂得珍惜与敬畏。这是一种更基础、也更本质的教育。”
一个全新的构想,在黎曼卿脑中迅速成形。她要利用云岭现有的农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开设面向城市家庭的“四季农耕体验课”。这可不是简单的农家乐,不是让城市里的人们来农村吃吃喝喝、看看风景就结束的。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沉浸式的生命教育课堂,旨在让城市里的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农耕活动,去感受生命的成长过程,去了解食物的来源,去与大自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她亲自担任总策划,凭借着自己多年对农业和生活的了解,精心规划着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顾泽楷则从科学教育角度提供理论支持,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课程增添了科学的元素,让孩子们在农耕体验的同时,也能学到相关的科学知识。他们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而是先通过涅盘书院的渠道和顾泽楷的学术人脉,在小范围内发出了邀请。出乎意料的是,报名异常踊跃。许多在城市中产家庭,他们对这种回归自然、富有教育意义的体验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出城市的高楼大厦,走进乡村的田野,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去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